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教育强边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

2021-12-04 07:19赵家红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干部群众边境地区边境

赵家红,任 娟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新阶段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西藏工作“四件大事”中,强边是巩固国防的坚强柱石,是西藏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强边就是通过在西藏边境地区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边民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把边民培养成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使其成为一支守边固边兴边强边的重要力量。“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同样的道理,西藏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对落实党中央治边稳藏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西藏边境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现状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了15年公费教育体系,教育“三包”达到年生均4200元;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十三五”期间,校舍面积增加30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2]。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原因,西藏的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西藏边境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西藏现有边境地市4个,即山南市、林芝市、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包括21个县112个乡(镇),面积近39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总面积的34%,而边境地区人口只有49万余人,约占西藏总人口的13.7%①,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西藏边境县没有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分别只有22、167和459所,与边境面积相比数量明显偏少(学生总数82120人,专任教师6192人)②。总的来说,西藏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条件还不能满足干部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成本偏高

由于西藏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和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够等诸多因素,致使办学规模较小,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成本偏高。以西藏米林县为例,到2020年12月,米林县有初级中学1所(米林县中学),共有学生947人;小学9所,共有学生2515人,幼儿园23所,共有幼儿1037人③。根据2013年颁发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牧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加强寄宿制初级中学建设,原则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1200人以上”[3],米林县初级中学还有近300人缺口,办学规模还有一定的差距;9所小学中,学生数最多的898人,最小的学校只有学生95人,平均每个学校有学生279人;23所幼儿园中,幼儿最多的272人,最少的只有4人,平均每个幼儿园只有45人。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米林县基础教育办学规模一般较小,教育资源分散,基础教育投入大,效益低。同时,边境学校多采取集中管理的寄宿制,除了办学的基本条件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宿舍、食堂、库房,配备炊事员、管理员、保育员、卫生员等,造成办学成本进一步增加。

(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均衡发展和适度集中办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条件差异”[3],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但在边境地区,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乡生源失衡。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边境地区孩子有了更多进城学习的机会,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家长更愿意送孩子到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城里上学,这就使得边境地区乡镇学校生源减少,产生“超小班”。西藏米林县的9所小学中,位于米林县城的米林县中心小学学生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35.7%,而最小的学校米林县丹娘乡小学学生仅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3.8%,属于“超小班”类型。另一方面,边境地区城乡学校在生源质量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城区学校有较好的办学条件,更多的优秀教师,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因而能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就读于城区学校,致使乡镇优秀生源严重流失,城区的学校“人才济济”,而乡镇的学校则“人才零落”。二是办学条件失衡。根据《实施意见》,“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改善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3]十三五期间已基本完成这一目标任务。但在边境地区,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仍存在很大差距。以西藏米林县为例,全县9所小学共占地面积228557.19m2,其中米林县中心小学为94936.7m2,占全县小学总面积的41.5%,其他8所小学加起来只占58.5%;全县小学共有图书48752册,米林县中心小学27215册,占全县小学图书的55.8%,其他8所乡镇小学只占44.2%;全县小学共有仪器设备总值为700.378万元,米林县中心小学352.36万元,占总数的50.3%,超过其他8所小学仪器设备值总和。以上数据表明,无论是从占地面积、图书资料还是仪器设备,米林县中心小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办学条件明显优于其他8所乡镇小学。三是教师资源失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西藏边境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不充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教师资源失衡。城乡教师在专业、职称、学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西藏边境乡镇小学教师专业不全、职称和学历偏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情况大量存在,使教师身心疲惫,无暇顾及教学研究,教学水平不高现象较为普遍。

(三)域内师生比矛盾突出

一是部分学校教师缺编严重。西藏边境地区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教师到边境地区执教意愿不强,造成边境地区尤其是边境乡镇学校教师紧缺。另外,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科目的教师短缺,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区、向强校单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情况。二是师生比在一定区域内矛盾突出。尽管西藏边境学校平均师生比为1:13.3,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由于多数学校年级全班级多学生少,有些年级学生以个位数计,教师数量明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例如,米林县里龙乡小学共有100名学生,教师9人,师生比为1∶11.1,表面看师生比优于内地的多数小学,但9名教师承担全校所有6个年级10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多数教师每周上课近30学时,平均每天6学时左右,教师成了上课机器,同时还要兼任班主任、生活老师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其次,一些西藏边境学校教师数量减少严重。以西藏米林县为例,2020年米林县初级中学教师减少12人(自然减员1人,调出9人,辞职2人),占教师总数10.4%,小学教师减少24人(调出23人,其他1人),占教师总数9.8%,加上教师休产假、请病假、正常休假等,实际在岗教师数量更少,有效师生比远远小于官方统计的数据。

二、西藏教育强边的现实意义

西藏教育强边是“强边”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强边”事业的基础。教育强边有助于促进西藏边境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有助于推动西藏边境城乡结构调整和人口空间分布合理化,有助于实现边境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因此,西藏教育强边有着极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一)是西藏边境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强边是推动西藏边境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升西藏边境干部群众素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办好西藏边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为边境培养更多更好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才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家乡,有意愿扎根边境,服务边境,发展边境。这样既可解决边境地区人才稀缺问题,也能解决边境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干部群众最大的民生、最急的期盼之一,解决边境地区干部群众子女上学问题,满足边境地区干部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对稳定边境地区干部队伍、提升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是西藏边境地区城乡结构调整和边境人口布局的需要

西藏边境地区面积广袤,人口密度极低,最小的为日土县0.14人/km2,而密度最大的定日县也只有4.22人/km2。为巩固西藏脱贫攻坚成果,保障边防安全,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更多的干部群众将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高海拔非边境地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低海拔边境地区,边境县区人口将进一步增加,城乡结构将更趋合理。这就要求教育的发展要与城乡结构调整和人口布局步调一致,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储备基础教育人才,保证边境干部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从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西藏边境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来的,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边境地区教育的发展关系到西藏的安全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扎根边境地区知法懂法的政法人才、公安干警和管理队伍是西藏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他们不仅能自己发家致富,也能带领边民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培养新的致富带头人,实现边境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三、西藏教育强边路径与策略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边境地区学校布局

2012年以来,西藏按照“乡镇办小学、村或联村办幼儿园、县办初中、地市办高中”的原则[2],完成了西藏基础教育的调整布局。但是,随着西藏实现全面脱贫,城乡结构调整和易地扶贫搬迁等进一步深化,西藏边境地区的特殊性进一步显现,边境地区的学校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西藏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西藏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布局的顶层设计。学校的布局要以边境干部群众是否满意为评判标准,切勿一刀切。“撤点并校”整合了教育资源,节约了办学成本,优化了教师结构,提高了办学质量,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撤点并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西藏边境地区影响更大。一是学生上学路途较远,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西藏边境地区交通不便,多数学校没有校车,学生上学基本由家长或村委会用农用车接送,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二是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利。多数孩子6岁便离开家人到学校寄宿上学,学期中很少回家,家庭教育缺失,感受不到父母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很容易导致边境儿童心理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行为失范,成为“问题学生”。根据以上情况,在坚持“乡镇办小学、村或联村办幼儿园、县办初中、地市办高中”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多元办学模式,对于离乡镇小学较远且交通不便的村子要适当保留“教学点”,真正做到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于人口相对集中,能形成规模办学的乡镇可设立初级中学,以减轻县城初级中学的压力。

(二)多措并举,建强边境地区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西藏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措并举,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边境地区师资队伍。一要提高边境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西藏教育主管部门要摸清底数,盘活教育系统编制存量,优先补充边境学校教工编制。充分利用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师范生和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政策,利用好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及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师范专业,采取定向培养或订单式培养方式,为边境地区培养一批优秀教师队伍。二要加大域内教师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边境学校执教。教师轮岗制度是缩小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差距,打破名校垄断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手段,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西藏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针对教师轮岗的激励保障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有利于边境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如教师在参加职称评审、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把在边境学校工作经历作为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工资待遇、交通补贴、周转房安排等方面向边境学校教师倾斜,提高教师流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教师轮岗制度的落实[4],避免教师轮岗政策流于形式。三要用好教育援藏政策并向西藏边境地区倾斜。作为对口援藏工作的一部分,教育援藏开展至今已二十多年,教育援藏有力地促进了区内外教育交流,提升了我区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援藏资源有限,西藏边境地区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目前教育援藏还未惠及。今后,教育援藏应该向边境学校倾斜,选派优秀教师组团驻边支教。援藏教师主要起传帮带的作用,帮助边境学校完善规章制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注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路,经过三到五年的援建,基本实现边境学校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四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师资水平。以“西部之光”“西藏特培”“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人才培养政策和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优质教育培训平台为依托,对边境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轮训,并使培训长期化、制度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区内外专家为边境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参与教学研讨,指导课题申报等,从而提升边境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五要制定激励机制,稳定边境学校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边境教育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确保边境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在职称评审上,对边境教师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原则,单独制定职称评审标准,指标单列。职称评审时不以论文、课题、奖励等为主要指标,加大教师教书育人实绩,立德树人实效,爱岗敬业表现,边境服务年限,教学效果认可度等评价权重。在学历提升上,政策要向边境教师倾斜,适当降低录取标准,做到优先选派优先推荐。在课题申报上,可设立边境学校专项,给边境学校一定指标,鼓励边境教师申报“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等项目。

(三)精准施策,加强边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西藏边境县区因受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制约,多数边民主要以种植农业或养殖畜牧业为生,文化程度不高,致富手段不多,虽已脱贫,但仍存在返贫风险。西藏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西藏乡村振兴局开展边境地区调研,精准施策,对边民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首先,利用好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相关涉农、涉畜、涉牧等专业优势,为西藏边境地区定向或订单式培养种养殖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其次,整合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教育资源,组成专家团,举办培训班,对西藏边民进行职业培训,分类指导,切实提高边民现代农牧业生产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培养一批养殖专家、种植专家和兽医专家等。最后,西藏各高校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高服务边境意识和能力。西藏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各高校选派专家指导边民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农产品经纪人”“职业经理人”等创业培训,加快边境地区电商人才培养,提高边民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资源的能力,从而提升边民的生存能力和致富能力。

(四)因势利导,提高边境干部群众守土固边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1]。作为守土固边的边境干部群众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切实做到守护国土人人有责,人人尽责。西藏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资源,组织宣讲团,在西藏边境县区巡回宣讲。一是通过宣讲提高边境干部群众守土固边意识。教育边境干部群众要提高反分裂反蚕食斗争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明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用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守土固边的故事、聂拉木县次仁曲珍老人升国旗的故事以及措美县顿久老人手缝国旗感恩党的故事,鼓励边境干部群众发扬爱国守边的精神,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二是通过宣讲提高边境干部群众国家认同感。宣讲团通过阐释新旧西藏对比、中央治藏方略和中央对西藏的特殊政策等,不断增强边境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三是通过宣讲帮助边境干部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要加强对边境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围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讲清楚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边境干部群众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讲清楚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切实增强边境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教育是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教育作为民生的一部分,应该为做好西藏工作四件大事出谋划策并发挥重要作用。西藏边境县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守护国土、保卫边疆的重责。教育强边不仅在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改善边境干部群众民生、助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维护边境地区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有利于提高边境干部群众的国家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教育主管部门应用好用足西藏高校教育资源、教育援藏资源等,加强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建设,加大边民职业培训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为强边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 释]

①本文有关西藏边境县区面积和人口数据均来源于百度百科和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②本文有关西藏边境县区基础教育数据均来源于《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0月31日。

③本文有关西藏米林县基础教育数据来源于《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部分数据由米林县教体局提供,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0年10月31日。

猜你喜欢
干部群众边境地区边境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严阵以待
解决基层理论武装“入心”的几个难题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如何做好企业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