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与病害防控探讨

2021-11-27 09:27邹杭宇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晚疫病种薯病菌

邹杭宇

(延边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吉林,延吉 133002)

1 晚疫病症状

马铃薯的晚疫病是一种具有破坏性和流行性的真菌类病害,在感染之后会直接导致马铃薯茎叶腐烂,同时病原菌还会在叶柄、叶尖、块茎和叶茎等途径之下引起更大的不良后果[1],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通常当叶片比较多的时候,会先从叶片尖端或者边缘开始发病,最开始还是一个点,然后会渐渐扩大,从而破坏叶茎和块茎,继而产生褐色的条纹。在形成形状不规则的紫褐色病变之后,就会在阴雨天气或大雾天气之后迅速传播,大约十天之后,就会导致植株出现大面积枯死。在地形较低的区域,一旦田间排水不良,湿度增加,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一般会在开花的时候产生病害,花败之后病害会渐渐达到高峰。不仅如此,种植区域的海拔高度以及其后也会给该疾病带来重大影响,一般海拔越高,种植时间越长,后期枯萎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我国马铃薯一般在3~4月开始生长,在8~9月的时候收获。5 月中下旬到6 月,正处在开花和结果阶段,因此这也是晚疫病的高发和敏感阶段。从其发病特点来看,在低温或高湿度的环境之下极易发生[3]。在高寒地区,萌芽孢子基本在海拔两百多米到四千多米处开始萌发。5~7月敏感期、雨季、高湿、雨天和多云、高原气候,特别是和单点降水之间存在很大关系,其疫病和水分分布的影响完全统一。整体在5月和6月降水较多,同时在7天之内可达70%以上,绝大部分病变也比较大。在病变位置处还能够发现白色盐样物质,能够在田间传播10~15天。

2 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特点

2.1 商品薯主产区

我国甘肃与宁夏地区是商品薯的主产区,从其晚疫病的群体遗传特性来看,病菌本身属于无性生殖,种薯带菌或者调运或是引起晚疫病的主要途径[4]。每年度间病菌群体变化幅度较大,这充分表明其在西北地区难以越冬;同时各交配型菌系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流困难,并在田间发生有性生殖的成功率极低。

具体来说,在该地区病菌群体当中的交配型年度间的变化明显,这充分说明病菌迁移和在生产过程中的遗传漂变极有可能是影响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最核心的因素。从相关研究分析发现,病菌的有性生殖在田间自然状态下的产生几率较低,难以产生有效的有性生殖。同时研究发现,其遗传变异基本存在于群体内部当中。在西北地区,农民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使用自留种,即上年收获的马铃薯被当作下年的种薯。所以,在病害防范过程中可以重点动更换品种入手。

2.2 种薯产区

当前我国种薯产区主要是青海地区,相关学者通过研究之后发现,青海海东地区的这类病菌群体当中并没有代表性的古老菌系,而只有一些较为崭新的群体。从相关调查分析中能够看出来,该地区其病菌群体基本都是无性繁殖,群体当中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高,但并没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性群体[5]。虽然从其病菌群体当中检测到了两项交配型,但无法表示其群体当中存在随机交配的情况。由于当地地理区域和生态环境比较特殊,所以病菌在气流当中引入外源全体的可能性比较低,所以检测到的新群体很有可能是带菌种薯引入的。

2.3 新兴产区

我国榆林地区作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优生区,虽然发展时间较晚,但往前已经跻身于马铃薯种植规模前列。但目前相关报道该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多样性的研究还比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当中表明,该地区其病菌基本是无性繁殖,遗传多样性比较单一。所以种薯带菌依然是病原菌初次侵染的重要来源及传播途径。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其原因简单归入陕北地区的马铃薯中职历史较短,且其选种压力较低。此外检测到的病菌群体主要来自内蒙古,所以这就表明,该地区的病菌群体是从内蒙古传播到陕北地区的。对于内蒙古来说,已经有数十年马铃薯种植历史,其育种材料基本来自南美和俄罗斯,所以极有可能病菌群体是从育种材料被带入中国。

2.4 种质资源圃

在相关研究当中,对某种质资源圃的晚疫病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大多数当地的品种和各种新品种都有感染该类疾病,对于目前流行的晚疫病菌群体不具有抗性。同时其多态性位点之间处在连锁不平衡的状态当中,也没有产生有性重组的情况,这充分表明其病菌群体当中没有有性生殖情况。同时,连续两年的病菌群体当中具有极强的基因流,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部,并非全群体之间,且年度之间的病菌群体遗传分化较低,这也充分说明群体之间存在病菌迁移情况。有些研究当中还在其群体间鉴定到了相同的基因型,不同年份有着相同的基因型,充分表示各年份其初侵染源相同,极有可能是带菌种薯引发的。但因为我国的品种抗病基因组成信息并不完善,所以无法推断出抗病品种的选择压力对病菌毒力因子变化方面带来的影响。

3 病害防控措施

从该病菌群体遗传特性当中能够发现,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和初始菌源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防控过程中就可以将其作为一项关键环节。同时种薯带菌或者种薯调运可能是引起西北地区马铃薯产区晚疫病的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这一点在当地遗弃薯块无法越冬以及自生薯苗较少的情况下,带菌种薯在后期晚疫病菌流行当中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在实际防控过程中就可以在充分了解群体生物学的前提下,将种薯处理作为入手点,以此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1 加强种薯无病菌化处理

在播种之前应该将带有明显症状的病烂薯挑出去,同时对剩下的种薯开展药剂处理,以此从根源上切断病原,有效抑制病菌的进一步繁殖。实际操作的时候,需要先准备两把以上的切刀,将其浸放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75%的酒精等消毒液当中,使用其中一把切刀进行切块,在切到烂薯或者病薯之后,需要马上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更换另外一把刀继续进行切块。

3.2 强化农业防治

对于种植户而言,在防治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预防的基本理念。具体实践时可以重点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在种植结构方面,连续种植是导致病原菌积累的主要因素,所以应该尽可能避免出现连续性种植。另外还要依照各品种的实际生长周期和习性,控制好种植密度,提升透光率及通风效果,同时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二是选择优质土壤,在播种之前对种薯进行详细筛选和消毒。在化肥选择上则要在科学配比的同时,控制好肥量,加大对微量元素的叶面喷施。在田间管理方面还需要及时除草和松土,在封土之后必须尽可能减少田间作业。

3.3 生长期喷施药剂

为了有效预防种薯带菌引起的苗期危害,在出苗之后的10~15天,还应当开展一次茎叶保护性的喷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在找到中心病株之前,还应当将降水和空气湿度作为核心,如果日平均气温控制在10℃~25℃,空气相对湿度连续五天在80%以上,则可以适当使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其进行第二次喷施。在封行前7 天则要选择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进行第三次预防。如果发现了中心病株,则要马上给整个田间进行茎叶喷施。如果是正常天气,可间隔7~10 天使用一次,如果是高湿多雨天气下,则需要间隔5~7天使用一次。具体可以依照病情对用药次数进行调整。收获之前的10~15天还需要对植株进行杀菌。

3.4 应用化学药剂

该疾病的防治主要有三个基本时期,即苗期、形成期和后期雨季,尤其是多雨和多雾天气。在天气好转之后,必须及时进行预防,在发病之前使用相应的防护剂,也可以联合应用治疗剂或者防护剂。在防治过程中,一旦发现菌株,则要及时移除,同时采取相应的药剂保护。通过研究发现,很多药物都对该疾病具有极强的防治效果,比如达克宁、甲霜灵锰锌、克露以及吡唑锌等等。

3.5 应用生物源药剂

生物制品能够有效诱导马铃薯产生局部或者系统抗性,比如大蒜、五倍子、白藜芦醇以及紫荆泽兰等相关有机溶剂提取物或者水提取物,由此抑制晚疫病的进一步发生。另外,很多细菌发酵液以及植物液赫根真菌也会对该疾病产生直接性的抑制作用。所以未来这也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防治途径。

总的来说,对于马铃薯该类病害来说,需要充分掌握其病菌群体遗传特性,加大种薯无病菌处理,实现对田间的全面监测,最大程度上掌握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确保早发现早治疗。在实际种植当中,除了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合理用药,以此提升防控效果。

猜你喜欢
晚疫病种薯病菌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