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法在非德语专业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4 10:29王妍俐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德语外语趣味性

王妍俐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1600)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只有在引起某些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也就是常说的感兴趣时,才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有所体会、理解和记忆;而游戏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式[1]。曹芸提出,只有通过游戏,学生才能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2]。德沃拉库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游戏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近几十年来,游戏在外语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人们在游戏中使用外语,并在使用中内化、习得外语。尽管许多教师质疑游戏的有效性,但学界对于游戏教学法在初级阶段应用有效性基本达成了共识。因此,游戏教学法相当适合在非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教学中使用。原因有三:第一,相较于大学本科德语专业的学生,非德语专业即业余德语语言班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大部分为学生和儿童,他们的自控力和自律性较弱,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枯燥的语法学习。通过游戏的使用,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非德语专业学生与德语学习的联系较为松散,更容易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游戏就是非常合适的手段。第三,非德语专业学生学习德语主要是为了出国深造,交际是主要目的,因此在游戏情境中练习、内化外语要较之单纯的词汇语法练习更为合适。

一、游戏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外语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使学生拥有以外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只是能够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学会恰当地使用句子。现代语言学将“言说”这一行为看作社会行为的一种。心理语言学也将“言说”作为一种人的行为来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苏联心理语言学家里昂惕夫。里昂惕夫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所有言语都有其动机和目的,当言说的动机、目的及情境都已给出时,人们必定会说出符合该情境的言语;因此,他提出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虚拟的情境,其中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交织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代入这一情境,做出恰当的言语及行为应对[4]86。因而一方面,在教学中巧妙地加入游戏环节,比如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工作情境,就能将实际问题中复杂、多样和不确定的因素展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交际能力是决定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游戏中使用语言交际,能直接感受到那些影响交际效果的语言错误,抓准重点,改正妨碍交际的错误,还能够在游戏中试验自己的交际策略,收集新的交际经验,而不用担心受交际失败的惩罚,从而更快地提升交际能力。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的形式,需要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团队小至两三个人,多至整个班级,成员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这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此外,游戏中总有赢家和输家,赢家收获信心,提升学习的兴趣;输家则吸取教训,奋起直追,期待下一次获得胜利,这样就形成学习竞争的良性循环。同时,输赢之争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处理失败及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二、教学游戏的设计

首先,必须明确何为游戏及教学游戏。由于游戏形式的多样性,人们无法对游戏给出普遍、通行的定义,但是根据波尔泰莱的观点,游戏均具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即趣味性,即游戏的所有参与者均认为该项活动为游戏,而非练习或工作[4]101。在这里,参与者即学生的体验和想法是最重要的,而非教师,因此游戏教学法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应当尽力创新、完善所使用的教学游戏,使学生感受到趣味性,而非将同一种游戏形式反复使用,使其沦为“练习”。

而教学游戏则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拥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二,不会产生现实中的惩罚;第三,可重复性,随时可以中断或重新开始;第四,开放性,即游戏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第五,遵循明确的规则,且规则可由参与者更改;第六,必须具有趣味性。根据瓦格纳的观点,教学游戏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即学习游戏(语言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使用语言的游戏),前者较为封闭,而后者更为开放[4]86。

在外语课堂中,学习游戏常常出现在初级阶段,通过这类游戏学生能够训练词汇、语法及句法等语言本身的能力。以《交际德语教程A1》第七课“职业”为例,表示各类职业的词汇是这一课的基础,学生需要尽快掌握。然而,词汇量较大,死记硬背或依靠传统的图片单词联想记忆法都不太有效,那么教师可以采用“哑剧表演”的游戏形式。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欠佳,常常会借助非口头语言的表达形式,如肢体语言;因此“哑剧表演”便成了一种既有趣味性,又符合基础学习阶段特点的游戏形式。该游戏规则简单,教师可先进行示范,再将班级分为3—4人小组,学生不必束缚于座位,可在教室任意空地以组为单位开始游戏,在此期间教师须对各小组进行监督,防止学生借此机会使用母语甚至聊天。15—20分钟后游戏结束,教师可以在班级再进行一轮游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首先选出一位学生担任表演者,将其余学生按座位分为2—4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回答正确得1分,最终得分最高的一组获得奖励,得分最低的一组受到惩罚,奖惩措施在游戏开始前由全班同学商定。

此类游戏对于传统的词汇教学有相当程度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且不仅限于上述名词的教学。阿盖尔认为,口头语言都能准确地找到其相对应的肢体语言:名词(物体或人)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或指示性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动词(表示某种行为的)能够通过行为本身被传达;副词能够通过行为的方式被表现;介词则通过具体的手势来表达。“最重要的一些词汇种类都能如此简单地被表现出来,这非常有趣。”并且,它们基本能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原因在于,形象化的或指示性的肢体语言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代表的意义通常不会有太大偏差[5]。

除词汇外,语法学习也能充满乐趣。以《交际德语教程A1》第四课“物主冠词的第四格”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下棋”这一游戏方式。棋类游戏是老少咸宜的益智游戏,教师将这一游戏方式移植到外语课堂,既契合了德语培训班学生年龄构成复杂的情况,又给较为枯燥的语言学习带去了活力与乐趣。游戏所用的“棋谱”应由教师在课前设计完成,从“开始”到“终点”,每一格都填入一个单词及其词性,中间穿插“休息一下”“前进三格”或“返回起点”等棋类游戏中常见的玩法,而骰子的六面则分别代表“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和“他们/您”。游戏可以在两三个人的小组中进行,也可以在五六个人的大组中进行,参与者必须用“Ich/Du/Er/… ha(be/st/t/…) (k)ein(en/e/) …”句型说出正确的句子,否则该轮不能移动棋子,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游戏过程中,教师仍然只需做好监督及答疑工作。通过游戏,学生不仅能熟悉并最终内化各语法点,他们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这对于以交际为目的的外语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同样,句型的练习与内化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仍然以上述教材为例。第三课要求学生掌握若干表达方位的句型,如“Wo liegt denn Berlin?”和“Das liegt im Nordosten von Deutschland,nördlich von München”。传统的外语课堂通常会让学生自己做替换练习,或者对照地图两个人一组练习对话。然而个人练习既无趣又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两个人重复对话同样的句型也容易产生厌烦;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个全班共同参与、真正达到交际目的的游戏。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德国著名的城市名称,辅以清楚展现其地理位置的地图,然后发给每名学生一张卡纸,卡纸上是这些城市的名称,学生可以手拿卡纸在教室中任意走动,寻找同伴对话,这两个人根据各自手中的城市与对方城市的位置关系说出正确的句子,教师在一旁监督并纠错。此种游戏打破了座位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语伴,适应更多人的口音,既锻炼了听力,同时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防止久坐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

这种游戏开始由学习游戏向角色扮演游戏过渡。所谓角色扮演游戏,广义上说就是游戏参与者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它包括社会剧、心理剧、仿真模拟游戏、情景剧等;狭义上指内容(角色、情境、空间、时间)已给定,要求游戏参与者在互动中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的游戏[4]74。本文只讨论狭义的角色扮演游戏。这样的游戏形式在外语课堂中并不常见,并且即使教师使用该形式,也多在学生有了一定词汇和句型积累后的外语教学高级阶段。但是,业余语言班不是为了培养专业外语人才,而是以交际为目的;因此,应当将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结合起来培养,从初级阶段就引入角色扮演类游戏。游戏形式非常简单,2—3名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例如《交际德语教程A1》第十二课关于疾病与就医的主题,一位学生扮演医生,一位学生扮演病人,一位学生扮演前台接待员,就可以模拟完整的就医流程。初期学生可以参考课本上的对话示例,熟悉流程,后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运用学过的语言手段及交际策略进行对话,其余学生也不仅是旁观者,还可以作为评判者指出哪一对话欠妥、哪一行为不符合场景等。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顺便补充一些德国就医的国情知识,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中德两国看病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德国的了解,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

三、游戏教学法运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教学法尽管备受学生青睐,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1.游戏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想法,提升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法中,趣味性是不可缺少的。学生的感受和想法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在游戏中能够找到乐趣、快乐学习,游戏才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同时还要创新和丰富游戏形式,切忌反复使用一种形式。例如“下棋”这一游戏虽然可以用于多种语法点的练习,但是教师在同一个班级使用的次数最好不要超过三次,且时间间隔不能太短;否则再有趣的游戏也会沦为枯燥的练习。此外,教师设计游戏时,学生群体的年龄分布、人数、学习主动性等因素都应纳入考量,不可简单照搬或移植。

2.趣味性固然重要,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掌握

毕竟游戏只是形式,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学习。教师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游戏,明确游戏锻炼学生听、说、读、写中的哪几项能力,其余能力通过何种方式补充练习。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监督和纠错,保证游戏顺利进行,防止学生破坏规则;注意控制时间,不能完全沉湎于游戏。

3.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改良、发明游戏

教师设计的游戏,尤其是新的游戏形式或游戏内容,在第一次实践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会不满足于教师设计的游戏的难度,期望挑战自己,教师应当鼓励他们改良甚至发明新的玩法。当然,这不应在课堂上进行,而是应利用课余时间。这样既可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又可丰富游戏形式。

四、结语

游戏教学法适合在非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教学中使用,它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交际和应对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教师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经常完善、创新教学游戏的设计,尽力简化游戏的规则,还要合理控制游戏的时间和流程等。游戏教学法的实施最终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

猜你喜欢
德语外语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以画之名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趣味几何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