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探寻

2021-11-24 10:29景佳琪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茧房媒介素养

刘 媛 景佳琪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 200000)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海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多元的网络空间更加纷繁复杂。面对多样化思潮,作为互联网最忠实的受众,当代大学生在私人化、娱乐化的媒体迎合下,更易被信息蚕食。信息带来的灾难之一即“信息茧房”,受众被兴趣和偏好引导,将自己置于舒适的空间,久而久之困于被信息包裹的茧房中。大学生尽管具有一定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但也难免在自我选择和算法推荐下陷入信息窄化和观点极化的怪圈。在这种困境下,研究“破茧”之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茧房”的作用机制及具体表现

信息本身具有极强的遮蔽性,图片、影像、声音、文字以各不相同的姿态进行现实的浓缩,构筑成一个虚拟的想象世界,而这个世界并不能完美复刻现实,只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解释和价值判断本身便带有很多不真实的元素,而信息获取的选择性更会加大这种认知局限。早在世纪之交,就有学者就这种现象进行讨论,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在信息传播中,公众会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和愉悦取向选择特定的通讯领域,个人日报的产生导致了“信息茧房”的出现。自主选择信息导致认知范围的闭塞,形成难以改变的先入之见[1]。

1.作用机制

人们先天具有选择性接触的本能倾向,在多种信息刺激同时出现时,选择与自己观点更为契合的一方,自动过滤相矛盾的观点。这种心理决定了在信息获取阶段,受众的主观色彩已经占据一定位置。久而久之,人们会成为信息偏食者,甚至陷入信息孤岛。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如何“登场”,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算法依靠强大的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用户的喜好,推荐大量的同质化信息。自微博平台诞生以来,类似精准推送的用户端层出不穷,如今日头条、抖音。个性化推荐看似减轻了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信息负担,实际上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构成了受众的所见所闻,媒介从引导者变为无形的控制者。

一旦陷入“信息茧房”的思维陷阱,人们则会进入阐释循环,自己促发自己,自己维护自己。若已经形成观点,在相似问题出现时便会产生评价定势,倾向先入为主,强化自身观点。在出现相悖观点时,人们会陷入认知失调,产生观点分歧,在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下,多数人会选择坚定信念,强化信息排除异己。因此,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媒体环境交织使受众处于一个封闭的茧房中。

2.具体表现

相同观念聚集,构成虚拟的封闭圈群,在圈群内可以共享信息、交互观点,个体化观点可通过圈群上升为多数人的意见,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传播渴求,圈群的内聚力也依靠同质观念的联结[2]。同时,圈群文化带有强烈的排他性,观念相悖的两个圈群出现矛盾和竞争,甚至走向两极化,在更高层面表现为价值观的离散。因此,群体极化现象出现,就一个观点讨论的群体态度相比个人观点更加偏向极端。主流群体构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而持有少数意见的人出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通常保持沉默,导致了新异观点的无限沉默。这种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则表现为群体盲思,出于群体的压力,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力以及批判思维产生退化。

二、“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信息的精准推送与不断满足个人偏好的选择,使得同质化的观点不断循环传播。其一,人类倾向于将可感世界等同于真实世界,而“信息茧房”价值观形成的信息环境是片面的、单一的,因此在此环境下生成的价值观易走向局限或极端。碎片化的信息汲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走到“盲人摸象”般的境地。其二,信息茧房现象较多地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大学生虽然是网民中的知识群体,但由于其对孤立的恐惧感,群体的意见气候仍会对大学生产生舆论压力,从众心理的有机可乘造成正能量声音的淹没。为了避免“与众不同”,有一些大学生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立场,对优势意见表示沉默甚至认同,进而将这种共识作为事实依据或者为人处世的原则,并且在不断的强化中内化为价值观。

2.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

其一,精准推送使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领域受限。接收的信息多为感兴趣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无形中排斥了其他领域的信息。比如大学生往往关注与自身专业有关的知识,忽略对其他领域的涉猎,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信息茧房带来的思维惰性使大学生难以跳出固定思维的框架,个人对获取全面信息的权利让渡不利于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潜在的能力发展被定势的思维束缚,原本可能被自我挖掘的潜能也被遮蔽,遏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3.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

其一,人有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群体的趋向,信息茧房的出现使其弊端更加显现,使得大学生与异质群体的交流和进步的机会减少、沟通和合作能力下降。其二,信息茧房作用下形成的网络圈群具有简单化和随意性的特点,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有明显区别。因此大学生容易走进社会交往的误区,只求刺激不求真诚。其三,虚拟的社交空间使现实生活的热闹被网络空间的喧嚣取代,导致在网络空间侃侃而谈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产生社交恐惧,造成社交能力下降、社会黏性减弱。信息茧房为大学生逃避现实交往、有意忽略现实的磨炼提供了借口与机会,成为习惯性逃避、选择性漠视等思想的温床,使大学生在面临真正的社会时适应能力下降。

三、教育对策探寻

1.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首先,高等教育出现片面重视网络信息,忽略其他渠道来源信息的情况。大学生沉浸在互联网引发的信息浪潮中,忽视了对社会生活中实地的、鲜活的信息的获取。因而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信息获取的多元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走出舒适圈。

其次,哈罗德·伊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了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概念,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和共享性,使传播出现了空间偏向的转移,即注重信息的横向扩散。在教育生态中,同样存在这类问题。多样的资源库、检索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学生使用时通常只是粗泛的浏览,看过的信息会被大量未来的信息冲淡。长此以往,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深入研读,信息的广度看似拓宽,实则并未深入学生的脑海,学生的信息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会降低,难以破茧。因此,教育的精准化、个性化是必然要求,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需求,匹配适合的信息资源,鼓励学生在已有兴趣的基础上自由探索。学校要营造深度学习的信息环境,加大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个性化服务体系,在知晓、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综合分析、理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更加多彩的社会生活,突破信息茧房。

2.将信息素养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信息素养成为新时代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对新媒体时代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出:“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活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模型,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关于将信息素养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等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和急迫。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国内学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构建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且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但是研究成果并未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应该加速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评价体系的进程,并为相关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成果提供政策和条件支持,促进评估模型和评价方式的不断改进,完成并完善我国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学校课程方式被公认是一种更为主要和高效的方法。国际上一些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体系,发展出多种独立课程和植入式课程[3]。但在中国,尽管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但深入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对于媒介素养的探究则更加稀缺。

围绕媒介素养的定义和内涵,根据受众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具有通俗性和适用性的特征。与专业课程所不同的是,媒介素养教育既应注重理论的学习,也应注重能力的获得和实践的积累,因而课程内容应包括:

(1)媒介基础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媒介理论与用途分析。

(2)媒介信息内容教育,包括信息的传播方式、制作过程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媒介信息意义和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对信息的质疑能力和评估能力。

(3)媒介基本技术教育,通过技巧的学习和使用,提高信息生产和创造能力,增强利用媒介素养服务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4)媒介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跳出工具奴隶的陷阱,走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误区,成为信息的主人。

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高校的作用举足轻重,设立相关课程体系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条件,依据实际,摸索出符合现阶段发展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条件完善的高校可以面向全校师生将媒介素养课程设置为公共课;条件不完善的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课程作为部分专业的选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论坛和专题讲座。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在充分分析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动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顺应时代发展和符合校情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模型,促进大学生筛选信息能力、批判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的提升,以养成正确的媒介观和价值观。

4.批判性思维教学形式的推广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教学形式有利于破除“信息茧房”对大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限制,提高媒介素养课程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素养,而且要始终贯彻批判性思维教学。具体而言,教师指导、帮助或唤醒学生探究并寻找答案,关注能使思维合理且有效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教师在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动性方面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挖掘创造性和潜能,在教学和教材的基础上提供多种材料,带领学生做信息的主人,并充分发挥学生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批判性对话和思想碰撞中比避免学生陷入“信息茧房”的陷阱,不为知识和信息的繁多所迷惑,做清醒的思考者。

四、结语

当今社会信息包罗万象,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私人信息空间的极端封闭也给社会各界带来巨大挑战。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蓬勃力量,更应尽快破茧而出,这也昭示了高等教育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改革创新之路要走。大学生要学会识别信息,利用信息,拓宽信息视野,破除“信息茧房”,未来才具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茧房媒介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