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宁都起义部队的改造

2021-11-27 14:38
军事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宁都军团官兵

1931年12月14日,参与“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26路军17000余人在江西宁都起义,宣布“永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土地革命,打倒国民党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统一”①《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全体指战员的战斗宣言》(1931年12月14日),总政治部办公厅编:《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832页。。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代价最小、兵力最大的一次起义,宁都起义沉重打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给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对巩固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文章多集中于宁都起义的过程、胜利原因及起义精神,对起义后旧部队如何改造转化为新型人民军队着墨较少,本文结合回忆录及相关史料,就中国共产党对宁都起义部队的改造作一梳理与研究。

一、改造势在必行:宁都起义部队内部情况很糟

宁都起义后,第26路军开入中央苏区,在瑞金附近的秋溪、壬田、九堡、西江一带住下来。起义部队被授予红5军团番号,下辖3个军、6个师。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革军委任命原第26路军中的季振同为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赵博生为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黄中岳为第15军军长。红5军团创建之初,部队内部问题很多,情况很糟,主要有:

(一)官兵生活差,部队军纪松弛,赌风盛行。第26路军官兵多为北方人,对在南方作战和生活多有不适。起义前,疟疾等传染病威胁着每个连队,而下发的奎宁丸、金鸡纳霜好多是假药,导致每天都有士兵病死,宁都县城西北郊的荒山上布满了新坟头。②《中央苏区红五军团全体战士答复反革命军阀孙连仲、高树勋并告全国同胞书》(1932年1月10日),《中共党史资料》第11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281页;苏进:《从黑暗走向光明:回忆宁都起义前后》,见《回忆宁都起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4~65页。“就连部队的骡马牲口,也适应不了湿热的南方气候,吃不惯霉烂变质的本地稻草,有不少瘦得皮包骨头而倒毙”③苏进:《从黑暗走向光明:回忆宁都起义前后》,见《回忆宁都起义》,第63页。。起义后,派去担任红5军团政治委员的萧劲光发现,“官兵中患病的很多。打摆子的、拉痢疾的、生疮烂腿的都不少。他们多是北方人,到南方后生活不习惯,大米饭都做不好。加上北方人到江西,语言不通,出外采买副食品都有困难,伙食搞得很差,一到吃饭时就有人唉声叹气,牢骚满腹,想回北方去。”①《肖劲光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03页。糟糕的生活导致官兵情绪很差,极其厌战。此外,部队里赌风盛行,军纪松弛。士兵和下级军官们推牌九,营以上军官打麻将,夜晚不睡,早晨不起,站岗放哨没精打采,平时生活吊儿郎当,有的因此互相打架斗殴,寻衅闹事。②苏进:《从黑暗走向光明:回忆宁都起义前后》,见《回忆宁都起义》,第65页。

(二)官兵思想波动大,观望等待,顾虑重重。宁都起义是在少数上层军官中秘密策动的,大部分官兵在奔往苏区的路上还不知实情,直至赵博生、董振堂等扯下帽徽、胸章,宣布起义,他们才明白。因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所以表现各异。思想波动最厉害的是军官,“有的惧怕红军‘要兵不要官’,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觉得当红军前途渺茫,整日唉声叹气;有的抵触情绪较大,不愿接受改造”③肖劲光:《红五军团的初创时期》,王晓建主编:《宁都起义纪实》,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总的看,思想比较进步、自觉起义当红军的数量不大;思想比较反动,认为来当红军是受骗上当,没有什么出路,坚决要求走的,数量也不太大;大多数人在等待观望,不置可否,其思想问题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起义当红军已成事实,不得不干,有的怕从此回不了家,担心家里受株连。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大多数愿意当红军,但他们受旧思想影响很深,存在帮派意识、乡土观念,有些人看着上级长官的眼色行事,加之不了解起义的意义,不了解苏区的情况,不知红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此时也是惶惶惑惑。就连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这些策动起义的高级军官,由于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红军的制度缺乏了解,也显得处处谨小慎微,唯恐做错事受到批评。④参见《肖劲光回忆录》,第99~100页。

(三)部队军阀习气严重,接受不了红军制度,部分军官抵制改造。作为一支旧军队,一些恶习和军阀习气在第26路军中根深蒂固。“部队中军阀主义严重,官兵不平等,军官打士兵是常事,而且上级可以打下级,一级打一级。同时,军官剥削士兵,扣兵饷,吃空额。”⑤《肖劲光回忆录》,第104页。有时,甚至死了的士兵的棺木费亦被官长吃了。到江西“围剿”红军时,有人看到红军贴的“穷人不杀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标语,询问他们的长官,结果遭到一顿臭骂和马鞭。⑥参见《中国红军第五军团全体战斗员告全国士兵兄弟书》(1931年12月22日),总政治部办公厅编:《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第839页。宁都起义后,一部分军官对红军官兵平等、不准打骂士兵、不许喝“兵血”等想不通,于1932年1月中旬逃跑。红15军第2团第2营刘营长,在得知起义实情后,给军长黄中岳写了一张便条说:“本初(黄中岳一名本初——笔者注):我想回家。我把马送给你,请你给我一点路费!”⑦苏进:《从黑暗走向光明:回忆宁都起义前后》,见《回忆宁都起义》,第93页。更为严重的是,发生了一些抵制教育改造的事,“如十三军一个师长领导部下公开提出‘反对建立红军制度’;十四军一个师长提出辞职;十五军发生殴打政治委员左权同志的事件;还有极少数人喊反对革命反对共产党的口号”。⑧肖劲光:《红五军团的初创时期》,王晓建主编:《宁都起义纪实》,第241页。

这样,宁都起义部队名义上已经是中国工农红军了,但仍是旧军队的胎体,思想混乱,人心不稳,军阀习气严重。中国共产党既欣喜于革命力量的壮大,又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果改造得好,将是保卫根据地的一支红色劲旅,如果改造得不好,也将给苏区带来很大的麻烦”⑨《肖劲光回忆录》,第94页。。

二、党对起义部队的改造:古田建军原则的成功实践

为将宁都起义旧军队改造为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倾注了大量心血,中革军委针对性地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告诉军团政委萧劲光:“对这支部队,要努力按照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办事,建立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①《肖劲光回忆录》,第97页。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改造如此规模的起义部队还是第一次。但有了红4军的整训经验,特别是古田会议一系列建军原则的确立,加之起义部队和红4军有许多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相似点,中国共产党对其改造之举措仍是可圈可点,极富创造和智慧。

(一)选派优秀政工干部,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和各级党组织,确立党的领导。古田建军原则,首要一条是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官兵由服从长官变成听从党的指挥。为确立党的领导,改变起义部队党的力量非常薄弱的现状,中革军委从红1、红3军团选派一批得力干部到红5军团工作,在团以上设政治委员和政治部,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宁都起义时,上层军官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大多为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和冯玉祥西北军官学校的毕业生,比较看重学历、资格,身上有一股傲气。为做好他们的工作,被选派到红5军团的军以上政治委员都有相当的身份,是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留学生②《左权传》编写组:《左权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178~179页。,其中,军团政委是两次留苏的萧劲光,军团政治部主任是在法国、比利时、苏联留过学的刘伯坚,红13军政委是留法的何长工③十三军政委起初为邝朱权,因不是留学生,军里人看不起他,毛泽东让何长工替换邝朱权任十三军政委。见何长工:《红五军团的整编》,《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4~345页,红14军政委是留苏的黄火青,同样留苏的左权担任红15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选派的师、团级政委也多是精兵强将,师政委有:程子华、李翔梧、高自立、唐天际、赖传珠、宋任穷,团政委有:余化民、王紫凤、李山关、赖毅、谢良、邱创成等④袁血卒:《忆宁都兵暴》,见《回忆宁都起义》,第45页。。这些干部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深入群众、以身作则,和旧军官形成鲜明的对比,迅速获得了起义士兵的赞誉和认可。

为让党的领导直达基层,又从红军和红军学校中调出一部分干部配到连队,使红5军团每个连也都有了指导员。后来在整训的基础上,党组织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并按照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其中班排有小组,连有支部,团以上有党总支或党务委员会。这些举措形成了一个政治工作网,使红5军团从一开始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二)改善伙食,医治病患,生活上给予极大关心。吃饱饭、少生病、病能医,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思想稳定的物质前提。《古田会议决议》也指出,饮食恶劣、御寒衣服不够、医官和药太少,会增加官兵的痛苦,影响工农群众加入红军的勇气。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112页。因此,关心和改善起义部队生活,积极医治病患,是稳定起义官兵思想的重要一环。起义部队到九堡一带,几乎每天有兄弟部队或苏区群众来送粮食,送猪肉。⑥参见苏进:《从黑暗走向光明:回忆宁都起义前后》,见《回忆宁都起义》,第93页。中革军委从红军各部队中抽调一部分本地籍、有经验的老司务长及炊事员,充实到红5军团帮助改善生活,想方设法搞些面粉做北方人爱吃的面食,送去棉衣进行御寒,将伤病员送到红军医院或老百姓家里养伤治病。当时红军的生活是很苦的,但党对红5军团尽力给予照顾,组织地方群众带着菜肉蛋禽来慰问。⑦《肖劲光回忆录》,第103页。对比以前旧部队活埋病人的情况,现在饮食好转,身体恢复,得到党的温暖和人民的关怀,起义官兵的抱怨少了,为下步进行思想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起义官兵树立为工农打仗的思想。第26路军原属国民党军冯玉祥部,由于冯信奉基督教,在士兵中宣传基督教义,做礼拜,读圣经,祷告忏悔,基督教义在官兵中有很深的影响。⑧《左权传》编写组:《左权传》,第179页。要将这样的部队改造为无产阶级性质的队伍,首先就要改变士兵的信仰,把他们从崇拜上帝、盲目服从的雇佣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起不为地主资产阶级打仗,而为解放全中国几万万被压迫的工农打仗,不替军阀争地盘、不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打仗,而为中国真正独立和平统一打仗的革命观念。为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克服在旧军队养成的不良习气,萧劲光、刘伯坚、左权等人日夜找各级官兵谈话,多次到连队讲课、做报告,讲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马列主义,讲解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关系,使起义官兵明白红军是工农的子弟兵,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①《肖劲光回忆录》,第101页。左权还组织红15军官兵到苏区党政机关、红军学校和部队驻地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目睹红军是如何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参观期间,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中革军委的领导毛泽东、朱德、项英等都来到红15军,给官兵们讲革命道理,鼓励他们进步。②《左权传》,第180页。

针对起义官兵不太爱听教育、喜欢看戏的特点,毛泽东派胡底、钱壮飞、李伯钊带工农剧社宣传队到红5军团慰问演出,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他们编演了一出戏《为谁牺牲》,内容是:白区一个青年农民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战争中因伤残疾,他被赶出部队,回到已是苏区的老家,发现妻子和儿子都参加了革命,自己虽成了残疾人,但苏维埃政府还给他留有田地,他深受感动,认识到“为谁牺牲、为谁打仗”的道理。由于剧情引人入胜,表演生动,官兵们看得津津有味,落幕后,场上响起一片“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红军万岁!”的口号声。担任主演的李伯钊回忆道:“每天三场为他们演出,这个戏演到哪里,哭到哪里,只要演戏,下雨天他们也等着看,场场有人看,场场哭。收到了很大效果。”③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8~219页。

除演戏外,宣传队还深入部队,一面帮助战士缝补衣服、洗衣服,一面同他们谈心,对伤病号更是关怀备至,使这些远离亲人又长期在外的官兵感受到革命同志般的温暖,从而拉近了他们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感情。这一过程中,康克清、贺子珍等人也前往红5军团进行宣讲和演戏。起义官兵看到红军总司令夫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夫人和大家一样地为革命工作,生活上也同大家一样,更加深了对共产党、红军和革命的了解。④《康克清回忆录》,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四)建立民主制度,实行三大民主,建立新型官兵关系。鉴于党派出的政工干部和起义部队没有渊源,为防止起义部队被旧军官裹挟,使之真正成为红军,必须破除旧的一套,按红军的建军原则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开展的工作有:在连以下单位成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研究决定自己的事情;废除打骂、体罚士兵的军阀做法,实行官兵平等,士兵有权批评监督干部;各连队建立经济委员会,实行经济民主,定期公布账目,不准克扣军饷;在战士中间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小组、支部,并把一些思想进步、技术熟练的士兵提拔为基层干部。三大民主的开展,从根本上动摇了旧军队的封建遗习,在士兵中引起极大反响,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解放了、翻身了。在此基础上,部队进行阶级教育,开展“忆比”活动,从“回忆对比红军与白军有哪些不同”等浅显的道理入手,使起义士兵深深地感到红军和白军是两重天,启发了他们的阶级觉悟。⑤《肖劲光回忆录》,第104页;《左权传》编写组:《左权传》,第180页。经历过民主洗礼的士兵,几乎再无可能被重新控制,逐步成长为革命战士。

(五)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做好原有军官转化工作。军官是部队的骨干,做好原第26路军军官工作,对顺利实现改造极为重要。为实现这一目的,除坚持去留自愿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外,还“尊重他们,注意工作方法,不揭短,不提他们在起义前做过的错事,不讲带有刺激性的话”⑥《肖劲光回忆录》,第101页。。由于国民党不甘心失去第26路军,多次派飞机散发传单进行策反宣传,以威逼利诱进行“召回”。1932年1月中下旬,起义部队中先后发生军官逃跑、士兵反水事件。对此,党内有人建议武力解决,毛泽东坚决反对:“怎么能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呢?只能通过教育改造争取他们革命,只能用‘剥笋’办法(即将真正反动的剥掉),而不能用‘割韭菜’办法(即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割)。”①《肖劲光回忆录》,第108页。他让萧劲光转告起义官兵,宁都暴动参加革命是你们自觉自愿来的,我们表示欢迎,如果你们认为这儿不好,愿意回去,我们表示欢送。获知毛泽东的指示后,军团长季振同非常兴奋,当众表示要坚决革命到底,并要求大家分头做工作。对于那些思想不纯或坚决要走的军官,则发给路费,让他们愉快离开部队。正是在上述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工干部以季振同、赵博生、董振堂为核心,“团结进步的,带动中间的,影响落后的”②《肖劲光回忆录》,第101页。,使大部分起义军官愿意留下革命,推动了整个部队的改造及改编。

1932年3月中旬,中革军委发布命令,重编红1、红3、红5军团,以红4、红15军编为红1军团,红5、红7、红14军编为红3军团,红3、红13军编为红5军团。原红5军团的3个军虽然分开了,但这样“能够彼此帮助,使一、三、五军团能够更快的锻炼成工农红军铁军”③《军委总政治部关于一、三、五军团分编问题给各级政治委员的指示信》(1932年3月11日),《中共党史资料》第11辑,第288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混编进行得很顺利。此后,红5军团迅速成长为信仰坚定、纪律严明、战力强悍的主力红军。

三、改造后的红五军团:激战革命显忠诚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为军阀服务的军队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把以信仰个人为中心的军队转化为信赖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把盲目服从、只管打仗、不问目的的野蛮军队,转化为政治坚定、旗帜鲜明的自觉的文明军队”④袁血卒:《忆宁都兵暴》,见《回忆宁都起义》,第45页。。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的姬鹏飞回忆道:“经过短时间的教育、整顿和改造,部队面貌焕然一新,不久就以崭新的姿态和兄弟部队并肩战斗,活跃在反‘围剿’的战场上。”⑤姬鹏飞等:《纪念宁都起义五十周年》,见《回忆宁都起义》,第3页。

(一)首战赣州,打出新型军队军威。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下达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企图通过攻打敌人占领的中心城市,实现“革命在江西一省或湘鄂赣数省的首先胜利”。虽然这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但红军还是坚决执行了这一命令。2月13日,红军开始攻城,由于城坚墙固,重兵防守,连续数次都没有成功。

当时,红5军团内部已混编完毕,奉命移至贡江东岸的梅林、七里、储潭一线,以控制章、贡二水汇合处及附近地区,牵制敌军,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受领任务后,红5军团干部战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决心打好参加红军后的第一仗。

2月27日,红3军团首长彭德怀、滕代远致函红5军团首长,告知国民党军罗卓英师及陈诚、公秉藩部自吉安方向增援赣州。红5军团请示中革军委得到批准后,在潭口、储潭、大湖一线沿河部署,阻击援敌。3月1日,中革军委总部移驻赣州城下,直接指挥攻城作战。此时,红3军团在赣州城下浴血奋战月余,进行了多次爆破攻城都没成功,部队损失严重。中革军委急电被排挤的毛泽东赶赴前线参加决策,毛泽东提议大胆起用红5军团,以解红3军团之围。

3月7日凌晨2时,赣州守敌在援军配合下突然出击,包围了正在西门河川与城墙挖地道的红3军团第1师,第1师措手不及,伤亡很大。红3军团第2师立即驰援,被敌军死死咬住,情况十分危急。军委急调红5军团前去增援。当天,红5军团赶到赣州外围。

下午3时,红军在赣州城郊天竺山、白云山一线同敌人展开肉搏战。红5军团官兵脱去上衣,手持大刀,跃入敌阵,朝诱至前沿的敌人猛砍猛杀,掩护攻城红军撤出战斗。据时任红3军团第2师第7团政委的李志民回忆:“敌人依仗他们人多,武器好,紧紧咬住我们不放。幸好此时红五军团第十五军赶到,一阵猛烈反击,把敌人打垮;大刀队乘胜出击,配合部队奋勇冲杀。他们个个赤膊上阵,飞舞寒光闪闪的大刀,以有我无敌、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高喊‘杀’声,左劈右砍,杀得敌人呼爹叫娘,抱头鼠窜……使我们红五团、七团安全撤离,转移到赣县江口地区与军团会合,就地休整补充。”①《李志民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187~188页。

虽然赣州战役以红军失利而被迫结束,但红5军团在战场上的第一次亮相,就表现出勇猛顽强、能攻善打的大无畏精神,经受住了战火考验,打出了新型军队的军威。之后,红5军团又参加了龙岩、漳州、水口等重要战役,均取得重大胜利。特别是7月的水口战役,“血战三昼夜,打坍陈济棠精兵20个团”②黄镇:《长征前的红五军团》,王晓建主编:《宁都起义纪实》,第231页。。经过几次战役的考验,红5军团思想稳定,成长为“一支可以信赖的有战斗力的红色劲旅”③《肖劲光回忆录》,第125页。。

(二)反“围剿”中砥砺壮大,长征路上屡立大功。1933年2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5军团和红1、红3军团紧密配合,在4月取得黄陂、东陂战役的胜利,共同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52师、第59师和第11师等部,击毙第52师师长李明,生俘第59师师长陈世骥,打伤第11师师长萧乾,彻底粉碎了“围剿”。④黄镇:《长征前的红五军团》,王晓建主编:《宁都起义纪实》,第231页。之后,红5军团东进福建,攻打顺昌。秋天返回江西,正值敌人进行第五次“围剿”。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红5军团英勇作战,顽强抗击。虽然战斗十分频繁,生活异常艰苦,但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高昂旺盛的斗志。在革命战火的洗礼中,红5军团变得更加坚强,迅速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军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中,红5军团经常执行断后、掩护任务,打了许多恶仗、硬仗,为长征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其中,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红5军团第34师孤军与敌军4个师血战湘江,6000将士几乎全部阵亡;遵义会议后二渡赤水时,红5军团和红9军团在黔北奋战5昼夜,顶住刘湘整编师9个团的进攻,使红军主力重占娄山关和遵义,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全军数万人从皎平渡口依靠仅有的7条船过金沙江时,红5军团又以3个团的兵力在云南禄劝石板河坚守九天九夜,像“铁闸”一样阻击万耀煌师6个团,掩护中央红军跳出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为保卫中共中央,掩护兄弟部队休整,红5军团一部不顾艰难险阻,曾经三次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红5军团将士以自己的血性和忠诚,书写了不朽的战斗篇章,使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耀千秋。

四、结语

1932年12月宁都起义一周年时,《红色中华》刊文称赞其“是一件成功的马克思所谓的‘艺术品’”⑤《宁暴纪念日临时中央政府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电》(《红色中华》1932年12月11日),曾庆圭主编:《宁都起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1页。,“是中华苏维埃历史最光荣的一页”⑥一氓:《论兵暴》(《红色中华》1932年12月11日),曾庆圭主编:《宁都起义》,第52页。。1938年12月宁都起义七周年之际,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麓接见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与他们合影留念,并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⑦姬鹏飞等:《纪念宁都起义五十周年》,见《回忆宁都起义》,第5页。。

宁都起义部队从思想混乱、恶习根深的旧式军阀部队转化为听党指挥、英勇顽强的新型人民军队,保卫中央苏区,鏖战万里长征,血洒河西走廊,奔赴抗日前线,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对革命的赤胆忠诚,充分说明党的改造是极其成功的,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威力,印证了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光辉论断,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时局下对各方力量的把控能力。

猜你喜欢
宁都军团官兵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绿豆军团”成长记
湖北省组织帮扶宁都技工学校对接活动
宁都黄鸡:在品种资源上培育品牌
试述毛泽东在宁都革命斗争中的思想光辉
试论宁都对中央苏区形成的历史贡献和应有地位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榕树军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