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大思政格局建设发展探究

2021-11-27 19:15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思范式格局

陈 蕾

(河南城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36)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于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党在各个时期各项事业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都至关重要,迄今已经形成一个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探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与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里提出,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1]。1920年,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2]。1934年,斯大林在苏共第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工作”两个概念[3],并规定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六项基本任务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自此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明确提出,党应当在各级工会里宣传阶级斗争精神[4]。党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创立了思想建党的传统,在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明确提出,“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5]。党在早期常使用“宣传工作”来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后随着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开始频繁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更为凸显。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强调贯彻对绥远起义人员实行团结改造方针时首次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重申这一概念。此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表述交替使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理论界开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构建问题。198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正式宣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专业性术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漫长岁月中逐步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随着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革命实践的发展,《古田会议决议》《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等纲领性文献不断面世,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主要内容、基本原则进行系统总结。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发扬民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等。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为了防止埋头经济工作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进一步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中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和目标,自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就是使“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6],培育“四有”新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入阐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改革创新等问题。可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的新模式已逐渐形成、日益深化,这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逐步迈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大思政格局在守正中不断创新,百年大思政格局的理论框架在21世纪焕发出蓬勃生机。

二、大思政格局的理论结构

(一)教育主体

从狭义上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发展百年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不断实践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各级党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社科工作者和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大思政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主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青年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思政格局中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教师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显然,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大思政格局建设中的关键角色。

从广义上讲,在建设中国共产党百年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责无旁贷的教育主体。中国共产党由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的设置,长期做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相应的主体角色定位,具备了主体身份[8]。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都具有领导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各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齐抓共管的责任。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百年系统工程,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普通党员都是大思政格局建设的生力军。

(二)组织形式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严密的组织所体现的强大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政治优势,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建设百年大思政格局的组织形式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百年大思政格局中责无旁贷的教育主体,党的组织体系自然也就构成了大思政格局的基本组织形式。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建立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目前,地方党委已达3 200多个,党组、工委达145 000个,基层党组织达4 681 000个。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创新理论、制定政策,是部署大思政战略格局的核心和灵魂;地方党组织贯彻政策精神、制定计划方案,是建设大思政战略布局的“中间段”;基层党组织则是落实中央政策和执行计划方案的“最后一公里”。全党上下贯通、运转高效、联系广泛、执行有力,千千万万党员的智慧汇聚在一起、意志凝聚到同一方向,在这百年中形成了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铸就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建设出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三、大思政格局的守正创新

(一)研究范式的转换

从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实践,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史中,尤其自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立之后,已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范式”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随后扩展到各个科学研究领域。“范式”是指身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同拥有的理论框架、研究传统、研究方式以及话语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范式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构成的学术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根据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中所表现出来(具备)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方法论模式和实践操作样态的完整体系。”[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原因,我们形成了侧重社会需要和工具价值的社会哲学范式。这种范式曾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发挥了“生命线”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中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位在“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开展中由于受到“左”倾思想影响,出现忽略受教育者个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范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

当一种科学的范式不能对客观现实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和正确引导的时候,这时候就必须通过范式转换来突破原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形成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实现科学的新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面临着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哲学范式进行转换的迫切需要。“社会哲学范式主要解决德育的工具价值问题,人学哲学范式则主要解决目的价值问题”[10],这种转换既要实现价值取向的转换也要实现话语权和教育方法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从“文本”到“人本”的转换;在话语权上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实现从“独白”到“对话”的转换;在教育方法上要充分唤醒受教育者被压抑的主体意识,实现教育过程从“主体—客体”到“主体—主体”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传家宝,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努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逐渐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范式,开始向人学哲学范式的转换。

(二)信息网络时代的改革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交往的变革,而且改变了人们成长与发展的环境,育人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也开启了信息网络时代大思政格局建设的新征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大众的表达渠道,提供了开放的话语环境,大众自我表达的能力、自主参与的精神、自由发声的意识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各种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纷繁交织,形成了复杂多变、虚实相生的话语生态环境,无形中也增加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困难。广大思政工作者勇敢面对这种困境,适应新环境、开拓新思路,以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契机,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互动。近年来,思政工作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出大量具有社会主流价值观、具备时代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多媒体文化产品,采用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方法,将主流思想逐渐融入多媒体空间,通过双向互动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众在虚拟空间的价值品位和精神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迅速发展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提供了技术支持,极大推动了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发展。我们正努力壮大新媒体平台的主流舆论力量,一方面做强思想政治教育专用网络载体,建设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推出如学习强国、智慧党建等思想政治学习宣传的专用App;另一方面大力开发以社交功能和娱乐功能为主、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媒体平台,如注册抖音、快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如打造虎牙、斗鱼直播平台上的正能量网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我们正努力造就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道德风尚,赋予网络虚拟空间以巨大的正能量,为大众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信息世界,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全覆盖的育人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造就了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宏大的、开放的、生机蓬勃的百年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范式格局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秦岭之巅”真的高不可攀?——不,关键在于思维融入“大格局”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