牢记嘱托再出发 守好碧水再启程
——打好高原湖泊保卫战的云南实践

2021-11-24 07:25盛世兰
创造 2021年7期
关键词:滇池洱海湖泊

盛世兰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云南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多次对滇池、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南要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十四五”时期是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关键期。2021年3月25日,在云南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三位一体”(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的核心目标,“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抓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动保护治理转入“湖泊革命”新阶段。

一、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云南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考题

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云岭大地。九湖发挥着调蓄水资源、防洪、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全省人口最为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云南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然而九大高原湖泊皆为封闭或半封闭型湖泊,无上游来水、主要靠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水资源短缺,水体置换周期长、抗污能力低、自我修复能力不强、生态十分脆弱,多年来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下降、生态退化、湖泊富营养化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还面临不断增大的人口负荷、不断加大的围湖开发强度、不断加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和截污治污不到位等严峻挑战。九湖的保护治理,是云南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云南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回答的重大考题。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的成效,标志着各级党委、政府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平和能力,标志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大的一把尺子。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决守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不断加大九湖流域保护治理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压实责任,把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来抓,以改善湖泊生态系统为目标、以改善湖体水质为重点、以大幅削减主要入湖污染物为基础,施行“一湖一法”“一湖一规划”“一湖一策”,并在跨区域协调、督导制度、河长制度、资金保障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促进湖泊治理实现“三个转变”,即责任上“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管控上“末端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系统性上“污染防治”向“生态治理”转变。如大理州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坚决打赢环湖截污、生态搬迁、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矿山整治、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的“八大攻坚战”,创新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环湖截污、拆迁还湖、矿山整治、治理面源污染、河道治理、生态廊道建设、“智慧洱海”打造、治理过度开发的“八大工程”,形成了“领导担当、层层担责,遵循规律、因湖施策,全域统筹、全面推进,抓铁有痕、久久为功,领导抓、科学抓、系统抓、扎实抓”的“洱海经验”,保护治理成效得到多方肯定。通过强化调研巡查、创新治湖思路、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系统治理等举措,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改善,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洱海等部分高原湖泊水质不同程度好转,“十三五”期间洱海水质累计实现32个月Ⅱ类,2020年洱海国考断面水质评价为“优”;2016年滇池首摘“劣Ⅴ类”帽子,2018年上升为Ⅳ类,2019年、2020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在Ⅳ类;九湖中劣V类的湖泊由“十三五”初的4个(滇池、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减少为2020年底的1个(杞麓湖),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彻底转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严峻形势。正如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2021年7月14日督察报告通报中所指出的那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中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对云南高原湖泊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客观实际没有清醒认识,存在盲目乐观倾向。”2021年5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的《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典型案例,揭示了昆明相关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到位,围绕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突出,环草海湖滨带大量被房地产等项目侵占,长腰山区域被房地产开发项目蚕食,部分项目直接侵占滇池保护区,挤占了滇池生态空间。

二是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2020年,九大高原湖泊除抚仙湖、泸沽湖外7个湖泊水质未达水功能区划要求,滇池30条有水功能区划类别要求的入湖河流中仅18条水质达标。杞麓湖水质从2019年的Ⅴ类恶化为2020年的劣Ⅴ类。2021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的《云南玉溪杞麓湖污染治理治标不治本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典型案例揭示了玉溪市通海县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动真碰硬,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方式优化、污染治理方面不担当不作为,政绩观扭曲,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搞样子工程,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干扰水质监测,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等高原湖泊流域内蔬菜等大水大肥作物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种植结构和方式优化调整、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不到位。”

四是在湖泊保护治理方面系统思维不够,高原湖泊保护或利用规划编制滞后,规划管控不力。“高原湖泊保护利用长期无‘规’可循,缺乏科学规划管控,开发强度大,部分高原湖泊‘边退边进’‘民退商进’‘景观化治湖’现象突出。”

二、牢记嘱托扎实推动“湖泊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2008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滇池保护治理时指出:“要认真抓好以滇池为代表的湖泊治理工作,使九大高原湖泊真正成为镶嵌在云岭大地上的明珠。”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要以重点湖泊、河流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综合推进滇池、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并进一步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滇池时指出,“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并再次强调“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头脑一定要清醒,算大账、算长远账,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决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这些重要的指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对云南工作的深切关怀,是我们打好高原湖泊保卫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是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关键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忠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湖泊保护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深刻反思湖泊保护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从思想认识上、治理措施上和体制机制上扎实推动“湖泊革命”,开启湖泊保护治理新征程。

第一,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第一、治理为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从思想深处解决认识问题,把湖泊保护治理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为政一方的基本职责;筑牢全民共治共享理念,持续造福群众、发动群众、引领群众,打好湖泊保护治理的人民战争,把湖泊保护治理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共同守护好高原湖泊的一方碧水。

第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三水一体”(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核心目标,认真学习借鉴洱海保护治理经验做法,切实落实“退、减、调、治、管”的治湖方略,细化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城镇生态化”的要求,实施“流域空间管控、全流域截污治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健康水循环体系建设、科学治污、生态修复保护提升、绿色转型升级”七大工程,管好“两口”(入水口、排污口),用系统精准措施抓好保护治理,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新格局。

第三,坚持空间均衡、协同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按照“远湖布局,离湖建设,借湖发展,全域统筹”的思路做好高原湖泊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划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依法、科学、合理地分级分区划定保护区,科学规划管控好湖泊全流域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构建起湖泊全流域的生态治理体系。

第四,体制机制上要完善“三制”,构建立法、标准、机制“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完善生态补偿、联动协调、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严格落实高原湖泊保护条例,对破坏河湖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处置,强化制度执行,建立健全市区两级联动的执法机制和“双闭环”执法体系;制定“三单”(责任清单、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产业发展清单),建立“三系”(督查考评体系、责任考核体系、社会监督体系),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加强治湖方案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滇池洱海湖泊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害羞”的湖泊
洱海太湖石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奇异的湖泊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