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以浙江省天台县塔后村为例

2021-11-27 09:27陈秋月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风全域文明

陈秋月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天台山文化研究院 浙江,台州 317200)

乡村全域旅游是新时代乡村产业经济发展[1]的有效途径,通过乡村全域旅游以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要求,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但乡村全域旅游建设推进中许多村名噪一时,便归于寂静;许多村风景优美,却过而不入;许多村高楼林立,但无人问津。这其中根系于乡风文明建设,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及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在乡村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看待乡风文明建设,如何辩证处理二者关系,这是一个经过实践值得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天台县塔后村地处有天台山南门之称的佛道和合名山——赤城山下,宁静幽美,文化深厚。近几年以乡村全域旅游为契机,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有效实现乡村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全域共建共享,成为生态宜居、和合宜居、文化宜居之村,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首批“绿色村庄”、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集聚村、“美丽宜居浙江样版”双百村、首批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旅游总评榜年度人气旅游景区村、浙江省职工疗休养基地等称号,也为乡村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塔后村在乡村全域旅游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全域旅游的软件基础,也是乡村全域旅游的实践难点。塔后村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究其内在,是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这个乡村全域旅游的“灵魂”,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全域旅游,把乡风文明融入乡村全域旅游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1 文化为魂:实现“内在美”到“外在美”转变。

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就是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保留优秀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珍惜文化资源、守护文化根脉。

1.1.1 聚集传统文化 流散于村落的传统文化,通过收集、整理、汇编等形式进行汇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精心提炼具有塔后村特色的乡风内涵,运用漫画、写生、影像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传播,让乡音遗韵成为村民和游客看得见的美丽、留得住的乡愁,成为独具一帜的文明乡风。如塔后村名的来历,用梁妃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用国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用小品剧的形式进行舞台演出,用歌曲的形式进行演唱,用“台岳南门”的历史典故进行传承。村名所具有的“内在美”文化在游客面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外在美”因素[2]。

1.1.2 播撒时代文化 塔后村紧扣时代脉搏,将存在于乡野田头的“内在美”文化,用文化创意集市、长桌宴、稻田丰收音乐节等活动进行外化,利用微电影、抖音、电子屏、公众号等时代手段进行传播,展现给游客的就是乡村的“外在美”文化。既有传统的乡间民俗,又有时代的文化痕迹,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先进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也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文化条件。如塔后村的宣传视频,在游客中心露天LED 屏上全天播放,只要游客一入塔后村,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塔后乡风。

1.1.3 激活乡土文化 文明源于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塔后村注重培育本土特色文化,精心提炼乡村特色文化精髓,放大节庆活动中的本地元素,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把乡土文化变为游客易于接受、乐于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塔后村坚持以文化为魂,选择和凝练出价值厚重、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覆盖面广、符号性强、开发潜力大的文化标志和线索,提出“禅养塔后”品牌,使之成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

1.2 全域谋划:实现“点状美”到“整体美”转变

乡风文明是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内在要求和精神保障[3],塔后村最大化地运用时代资源,科学有序地做好顶层设计,使其成为塔后村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1.2.1 全域旅游规划 在乡村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塔后村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中,从村区块协调发展、多功能厅的综合利用、游览线路的特色性等方面出发,提炼出象征乡风文明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内涵,串联起全域旅游资源,盘活全域旅游线路[4]。如塔后村的禅修养生线路,就是将佛道文化与养生文化结合起来,将和尚坟、道士坛、仙草体验馆等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吸引现代人慢生活需求的特色线路。

1.2.2 全民文化自信 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塔后村以历史眼光梳理文化脉络,以文化情怀挖掘当地资源,以现代思维开拓创新空间,为乡风文明和乡村全域旅游融合提供了新的启发。以文化为主动力,在物质载体、规则规范、价值范畴上进行结构性的叠加、嵌入和融合。如对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内容的提炼上,形成塔后村民素质标准:“优秀文化上等人的标准是:植根于内心的良好道德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般文化中等人的标准是:懂规矩、守契约、知廉耻;劣等文化下等人的标准是:自私自利、不择手段、满腹牢骚、斤斤计较、不知感恩、无良知、不知耻辱”。既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又让游客感受乡风文明的整体美。

1.2.3 全村和合宜居 在“两山理论”大发展的背景下,以乡风文明为核心,把自然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融合在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乡风文明,村民居住开心,游客入住安心,使塔后村成为生态宜居、和合宜居、文化宜居之村。如塔后村开展的道德模范、和合家庭、最美塔后人评选,对好家庭、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公开表彰,并在“红黑榜”上进行张贴,带动培育崇德向善、人文和合的宜居村庄,使游客来此就能时刻融入到当地的良好文明乡风中。塔后村的乡风文明,以全域谋划为指导思想下,激活全域旅游资源,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实现全村和合宜居,展现乡风文明的“整体美”,让游客感受到乡村全域旅游的“整体美”。

1.3 文资融合:实现“资源美”到“经济美”转变。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域旅游的经济价值体现;乡风文明,是乡村全域旅游的人文价值体现。塔后村把两者进行文资融合,实现“资源美”向“经济美”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省农家乐集聚村。

1.3.1 重在资源整合 乡村全域旅游是把存在于乡间田野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整合起来,如塔后村将霞客古道、南门殿、莲花主题园等资源,通过历史、故事、体验等形式进行串联,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美、乡风纯、乡情亲等文明乡风。同时,络绎不绝的游客又反哺乡村,催生新的经济产品,形成新的经济行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随着民宿产业的发展,衍生了餐饮、手作体验、扎染、雅集等新型经济增长点,形成“礼佛国清寺、问道桐柏宫、仙游琼台谷、隐居塔后村”的乡村旅游品牌,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1.3.2 贵在乡贤资源 乡风文明重在人,贵在“根”。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塔后村用好“根”资源,利用在职或退休干部、经济能人、文化名人等乡贤资源,发挥好他们在促进乡村招商引资、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商业经验、文化影响力等资源优势,帮助改善乡风文明,提升产业兴旺渠道,实现村民共同致富的愿景。塔后村每年召开乡贤大会,他们都尽心尽力为村庄出谋划策,帮助引进资金,推荐人才,兴建塔后书院、仙草养生体验馆等场所。目前塔后书院已成为塔后村文化的象征,成为乡村全域旅游的亮点。

1.3.3 兴在全员参与 乡风文明是以全体村民为基础,汇聚各方力量,为乡村全域旅游提供智力支撑,推动乡村发展建设。村民就是村的旅游形象大使,把最美的文明形象展现给游客,才能赢得游客的信任,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村民的腰包才会鼓起来,乡村经济才会振兴起来。乡风文明,是乡村全域旅游的“灵魂”,产业兴旺,是乡村全域旅游的终极目标。塔后村通过乡村资源整合、乡贤资源利用、全员参与等举措,形成一个聚农业观光、疗休商务、果蔬采摘、农味品尝、农耕体验、禅道养生、代购代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全域旅游集聚区,实现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

1.4 提升共享:实现“一时美”到“持久美”转变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反映时代要求和乡村振兴需要。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立杆见影,乡村全域旅游也不是一蹴而成,都是要经过一个周期性漫长的过程,塔会村从意识上进行引导,从行为上进行约束,把乡风文明的“一时美”转化到“持久美”,实现有效延续[5]及乡村全民共享。

1.4.1 树立正确观念 塔后村严抓“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文明的生活观”的三观落实,把这些观念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落到细处、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从意识形态上重视,把思想意识外化到行动上,形成持久的文明现象。如塔后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村民素质标准、红黑榜等放在文化墙上,时时告诉村民和游客。尤其是每户一本《村规民约》,每户家门口都挂上自家的文化标语,标明自家的家风家训,树立正确观念,持之以恒,外化于行。

1.4.2 提升村民素质 村民素质是乡风文明的直接体现,也是乡村全域旅游的精神保障。塔后村通过培训教育、主题活动、大手牵小手等形式,让村民参与其中,提升村民的主观认识,增强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如塔后村不定期举行礼仪培训、旅游+、民宿管家+、互联网+等各种文化培训、专业培训,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文明行为,并逐渐固化下来,变成一种日常行为,真正成为乡村全域旅游的一道风景线。塔后村是台州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基地、中央电大天台学院的实践基地等。

1.4.3 坚持实践养成 培育文明风尚、文明习惯,重在实践养成。塔后村通过活动养成、制度约束、文化养成等方式,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村民自身的需求,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骨髓、形成自觉。乡村全域旅游与乡风文明,两者是辩证统一,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塔后村积极探索乡村全域旅游与乡风文明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努力营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特色,让乡风文明的文化散发“外在美”,全域谋划“整体美”、文资融合“经济美”、全民共享“持久美”,全力打造“村在园中、家在景中、人在画中、美在其中”乡村风貌,外美环境,内提素质,实现“乡村美丽、村民富裕、民风淳朴”的乡风文明,助推乡村全域旅游。

2 准确把握乡风文明与乡村全域旅游的关系

乡风文明就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整个乡村,无孔不入地侵入到游客的体验中去,如何处理好乡风文明与乡村全域旅游的关系是至关重要。从塔后村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

2.1 乡风文明是乡村全域旅游的“灵魂”

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提升乡风文明,让一个村成为文化宜居之地,成为让人们向往的“乐土”,因此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全域旅游的关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安宁和乐,诚信淳厚的乡风是人们向往的“乐土”,还要注重发源于乡土、潜藏于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优秀的家风村风等方面的整理挖掘,让游客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

2.2 乡村全域旅游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助力器”

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有助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乡村全域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而且能够从全域范围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乡风文明程度,进而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增强生产生活质量,最终促进产业兴旺,实现村民生活富裕。因此,乡风文明建设的先导和助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3 乡风文明和乡村全域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乡风文明是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根本要素,离开乡风文明这个“本”,就没有乡村特色,就没有旅游吸引物,就无从谈乡村全域旅游。同样,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反过来能促进良好乡风文明的形成。乡风文明依托乡村全域旅游发展起来,能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礼仪风貌等,改善不良的乡风习俗,把良好的乡风文明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推动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

总之,“本立而道生”。乡村全域旅游“本”在乡风文明,离开乡风文明,乡村全域旅游就是无本之木,仅靠风景、设施等外在因素打造的乡村全域旅游,即使名声鹊起,也是昙花一现,热闹一阵但成明日黄花。唯有抓住乡风文明建设这个“本”,乡村全域旅游才能兴旺发达。

猜你喜欢
乡风全域文明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乡风
漫说文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