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性路径探究

2021-11-24 10:29谢佳男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谢佳男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现阶段,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及新媒体技术的兴起,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传播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提出了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基础、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过程应理论结合实践等观点,意在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外部负面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深化,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也开始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认知中,对其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给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外,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的腐败问题,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收的信息也愈加复杂。由于我国在互联网领域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不理想,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不充分,导致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等。这些言论的出现,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评价体系出现了混乱,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增加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吸引力不够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抽象、表述烦琐,学习起来过于枯燥乏味,很多高校大学生没有兴趣去深层次剖析、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对生活中具体现象的分析,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导致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仅仅是走形式,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另外,一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理论功底不足,业务能力也不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难以令学生信服,使得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价值不能产生认同感。此外,迫于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还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从而轻视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授课方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没有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并且这种注入式教育不能让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不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具有差异性,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极大地加深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认知感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教育教学方式与时代严重脱节,降低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

(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教学水平的高低,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各高校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建构不合理

由于不断扩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师生比长期居高不下,通常以几百人的大课堂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高校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压力巨大,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人数不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还不够,人事制度管理模式有待深化改革。

2.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足

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3.教育工作者普遍媒介素养水平不高

在信息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普遍媒介素养水平不高,这主要归结于我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由于我国媒介素养课程起步较晚,内容还有待完善,因此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另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素养不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对网络媒介素养的积累,从认知上弱化了对网络媒介功能的利用,错误的判断了网络媒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力。因此,在新媒体信息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只有从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才能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这一目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未能与实践充分联系

首先,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却忽视了实践教育。具体表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不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讲解理论,而是用一种理论来解释另一种理论,这样就无法培养高校大学生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在开展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组织不完善,制度管理不到位,支撑实践教育的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很多实践教育的设想难以落实。再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课一般安排在放假时间,时间不合理,且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实践课的考核偏重考查学生的实践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错误地把握了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最后,高校没有与企业形成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高校大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也缺乏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导致实践课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当前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营造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环境

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有效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前提。基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断影响高校大学生这一现状,高校应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使学生认清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抵制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的侵蚀,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同时,对于社会上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自觉筑牢思想政治阵地,用自己的行为树立起榜样带头作用。对于社会上的道德败坏现象及互联网上传播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应及时调控舆论导向,纠正错误的行为和价值观念。通过以上举措,增强高校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良性、健康的传播。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理念,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另外,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有必要根据新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合理简化教学内容,根据时代的要求编写教学资料。其次,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当中,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优势,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中,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活教材,从而调动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

(三)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教学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要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改革,激发高校教学创新活力,就应依托于新媒体网络技术。由于新媒体网络平台具有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这一优势,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线上线下多样化教学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其次,在线上网络学习平台设置实时评论功能,让高校大学生们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可以自由的沟通交流,及时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出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热情。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学生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队伍综合能力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持续发展。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拓宽优质师资力量的来源渠道,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聘用应采取灵活化、多元化的方式。同时,鼓励在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提升高校教师的知识背景和学历层次。其次,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制度,不断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之间还需要时常进行理论沟通、经验总结、集思广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外,高校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研平台构建的投入力度,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熟练应用各种网络设备,有效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传播开辟新路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应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理解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能力,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另外,高校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比如定期安排学生开展农村服务和社区服务,在校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和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朗读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高校也应注重与企业合作,使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相对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让高校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促进高校对学生全面完善的培养。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也是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有效组织与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教学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精神,为最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