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切实推进“湖泊革命”

2021-11-24 07:25
创造 2021年7期
关键词:湖泊生态

王 晶

湖泊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独特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水量、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功能。

湖泊仅占全球淡水万分之一的水量和全球面积不到1%的水体,却提供了全球40%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其流域面积占云南总面积的2.1%,流域人口约占云南总人口的11%以上,是全省人口最为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每年创造的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把人类生产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降低到湖泊能自身恢复的平衡点,这就是治理的初衷和基本思路。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为封闭或半封闭型湖泊,补水不足,流域生态脆弱,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不强。同时,还长期面临人口负荷大、围湖开发强度大,农业面源污染重与截污治污不到位等严峻挑战,保护、治理、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把污染的湖泊看成一个生命体,现阶段对它的治理可以说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已经由救命阶段向治病阶段转移了,但病去如抽丝,治病阶段是更为艰难的阶段。故湖泊治理工作正处在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按照自然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需要一场彻底的“湖泊革命”。

一、“思想革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观念是引领。推进湖泊治理“思想革命”,必须做到从生态教育到治理思路的“四个彻底转变”,来一场思想大变革。

(一)以全民生态教育推动全民行动,分级分层地展开全覆盖教育

湖泊保护与治理的社会宣传教育是一项任务繁重、规模庞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社会宣传数育,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治理观,增加民众对湖泊保护治理的认识,强化治理行为自觉的引导。首先,从学习目的上看,以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基础,铸牢生态情怀为目标,促进全民行为的自觉。其次,从学习内容上看,以“湖泊保护、低碳消费、污染危害、环境恢复”为理论基础,习近平生态治理观为行为指导,实践模式为案例分析经验总结,采用“理论基础+专项操作”模式。第三,从学习形式上看,采用“必修+选修”模式,实施分层教育: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必须重点学,全方位学,力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第四,从学习效果上看,实施分层次考核。对党员领导干部采取“岗位+生态+考核”的学习模式,对普通党员采取“支部+生态+考核”的模式进行考核;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采取“兴趣+生态”以提升生态意识、生态美学为目标的选修考核模式;对学龄前孩子与群众,采取生态育化模式,以参加全民生态活动为依托,强化生态教育。通过教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让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把湖泊保护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为政一方的基本职责,把湖泊保护治理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为“湖泊革命”的思想定位提供有力导向

“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事业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想问题、作决策,“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要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2021年6月9日青海之行,又立新解,保护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所以,打好湖泊保卫战,就需要辨阶段、定方向。

(三)辨阶段,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各阶段性的特性

心中有数,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定力,而“数”则是原则和标准。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大会开始,我国的环保工作开始起步。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工业化使我国主要污染排放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环境质量总体处于恶化的趋势。从“十一五”“十二五”开始,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递增的态势得到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渐次达峰,或进入“平台期”。“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已进入“攻坚期”,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进入“再平衡”的新阶段,也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转折期”。随着系统性环境监管失灵状况的改善,环境守法水平逐步提高,企业环境治理的成本将全面内化。进入“十四五”,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再平衡”的过程仍将持续。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定方向,目标精准,有力推进“湖泊革命”。彻底转变治理思路,以生态之治推动“湖泊革命”。首先,以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决心,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其次,解决岸上、入湖河流沿线、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为抓手,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第三,以重点解决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为突破,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第四,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治“生态之治”,彻底转变“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

二、“措施革命”

湖泊生态之治对于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至关重要。需要树立“系统观”“民生观”“自然观”,“三观”并立,统筹推进,且行而不辍,未来才可期。

(一)“三观”并立,系统谋划,定思路

要将湖泊治理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这样才能顺应生态建设规律,取得生态治理的最优绩效。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由1994年,滇池列入首批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开始,依次开始了“九五”到“十三五”的治理历程,其中2016年1月,省政府印发《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实施九湖治理规划,即按照三种类型分类施策,湖泊治理进入了“一湖一策”“一湖一法”“一湖一规划”“一湖一方案”的阶段。九湖治理进入了从“一湖之治”“流域之治”到“生态之治”的治理思路变革的适应阶段。

(二)“三观”并立,精准施策,行而不辍真落实

湖泊生态治理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科学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精神,遵循自然和生态发展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政策、管理方式和技术去加以治理。在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部署,在全面分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引导、生态优先、科学治理、绿色发展、铁肩担当”。紧紧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落实“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多管齐下,以革命性举措抓好“措施革命”,真正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真抓实干,彻底改变当前湖泊保护治理工作被动状态,推动“湖泊革命”。首先,“退”,科学确定湖滨生态带,划好并严守“三线”,构建湖泊全流域的生态治理体系。其次,“减”,划定湖滨生态带外侧的湖泊保护缓冲带。减少污染负荷,做好“减法”,即:减少人口压力、减少开发项目、减少资源浪费。第三,“调”,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第四,“治”,扩大雨水治理,全面抓好环湖截污治污。精准系统截污治污,加快入湖河道水质提升,持续推进复绿添色工程,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做好城乡污染治理工作。最后,“管”,强化系统观,整体“一盘棋”谋划。加强规划管控,依法依规监管,实施科学管控,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

三、“体制机制革命”

(一)创新体制机制

首先,建立以政府、市场与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共治的湖泊治理体系。要强化与理顺湖泊管理体制、机构与职责。把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作为第一原则,充分利用党委和政府的制度与行政资源;积极推进政府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拓展公众参与湖泊治理的深度、广度,形成共治共享良好局面。其次,健全湖泊治理关键性法规。坚持依法治湖,审计、督察要“长牙齿”,对治湖当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坚决处理,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到底。第三,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体系。要明确环保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环境保护的权利,制定鼓励公众参与的文件,推动公众参与湖泊治理的渠道不断拓展。

(二)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协同工作新机制

协同共治是生态治理的根本路径。首先,强化横向纵向协同。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统筹能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运行顺畅,把湖泊治理抓牢抓实抓好。其次,强化国内区域协作。充分发挥法治手段震慑力大、行政手段执行力强的作用,积极探索“法治—行政—经济一公众”协同的多元治理机制。坚持“全流域整治”思路,加强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第三,强化跨境区域合作。水污染是国际区城问题,必须通过各个地区的联防联控、合作发展,共同做好生态治理。

(三)健全市场机制

探索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编制湖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科学确定生态产品价格,探索湖泊生态产品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

猜你喜欢
湖泊生态
奇特的河流湖泊之:它们不寻常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藏有“怪物”的湖泊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奇异的湖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