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与《愚公移山》之哲学意蕴

2021-12-01 08:10韦学翠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智叟列子愚公

韦学翠

《列子》是中国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相传由战国早期的列子及其弟子所著,全书基本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对这两则寓言的教学,教师往往注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即寓言故事的道德意蕴,而忽视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即寓言故事的哲学意蕴。

一、从“忧”字看《杞人忧天》的哲学意蕴

《杞人忧天》讲述一个杞人担忧“天崩地坠”的故事。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这是这则寓言故事的道德意蕴所在。教学中,很少有人去思考:从客观的角度看,“天塌地陷”是一种无法预知的自然现象;从个人的角度看,“天塌地陷”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杞人之“忧”难道不是在“忧天”“ 忧人”以及“忧天人关系吗”?文本有着如此丰富的哲学意蕴值得去探讨。

新部编教材的练习设计为课文理解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有助于文本解读的深入,《杞人忧天》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三题:“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提供思考路径:“杞人是无端地担忧‘天崩地坠吗?”“《杞人忧天》的删节部分是怎样呈现列子的‘天人合一观的?”教学中,在充分理解课文寓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资料助读,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史料记载,鲁庄公七年,杞国遭受了流星雨的破坏,损失惨重,经历过此事的杞国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杞人的忧虑缘于他对自然、宇宙的错误认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他跟同时代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不同,而是关心到了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敢于问天。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人。这个寓言故事有删节,下文中还有长庐子、列子对宇宙自然的解釋。《杞人忧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列子的自然观和人生观。课文只呈现前半部分,其实这个寓言故事,后半部分才是关键和核心。这些古人的思考,既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又包含了道家精神的豁达、逍遥自在。

“晓之者”认为天地不会坏,这是第一个层次的解读。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中,能看到古代思想家对这一问题的一步步深入解读。说完“晓之者”的观点,作者又引入楚国人长庐子的观点:天地终归会毁坏,不能不令人担忧,与“晓之者”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第二层次的解读。文章的最后,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列子认为,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这么一回事,不毁坏也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死后不知道活着的事;来时不知道去时的事,去时不知道来时的事。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这是第三层次的解读。

列子借杞人之“忧天”,阐述辩证的自然观: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发展,循环往复;借杞人之“忧人”,表达豁达的人生观: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遵循规律的处世原则;借杞人之“忧天人关系”,呈现天人合一观:万物时刻都是在变化发展,循环往复的,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平安快乐。《杞人忧天》本意在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这则寓言故事的哲学意蕴所在。在经典名篇的学习中,应重返文本产生的原始语境,寻踪探源。

二、从“愚”字看《愚公移山》的哲学意蕴

无独有偶,寓言《愚公移山》也是《列子》中的精彩篇目,历来是以道德文本的身份进入中学语文课堂的。在“愚公”及其家人的身上,彰显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毅执着的精神,这是文本的道德意蕴所在。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忽视了文本原始语境的应有之义:“愚公” 真“愚”、智者真“智”吗?列子想借《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来表达他怎样的哲学思想?

《愚公移山》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三题:“这则寓言故事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笔者在教学中以这个问题为抓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析人物形象:“愚公” 真“愚”、智者真“智”吗?“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显然“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其中包含了原始的辩证思想:愚公虽名“愚”,智叟虽名“智”,但 “愚”和“智”只是一个符号,寓言以“愚”和“智”为名,使“愚”和“智”达到了辩证的转化,即“大智若愚”“大愚若智”。面对家门口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通常,教师把这段智叟与愚公的论辩解读为:智叟目光短浅,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是不可能把山移走的。愚公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实际上历来各家的注、训、解也都写得很明白,这段话的真正含义是:愚公的时间观尺度很大,“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在宇宙里只是一瞬间,移山也不过是转眼之间,况且时间无穷尽,生命也无休止。愚公是一个“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的合乎道的人。而智叟“期功于旦夕”,其所见无异于朝生夕死的菌芝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只能看到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无比微小的时间尺度的俗士,以此对比体现出愚公“契合于道”的道家思想。

最终“帝感其诚”,“天帝”出面派神挪走大山,“诚”指的并不是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而是指天帝对愚公合乎于道,不惑于物的时空观的赞赏。回归了道家“合于道,顺于天”的理念,这是列子借《愚公移山》表达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是这则寓言故事的哲学意蕴所在。对《愚公移山》的哲学思考,拓宽了对这一寓言名篇的解读视角,丰富了文本的意蕴。

长期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杞人忧天》《愚公移山》这两则寓言更多的是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对其哲学视角的解读和关注是严重不足的。长此以往,不仅会束缚学生的理解能力,制约学生的思维能力,戕害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经典文本的原生价值如因编者断章取义的剪辑或教学参考用书的解读发生固化、窄化甚至异化,这也是对原作的不公,会造成作品语文教学价值的贬损。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对经典文本的教学应坚持联系和比较的原则,要适当地从多视角来观照课文,依据教学情境,挖掘文本的原生价值,使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猜你喜欢
智叟列子愚公
愚公新传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现代愚公
列子学射
愚公和智叟新传
愚公移山
《列子》研究综述
《列子》文体的分类梳议
谁更应当“愚公”
NORTHERNMOST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