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艺音乐创作中的专业作曲和业余作曲

2021-12-06 10:36张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

张诺

摘要: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质量要求的提高,各地文化馆都加强了专业作曲人才的引进,他们多毕业于专业院校,有着深厚的学历背景,对群文作曲也有着一个热忱的心。但是,他们的工作成绩并不太理想,有的甚至无法及时找到群文作曲的切入点,直至放弃。而一些长期奋斗在群文作曲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对群文作曲主题的选择轻车熟路,但创新意识不足,作品相对老化,内容较为单一。笔者从专业作曲和业余作曲的优缺点入手,帮助群文作曲找到问题所在,明确自身优点,以更好的创作出群文作曲作品。

关键词:群众文艺;音乐创作;专业作曲和业余作曲

就目前国内各类比赛来说,参赛者的身份分为:创作者、群文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参与比赛的多是群文工作者,是各个文化馆或群艺馆的在编人员;其参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夺得什么奖项,更多的是加强對作品的推广和传唱。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有较高的传唱度和推广度呢?有的人会发现,越是简单的歌曲越是传唱度高,比如《两只蝴蝶》之类,人们都能哼几句,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尽管简单易上口的歌曲传唱度高,但背离了时代内涵的歌曲,终究无法成为传世经典,更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的需求。那些专业性较强的歌曲,人们能不能接受呢?笔者认为这些可以欣赏,但没有专业技巧的人是无法体会其中专业内涵的,这就好像让小学生解几何题一样,蒙也蒙不对。因此,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作品应该是介于专业和业余之间的,有雅有俗,雅俗共赏。

一、专业作曲存在的不足

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应该思考专业作曲作品存在哪些不足:

其一,专业作曲作品较为繁复。专业作曲一般结构较为复杂,还伴有和声、轮唱作曲等,在编排上也多元复杂。专业作曲在创作中,作曲结构过于理论性,且为了创新往往会采取更加复杂的编曲形式,并融进各种和声,极易出重叠和冗繁现象。在这种作曲思想的指导下,这类作品内容不好理解。在比赛中,评委不会在较短时间去琢磨作曲的意图,所以这类作曲的歌曲会被评为视作“怪物”,接受的可能性较小。当然了,这类作品也不是不好,有些有潜力的作品也会存在被打压的现象,好的作曲作品总是要经过磨难的。群文作曲作品也是这样,很有可能有些作品在经过多年的沉淀后,或许会成为经典。快速发展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群文作曲也是这样,它也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快速进步。其二,专业作曲演唱难度较大。有专业知识的人明白,学声乐最害怕学作曲的,这是由于,专业作曲人为了创新都是在不断的挑战极限,有的作曲人会突然来个几十度的大跳,让演唱者演唱起来好像过山车。这种作曲在群文作曲中一般不会出现,业余演唱基本不具备挑战这种难度的能力,即使在专业演唱中,能演唱这种曲调非常少,即使可以演唱,估计也是仅仅勾勒轮廓而已,根本无法完美的表现。

其三,专业作曲选题较为狭窄。为了实现作曲的创新,基于作曲特点来说,很多作曲是没有办法通过演唱来演绎的,就好比表现邻里家常、高考春运等,这些主题的作曲很难被呈现,就算是强加,作曲演唱出来也会感觉奇怪。所以,作曲的选题范围其实相当有限,尤其是适合艺术类演唱的几乎就那么几个,演唱出来的效果也是千篇一律,听的多了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尽管有人将艺术作曲与流行作曲相融合,也有一些成果,但是相当有限。

二、业余作曲存在的不足

其一,业余作曲很“简单”。这里所说的简单,是指作曲结构简单,内容简单,和声等也很简单。这种简单对于专业作曲来说是一种深刻,是专业作曲所追求的艺术极限。但对于业余作曲来说,简单就是没有架构、没有设计、没有和声,甚至没有审美。这类作曲的不足表现在作曲人本身对和声、架构、审美的不理解,或者只知道一点点,这就导致作曲本身技术性较低,所以,很多抄袭作品很“粗暴”,直接照搬屡屡皆是;有的作品甚至连抄袭的技术都没有,这种就是我们说的“口水歌”。这种现象很可怕,因为他们作曲的途径就是抄袭,且抄袭多是流行作品,有的粗制滥造,根本没有任何艺术性。

其二,作曲与歌词的协同性差。由于业余作曲存在抄袭现象,又不深究其理,根本无法将作曲与歌词相联系,只是凭借自身的感觉来搭配,有的音乐感觉较好,那么,作曲与歌词协调就好一些,可听性就强一点,甚至会出来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但音乐感觉差的,作曲与歌词之间根本不协调,听起来没有任何美感,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垃圾;如果这类作品,传唱到海外,被误认为是国家水平,这是对中国艺术的抹黑。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文化繁荣,且加大人才培养,也孕育出了很多好的作品。但总有人钻空子,有的文化馆管理人员不是专业人士,只凭一腔热情创作,有的嫉贤妒能,大力打压,让很多有才华的创作者失去创作信心。

其三,作曲的审美性不强。我们仍以口水歌作为对比,如果长期听口水歌,自然不会觉得口水歌有什么不足,反而一听专业歌就会觉得专业歌曲做作,传唱不高。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谁说谁有理,专业作曲与业余作曲基本无法从审美上达成一致。文化馆立足区域文化,代表政府话语,既有本土特色又有主流话语,流行歌曲受国外歌曲影响较大,对于本土文化馆来说,文化馆并不适合创作流行音乐。我们的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名族精神,我国群文音乐作曲也必须立足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将厚重的中国文化传播给广大群众。

三、专业作曲与业余作曲不足的克服

笔者认为,克服专业作曲与业余作曲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说直白点就是让专业的融入业余,让业余的吸收专业。具体说来:

一是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作为专业作曲尽管有着专业的理论背景,但要俯下身子,认真观察业余作曲,学习业余作曲身上的优点,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业余作曲优势相结合,简化作曲架构,简化旋律设置,简化和声应用,将专业理论简单化、群众化,让群众更容易接受。同时,协调好作曲与歌词、作曲与歌手之间的关系,实现无缝衔接,克服不协调的不足。业余作曲则要将专业理论的规范性应用到作曲当中,多总结,多发现规律,先模仿但不能抄袭,逐步将别人的变成自己的。

二是反向进化,共同进步。在讲到专业作曲放低身段,向业余作曲学习时,还是要讲究方法,笔者将之概括为:将追求艺术情感表达极限往回收缩一点,精准把握尺度,不要过分强调繁芜,尽量舒缓;将艺术审美的追求往回收缩一点,姿态低一点,让观众有共鸣、有感动。作为业余作曲则要系统学习作曲理论,增强作曲的技术性,要深入挖掘不能只求一二,同时也要摒弃急躁心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三是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专业作曲不能看低流行音乐,可以多听一些流行作品,从中汲取流行元素,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相融合,创作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音乐作品。业余作曲则要发挥自身文化先锋的作用,多听古典音乐,增强自身文化积淀,吸收古典作品优势,增加自己作曲的分两,提高自身的作曲技术,争取创作出独具魅力的、高质量的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要坚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做民族精神的表达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下,作为作曲工作者,无论是专业作曲还是业余作曲,都应该把自己作为传承者和表达者,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同时,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回避,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创新,真正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模式[J].邹瑞.艺术大观.2021(07)

[2]群众音乐创作风格的多元特征探析[J].司涛.北方音乐.2020(23)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我国音乐创作的复合式民族性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满怀赤诚 执着追寻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二)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浅析德彪西音乐创作精髓
在音乐创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