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021-12-04 14:12张轶斐李志红张含方俐晖李亚可廖翊如叶王宇张雪卓胡皓冉郭志玲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2021年3期
关键词:邪气外感螺旋杆菌

张轶斐,李志红,张含,方俐晖,李亚可,廖翊如,叶王宇,张雪卓,胡皓冉,郭志玲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 北京,100700;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 黑龙江 哈尔滨,150036;3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 浙江 杭州,310000;4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 北京,10002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作为人体感染的常见的细菌之一,我国约有56%的人口感染[1]。人类作为自然界中Hp的主要宿主,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途径侵入。进入胃部后,部分Hp难以被胃酸及自身的免疫机制清除。Hp与胃癌、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被世卫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2]。因此,从中医药角度探讨幽门螺旋杆菌的防治具有临床意义。

1 伏邪原理探讨

1.1 伏邪的源流与发展

内经为伏邪理论之开端,《灵枢·贼风》记载:“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邪留而未发”,提出存在一类邪气具有伏而后发的特点。随着后世医家对伏邪认知的深入,又将其分为外感伏邪与内伤伏邪。如《伏邪新书》中根据具体邪气性质将伏邪归为: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之邪[3],阐述了较为全面的外感伏邪分类;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其将内生病因也作为伏邪病因,完善了内伤伏邪的理论体系。

1.2 伏邪的特点

1.2.1 邪气特点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表明了伏邪具有潜藏性特点。邪气伏留后可逐渐消耗人体正气,并可在局部产生水湿、瘀血等继发病理产物,待正邪失衡而发病,说明伏邪具有消耗性特点[4]。若伏邪治不得法,既使病情得到控制,但邪气未尽而伏,缓消正气,遇诱因则引动旧疾,此为伏邪的复发性。

1.2.2 正虚为病伏邪的发病一方面与正气是否充盛有关,《灵枢·贼风》言:“邪留而未发……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表明由于饮食七情、劳逸失宜、气候过极等诱因使人体正气受损,御邪能力下降而感邪并诱发疾病;若人体正气充盛,可感而终生不发,甚至可祛邪外出。另一方面,发病与邪气的性质有关,《黄帝内经》已根据致病性的强弱将邪气分为大邪小邪,《伤风证治约言》云:“大邪中强人则重而易治,大邪中虚人则急而难治,小邪中强人则轻而易治,小邪中虚人则缓而难治”,表明邪气性质的强弱对疾病发作亦可产生影响[5]。

1.3 伏邪与感染性疾病

伏邪作为外感后伏于内的邪气,是一种生物性的致病因素,而不是指温度、湿度、空气流速等物理学上的变化。邪气的外感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内涵相近。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有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不同的表现形式[6]。五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伏邪来看,机体感受邪气伏留后,根据伏邪(病原体)与正气(机体防御机制)状况可产生以下情况:①在正气充盛情况下将伏邪祛邪外出,清除病原体;②在正气不甚充足情况下,机体无法祛除外邪,此时伏邪虽然对正气不断进行消耗,但在临床上不出现症状体征,甚至血象改变,由于没有显性感染的表现,从而归为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③而如果某些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较强,或者机体防御功能处于下降趋势,则可能会使隐性感染转变为显性感染。

在古代由于认知手段有限,首先,古人无法准确判断临床症状的产生是由于新发感染导致的显性感染,或是从隐性感染转化而成的显性感染,亦或是由感染结束后的再次感染所导致。其次,因为无法精确认知每种邪气是否具有传染性,所以古代感而终生不发者,可有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两种情况。

若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如胃黏膜屏障功能)与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且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不足以致病时,机体可不感染病原体,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时邪气不能伏留。

2 幽门螺旋杆菌与伏邪

2.1 Hp的伏邪性质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在未感染者体内无法找到,而Hp感染导致的痰饮、瘀血等病理属继发的内伤病机,故Hp应当归类为外感邪气的范畴。京都共识中指出,Hp感染导致的胃炎无论有无症状或并发症,均为感染性疾病[7]。流行病学显示,多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及并发症,表明Hp具有潜藏性;Hp感染后可破坏黏膜屏障,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并损伤上皮组织,表明Hp具有消耗性;Hp经过杀菌治疗后可因饮食失宜等因素再次感染,表明Hp具有反复性。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归纳为外感伏邪侵犯人体。

2.2.1 致病性强弱《灵枢·刺节真邪篇》论述:“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刺小邪曰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即根据邪气的致病性(即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强弱可分为“大邪”、“小邪”。由于Hp某些基因表达的不同,其毒力强弱的亦有变化,如根据有无vacA和cagA基因的表达,可将幽门螺旋杆菌分为两大类型。I型菌株中两基因均可表达;II型菌株中二者则均不能表达。虽然两种菌株均可导致慢性胃炎,但I型菌株可导致更强的炎症与免疫反应,引发较为严重的胃、十二指肠疾患。故当Hp致病力较强时,可引起显性感染,表现为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病变[8],此种Hp即类似于“大邪”。当其致病力较弱时,Hp甚至可以被机体清除而自愈,此时Hp与“小邪”相类。

2.2.2 邪气的性质《伏气解》指出:“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仅一端”,故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伏邪应当有具体的邪气性质。由于前人无法认识到Hp的存在,故Hp相关疾病宽泛的混杂于“胃痛”,“痞满”等疾病中。《伏邪新书》对邪伏中焦有记载:“燥金邪气,伏于阳明,发为呕吐翻胃……肠结,噎膈;湿邪伏于两阳明足太阴者……化热则嘈饥,时时欲食,食亦不多,不消”。当今可参考前人认识,并结合临床症状及内镜微观辨证等方式,探讨Hp具体的伏邪性质。一些医家如蒋士生根据Hp导致脘痞、纳呆、嗳气等临床表现,认为Hp其性偏于湿[9],以茯苓、车前子、白豆蔻、豆卷、杏仁等轻清透达之品以宣透、渗透、清透伏留之湿邪。而沈舒文、吕文亮等医家则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属湿热兼杂之伏邪[10,11],对Hp从湿热论治,多用三黄、栀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苦寒清热解毒之品。而现代药理学也证实,对于幽门螺旋杆菌,使用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类中药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在治疗中,多数医家在祛邪的同时,又配伍党参、白术、薏苡仁等健脾护胃之品充养正气,托邪外泄[12]。

2.3 Hp的伏邪致病

《灵素注节类编》云:“外感内伤偏邪之气。”“偏邪”即指偏伤于人体某一脏腑或部位、具有偏嗜性的邪气。幽门螺旋杆菌具有经过消化道传播,并定植于消化道内的特点,故Hp可归为偏伤于人体消化道的偏邪。《时病论》中将外感邪气的发病分为:冒、伤、中。“冒”指外邪对人体有所干犯,但感邪轻浅仅在经在表有所反应,不入里无内伤传变;“伤”是指邪气对人产生一定伤害,并可由表及里进行传变;而“中”是指不经表而直接入里,虽同为邪气外感,却无表证[13]。在感染Hp后多无外感表证表现,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属伏邪直中胃肠。

2.4 Hp的伏邪结局

因饮食、不良情绪、内环境改变等其他因素可导致胃黏膜的损害,导致局部正气耗伤,使幽门螺旋杆菌直中胃肠的机率增加[14]。根据机体防御功能(正气)盛衰及病原体致病能力(邪气)强弱的判断,其感染可出现三种不同的结局。

2.4.1 祛邪外出当机体防御功能较强,Hp致病力较弱时,Hp甚至可以被机体清除而自愈,即“正胜邪出”。

2.4.2 伏邪外发当机体防御功能较弱或Hp的致病力较强时,可表现为显性感染,从而导致较为严重的病变,即为“大邪外发”或“正虚邪发”。

2.4.3 余邪伏留若机体的防御功能既无法清除Hp,其致病能力也仅能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并在临床上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此时机体将Hp感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处于正邪相持状态,即为“余邪伏留”。由于Hp具有传染性,故此时亦为病原携带状态,此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被称为无症状携带者,而本阶段在人群中最为常见。

3 结语与展望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作为消化科常见的感染之一,起病隐匿,其发病与人体防御机制的强弱及Hp的致病力有关。通过梳理Hp与伏邪的关系,得出Hp与伏邪在自身特点、发病因素、致病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结论。在当今Hp对常规根除方案耐药率上升、抗生素副作用凸显的大背景下,使用中医药方案在Hp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具有更加广阔的未来。未来可根据邪气的不同性质,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伏邪的具体内涵,以期运用伏邪理论指导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防治,为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开创新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邪气外感螺旋杆菌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要尽快根除吗
警惕!幽门螺旋杆菌超标
警惕!幽门螺旋杆菌超标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