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赤壁赋》的哲理内蕴与放达情思

2021-12-01 08:10金乔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赤壁赋黄州哲理

金乔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作于贬谪黄州时的一篇赋作。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赋中所述,为与友人月下泛舟时的所见所感,既有遭受贬谪的苦闷无奈,又有拨云见月的欣喜达观。这首赋作不仅用语优美、情韵深致,其丰富的哲理内蕴也历来为人称道。千百年来,关于《赤壁赋》哲理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熔铸于赋中的放达情思是作者对于人生变幻、世事无常的形象诠释。

一、个体生命——“无意义”到“有意义”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泛舟游玩时,入目之山川河流使作者联想到赤壁战役时,曹操被刘备大军围困的情景。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曹操当可谓之一代枭雄,虽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是三国时期几大领军人物之一,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位有野心、有抱负的英雄人物,也早已经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想到这里,作者不禁“愀然”,个体价值体现在生命存在之时,而生命一旦走向终点,个体似乎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里涉及到个体生命价值建构的哲学问题,即个体生命有无意义的问题。看起来,作者似乎是为英雄的逝去而扼腕叹息,感慨个体生命的意义会伴随着生命逝去而消失,实际上,作者与友人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证实了“英雄终将湮没,但历史将永远铭记”,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的价值并不会随着生命的流逝而消失,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虽然,作为生命个体的这些英雄人物已然逝去,但是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却深深地烙印在历史长河中,后世的人对其进行探讨、表示缅怀就是最好的证明。想到这里,作者豁然开朗。

此时的苏轼,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贬至黄州,一腔愤懑得不到抒解,远大理想无法实现,难免出现对个体价值意义的否定。借曹操为例,其实作者是在反观自身,当下世人对于“我”的价值的评判,并不是“我”真正的价值,所以不必为一时的不得志而忧伤不已。个人在整个历史的大框架中,是何其虚无缥缈的存在,一代枭雄固然如此,“我”自己也不过是历史无垠沙漠中的一粒微沙,千古风流人物终将随大江东去。可是,历史必然成为个体生命价值的见证者,所以无需为现状而苦闷,因为历史会使人得到最终的皈依,也会给世人一个最终的答案。其实,看似是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所生发的感慨,实际上也是其自我心灵解脱的一个出口,身处逆境依然能够如此豁达、乐观,表现出苏轼随缘自适的放达性情。

二、人生须臾——从“短暂”走向“永恒”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天地之浩然无穷、长江之无边无际使作者联想到人生须臾,看似很长的一生,实际上短暂无比。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经历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如果不设参照物,那么这个时间实际上并不短暂,因为它概括了人生在世的一切经历。但如若以天地、长江、日月等作为参照,人生又何其短暂呢?作者于四十五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因为这次事件险些丧命于狱中,他甚至已经向弟弟安排好了后事,而后幸得好友奔赴相救,才幸免于难。经历过这一巨大风波的苏轼,心情复杂矛盾,本身正值舒展抱负的壮年时期,可是遭遇如此磨难,使得心中的理想无处安放,远大志向也只能被搁置于心灵深处。人的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能够泰然处之,沉着应对,那么这些挫折对于人的整个一生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苏轼在此境况下,顯示出了超脱的人生观。

当我们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时候,可以如作者一般,从更加宏大的角度去思考“短暂”和“永恒”问题。虽然从古至今,个体的生命不断地逝去,但是人类薪火相传,无论是从生命还是从精神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已经从“短暂”走向了“永恒”。虽然,长江水川流不息,未有一日停止,这让我们不由哀叹人生不过是短暂片刻,从而羡慕长江以及天地的无穷无尽,但是,世界万物都是永恒的存在,永远都是向前发展的,不会因为个人的逝去而停止,因此也无需为个体生命在永恒世界当中的短暂停留而哀伤,应该从感慨人生无常的无限怅惘当中走出,理性看待人生易逝和万物永恒,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放达超脱的性情。

三、人生无常——“变”与“不变”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时间流逝就如同水的流动一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逝去,而月的阴晴圆缺也是如此,虽然有万千变化,但最终还是会归于“不变”。这一段作者向我们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苏轼曾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点是苏轼人生当中三次被贬所到之处,黄州是苏轼被贬谪的起点,也是苏轼构建自我哲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实际上,被贬谪的遭遇成为了驱使苏轼从哲学的角度反思人生的外力,因为,作者试图摆脱现实磨难与生存困境,肉体解脱不得,那么就必然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之道。这种精神解脱,在《赤壁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放达情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我们感慨人生无常的时候,会想到万物的永恒,那么万物真的是永恒的吗?需要从“变”与“不变”两个维度来进行揭示:一方面,如果从事物的变化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动;另一方面,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似乎都是永恒的,比如水即使不停的流动,但它依然是水,月虽然会经历阴晴圆缺,但它始终是月。那么,作者在此为什么要强调“变”与“不变”呢?

作者是一位文人,同时也是一名官员,他对于人生易变的最直接的感悟就来自于官场的起伏,所以当官场无法与当下的抱负相契合时,就需要从精神层面去寻求支持。这在古代的文人身上是非常常见的,陶渊明、李白都曾经历官场沉浮之后生发出人生的感慨。经历了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已经把这种人生的起伏变化看作是一种人生常态,如果这些起伏变化,本来就是人生的本质,那么何须为此而悲伤不已呢?自然万物都在变化,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不也和这变化着的自然同在了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都是我们可以通过感官而肆意感受的,所以,何须感到遗憾呢?作者借宇宙的变化来阐述人生的哲理,向我们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事物的不变性来看,我们自己也是“永恒”的,因此应该理性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自我价值”不会随着历史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逝去,英雄个体的生命虽然会消逝,但是历史长河当中他们依然熠熠生辉。人生虽然短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泰然视之,那么便能体会到生命的“永恒”。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但本质始终如一,所以,我们无须为人生波折而忧虑烦恼。《赤壁赋》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蕴,体现了苏轼乐观向上、不为苦难现实所禁锢的精神旨趣,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猜你喜欢
赤壁赋黄州哲理
多情最是黄州月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东坡《前赤壁赋》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