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储质量检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2021-11-24 05:05汪思慧
商品与质量 2021年2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粮食检测

汪思慧

爱辉区粮食质量检测站 黑龙江黑河 164300

1 指标体系现状

1.1 框架形成

目前,我国针对粮食收储质量检测问题,已经制定了相应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符合当前的粮食发展现状,具有可行性以及适用性[1]。

1.2 标准完善

在框架的支持下,国家有关部门同样完善了粮食收储质量检测标准,且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标准逐渐完善。

1.3 检测技术提升

检测所应用的技术包括很多种,目前,我国已经对各项技术进行了优化,检测效率明显提升,误差率明显下降,甚至核磁共振、光谱等技术均已在检测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提示检测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2 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方法各异

在我国,针对粮食收储质量进行检测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该问题的存在,与我国本身的自然状况有关。我国占地面积大,国内不同区域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农作物种类的不同,故需要采取不同方法检测,方可确保质量达标。上述过程极容易延长检测时间,增加检测难度,影响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关领域曾经尝试采用近红外技术进行检测,但结果显示,一旦模型不同,检测结果则极容易呈现不同数值。可见,尽管检测方法具有统一的可能,但模型仍然可影响体系的应用效果。

2.2 标准细则问题

标准细则的问题,同样属于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关标准,但相对而言,对细节处理不够完善。粮食收储质量检测期间,可能涉及到的细节较多,如未予以重视,将导致检测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此时标准的实用性也将有所下降。唯有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以及优化,填充相关内容,结合粮食收储质量检测的现状,明确相关细则,方可保证指标体系更加严格,提高体系的实用性。

2.3 人才与机构问题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人才缺乏以及机构数量不足,均可影响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当前,国家虽然已经培养了一批相关人才,但在社会对粮食质量逐步提升的今天,人才数量尚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另外,检测结构缺乏,同样严重限制着指标体系的完善。粮食产量增加与检测结构缺乏之间的矛盾,仍然显著存在。可见,未来有必要从人才与机构两方面出发,帮助提高质量检测水平。

3 指标体系进展及完善方法

3.1 收获期间的检测

粮食收获期间的检测重点体现体现在干燥等方面,考虑到安全同样属于质量的一部分,故同样需要对其加以重视。从干燥方面分析,在收获时,粮食内部往往含有水分,通常情况下,种植户会采用自然晾干的方式使水分缓慢蒸发,上述方式周期较长,容易延误检测过程。对此,建议将微波干燥应用到检测中,在缩短干燥时间的基础上,保证粮食质量。针对安全问题,粮食收获时,有关人员还需要对其内部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如粮食种植区域土壤中含有重金属,所生产的粮食同样可能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因此,应对其加以检测,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即处理。为了确保粮食产量,减少病虫害,种植户通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予以管理。但大量使用农药容易导致残留,影响农作物质量,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同样需要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检测。

3.2 储藏期间的检测

粮食储藏期间,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包括粮堆虫、霉变等。通常情况下,粮食的储藏时间不确定,如短期存储,做好通风等措施便可保证质量。但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粮食发生虫蛀以及霉变的风险便会随之提升。在质量检验期间,需要注重对上述两项因素进行检测。有学者指出,粮食储存期间发生的质量问题,与存储的地理位置有关,高温以及中温天气多的区域,发生上述问题的风险更高。检验指标体系中,应涉及到虫蛀以及霉变的问题,将其作为细节纳入到检测范围内,确保能够及早发现粮食的异常,从而及早处理。而为了保证粮食质量,则需要严格控制粮食的存储环境,在保证通风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使用药物等方式预防虫蛀,并对储存区域的温度进行控制。

3.3 运输期间的检测

粮食运输期间,同样可能产生质量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国内各个区域之间的粮食实现了互通有无,粮食短缺的问题在我国得到彻底解决。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且粮食运输量大,故运输所需时间较长。在运输途径,粮食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则容易造成极大的损失。对此,应在检测体系中加入运输质量检测的内容,并通过包装等方式对粮食质量加以控制。

3.4 加工期间的检测

加工期间进行检测,有利于全面保证粮食质量,确保检测过程中不出现异常。一般情况下,在此期间影响粮食质量的因素包括杂质掺入、漂白剂添加,以及新旧粮混合等。其中,漂白剂通常添加在小麦等粮食种类中,目的在于使其外表美观,但上述物质摄入人体,可影响健康,故在粮食质量检测指标体系中,应注重命令禁止上述物质加入,提高粮食质量。新旧粮食混合,同样属于粮食供应商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一般而言,相对于旧粮而言,新粮往往价格更高。供应商将两者混合售卖,可增加盈利,但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在粮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同样应加入对新旧粮进行区分的项目[2]。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粮食收储质量检测工作已经取得了进展,但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仍存在问题。未来,有必要尝试多种措施,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并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结合质量检验需求以及基本状况,进一步扩充相关体系,使其得到优化,为粮食质量与安全性的全面提升提供保证。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粮食检测
珍惜粮食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十八连丰!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