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021-11-28 11:58顾玉萍滕苏苏
关键词:四位一体价值观核心

顾玉萍,滕苏苏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高校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引导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高校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社会的价值观取向,对国家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应不断探索并与时俱进地深化和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较高的道德素质以及个人修养,使高校大学生们能够真正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现状

(一)支撑点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支撑点主渠道是思政课程学习。目前所有的高校大学生都必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升理论知识,加强文化底蕴,拓宽知识面。总体上,学习主流是好的,课程建设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基础,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对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染力。

(二)突破点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突破点是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学会明辨是非,提升思想觉悟。二是培养大学生养成言行一致的行为习惯。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实践活动,逐渐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深化教育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对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认识,转换为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从而互相影响,共同成长。实践课程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体现,如果大学生在实践中不能真正实时去践行,那就失去了其实践的意义。

(三)接受点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接受点是回归生活。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重走红军路、爱国朗诵比赛等主题团日活动,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生活元素,将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能够让课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从而便于学生接受,并在体验中学习、收获。但是,这类活动如果流于形式,其起到的教育效果就会弱化很多。

(四)着力点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着力点是显性和隐性课程的结合。显性是根据学校安排制定授课计划,并有一定的课时要求;隐性是不需要制定授课计划,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身特点,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日常教育和影响,从而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隐性教育是目前许多高校有待加大力度提升的工作。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的宏观性

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很多,政策环境是影响当下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和相关法规共同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整体大环境,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育系统的功能发挥以及培育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发展[2]。高校不但要坚持育人成才,培育高校大学生的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还应与时俱进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教育有机地融合并贯穿于相关的课程教育并且形成长效的有效机制,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综合性人才。但目前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形式和内容上大部分都过于宽泛和宏观。其中许多政策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无来说因目标过于理想化而显得遥不可及。目标和理想过于宏大和不切实际对于目前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很多政策就难以具体地执行和操作。部分高校由于过于关注实际的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有淡化价值观意识观教育的趋势。相关政策的宏观性,导致了高校在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育效果的偏差

1.虚泛化:目前社会中相当多的人都错误地认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不能这样简单地将两者之间划等号,它们之间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在我国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教育确实有着许多共同相似之处,但在更深层次(如在意识层面、教育目标、教育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让普通的受教育者接受和形成社会共同认定的观念理念,有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培养提升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和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特有的哲学思想,是人和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融合的意识取向和价值观念。

2.缺失化:高校不能简单片面过度关注专业课程的实施和效果,淡薄和放松思想意识教育,这样必将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偏离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进而逐渐丧失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校教育应有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3.空虚化:目前高校教育育人的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有渐渐偏离教育初衷的倾向而且过于政治化和理想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形式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虚化。许多高校过于片面地强化专业知识的教育,意识教育的内容空洞,方式流于形式。现在高校一味地对学生提要求和要求学生被动接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渐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不能融入和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容易使大学生厌倦并且产生抗拒。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

(一)实施思路

“四位一体”课程实施思路是将系统知识传授、学生兴趣激发等相关因素高度融合,严格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和学生心理接受规律。在实施过程中贯彻“德与心共育”理念,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深度融合,通过掌握学科、心理和生活三大逻辑,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二)实施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高校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进行知识自我消化和吸收之后达到的预期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路径构建的方向。“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的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内心。

(三)实施内容

目前高校中传统的德育课程教育大都是以专业知识教育为教育中心和重点,使得目前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呈现重理论、轻意识学习的现象和态度。要逐步转变和扭转这种传统课程观念和态度,就要对学校的课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刻的改革,必须设计创新出包含各种教育因素的教学系统。

1.课堂教学——夯实理论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渐积累并进行专业知识的构建,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的任务。课堂教学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制定计划,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培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高校大学生必须接受相关教育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考核,才可以顺利地得到相应的学分,完成学业。

2.课外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有效复习巩固。相对于主要形式的课堂学习,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取得全面的认知进而提升自我认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3]。

3.文化修养——激发价值情感。文化修养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各种学习中不断感悟和提升文化修为。文化修养虽然是一种不可见的隐性教育,但确实是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和修为提升的关键。我们不能把德育等同于智育,套用智育教学的规律和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而是要激发文化中的价值情感,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情怀。

4.自我修为——升华内涵修养。自我修为是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从而领悟学习内容并进行自我理解消化等。这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让大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观念,同时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境界和道德理论水平。自我修为是接受学习和教育中的较高境界,是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自我较高觉悟之上的,通过学生不断地积极自主学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终达到内化自省的状态,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自我道德水平和理论境界。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价值观(二)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