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

2021-12-07 00:04崔丹丹刘金鹏张婕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2期
关键词:检查点抑制剂耐药

崔丹丹 刘金鹏 张婕

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是引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的两种重要药物,开启了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时代,而ICI更是成为明星药物,闪耀各大瘤种。然而EGFR的治疗的致命弱点为耐药,从而导致病情进展,对于EGFR阳性的患者,是否可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众多临床试验结论不一,尚不清楚,本文就此进行综述,旨在为延缓耐药、耐药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2--01

近20年来,随着EGFR驱动基因突变的发现及作用于该靶点药物的问世,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开创了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研究表明,亚裔和高加索人的突变率分别约为50%和10%,NCCN指南和CSCO指南均推荐,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首选靶向治疗。与顺铂为基础的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提高了ORR,延长了PFS,但是耐药进展目前是靶向治疗无法逾越的鸿沟。虽然后续的研究表明,厄洛替尼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可将PFS延长至13.2月至16月,但无可避免的还是出现了进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或者PD-L1抑制剂使肺癌的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单药PD-1抑制剂、PD-1抑制剂或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延长了PFS和OS,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生存成为可能,这些研究均排除了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主要原因是此类患者从ICI中的获益有限,而且不良反应较重。然而一些前临床和回顾性的研究显示,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也可能从ICI治疗中获益,这类患者是否可从ICI抑制剂中获益,至今仍有争议。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只在为延缓EGFR耐药及耐药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一、非小细胞肺癌EGFR与PD-L1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争议和展望未来的方向,充分研究PD-1/PD-L1在早期EGFR突变的NSCLC突变的患者中的状态很有必要。Azuma和他的团队首次报道了EGFR突变患者中EGFR和PD-L1共表达的发生率,他们对164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检测,发现EGFR突变和PD-L1表达共存的机率为25.4 %(95% 可信区间(confifidence interval,CI):2.9–47.9)。随后的两项研究,使用了不同的PD-L1检测试剂,发现二者的共存率分别为1.92% (95% CI: 0.95–3.88) 和6.23% (95% CI: 1.90–20.37).最近的两项荟萃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一项研究显示,EGFR突变的患者,PD-L1表达率较低,仅为1.79%(95% CI: 1.10–2.93)。而另一項研究显示,EGFR野生型的患者,PD-L1表达率低,仅有0.61%(95%CI: 0.42–0.90, P = 0.01)。上述研究结果千差万别,考虑可能与检测方法、试剂和评分标准不一致有关。因此,规范PD-L1的检测,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会有助于后续研究的进行,以及后续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另外,Azuma等的手术切除标本PD-L1阳性和EGFR突变的共存的机率较大,是否在疾病的早期表达率较高,而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内部微环境的改变,从而导致表达率下降,是否存在这种时空差异有待进一步证实。

一些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PD-L1是EGFR通路下游的靶点,并且受6/JAK/STAT3、NFKB、p-ERK1/2/p-c-Jun通路调节。一些回顾性的研究也显示,在EGFR突变和PD-L1表达共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PD-L1的表达上调。还有研究显示,EGFR治疗后PD-L1的表达增加。PD-L1获得性上调依赖于成功的免疫识别,成功的免疫识别有赖于体细胞突变的增加和新抗原负荷的增多。但是,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突变负荷较低,具体原因至今仍不清楚,需要进步研究发现。

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EGFR突变的患者中,肿瘤细胞PD-L1的过表达,是否为EGFR产生的虚假信号,而且PD-L1的适应性表达水平是否可以很好地衡量EGFR突变型NSCLC的肿瘤免疫原性,作为EGFR突变患者的免疫预测指标,目前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EGFR突变型NSCLC患者PD-L1/PD-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研究者们探索了肿瘤PD-L1状态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EGFR-TKI治疗之间的关系。 迄今为止的结果一直不一致,很多研究的结果是相悖的。 一项研究对54例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进行治疗,PD-L1阳性患者的进展时间明显长于PD-L1阴性患者(13.1月vs8.5月,p=0.01),但ORR和OS无差异。 Lin和他的团队报道了PD-L1阳性的EGFR突变NSCLC患者相比于PD-L1阴性的EGFR突变NSCLC患者,有较长的PF S(16.5月 vs8.6月,P=0.001)和OD(35.3月 vs19.8月,P=0.004)。 唐等报告,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PD-L1表达与PD-L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 ORR、DCR、PFS和OS。 最近的一篇报道,EGFR突变型NSCLC中肿瘤细胞PD-L1高表达与较短PFS(HR3.805,95%CI1.181-8.062,P=0.022)有关,但在OS上无差异。 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既往接受的治疗、PD-L1的检测方法、PD-L1检测应用的抗体克隆和使用的评分截断值不同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规范。PD-L1在EGFR突变NSCLC中发挥的是正性作用还是负性作用,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是否能作为EGFR-TKI治疗的预测指标尚不清楚。

三、ICI单药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

对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单药ICI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研究表明,ORR为9-14%,而且有一项究被提前终止,因为尽管PD-L1表达水平很高,但是在前10名患者中没有观察到任何效果。虽然IMMUNOTARGET研究报道,与PD-L1阴性的患者相比,PD-L1阳性患者的PFS有所延长,但是差别不大( PD-L1阳性: 2.8 月vs. PD-L1阴性1.7月, 绝对差异为1.1)。对于EGFR突变、同时伴有PD-L1阳性的NSCLC患者,PD-L1是否可以作为预测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ATLANTIC研究,入组了EGFR或ALK突变的患者,ORR为10%(均为EGFR突变) 仅有的效果是短暂PFS的延长,大概约为2.2月和2.5月,而且,能获得长久反应的患者仅为6.4%,而疾病快速进展的比率高达44.8%。

EGFR突变患者从ICI中的获益不能转化为OS(overall survival ,OS)获益 一个荟萃四项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ICI与多西他赛单药相比,EGFR突变的患者OS无获益 前期结果的不尽人意,导致后续多个里程碑式的临床试验将EGFR突变患者排除入组,这些试验包括KEYNOTE-024、KEYNOTE- 042、KEYNOTE-189 、CHECKMATE-227。

四、ICI与EGFR-TKI联合应用的研究

鉴于ICI单药对于EGFR突变患者的获益有限,联合的方案顺势而来,ICI联合EGFR-TKI的试验陆续开展,相比于单药,联合的ORR和DCR明显提升。其中一项研究将吉非替尼联合德瓦鲁单抗联合治疗EGFR突变的患者,ORR为79%,DCR高达95%,然后这些研究的致命弱点为联合用药后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中最严重的是肝功能损害和间质性肺炎,来自KEYNOTE-021和TATTON这两项研究。KEYOTE-021研究(吉非替尼+帕博利珠单抗)出现了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的升高,发生率高达71%(5/7),所有5例病例均为3级以上不良事件,并进行了类固醇治疗,而且4例患者永久停药。一项IB期的TATTON研究,针对既往EGFR-TKI耐药后,应用奥希替尼+德瓦鲁单抗进行治疗,T790阳性组和790M阴性组的ORR分别为67%(6/9)和21%(3/14),ORR率虽然较高,但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达到38%(13/34),其中5名(15%,5/34)患者出现了3-4级的间质性肺炎,59%治疗中断,导致该研究一度被停止。然而,同样组合药物(奥希替尼+德瓦鲁单抗)的CAURAL研究中,没有观察到间质性肺炎的高发生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EGFR-TKI和ICI的联合可能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是上述研究樣本量较小,有一定局限性,尚需更大量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有趣的是,EGFR-TKI和ICI的治疗顺序和TKI类药物的应用顺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关。Schoenfeld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 ,先用ICI治疗,随后进行奥希替尼的治疗,尤其是在ICI最后一次应用的3个月内,严重(3-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相反,应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序贯的ICI患者,或者先用EGFR-TKI,再用ICI的患者,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该项研究提示给药顺序可能与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如何筛选出优势组合,既能提高疗效,又能保证用药安全,有待遇进一步研究。

EGFR-TKIs对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有效率较高,但都会发生耐药进展,不能长久有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长久疾病控制的潜力,但是有效率较低。 理论上二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但是大部分研究显示,EGFR突变型NSCLC,免疫微环境常常为“免疫沙漠型”,很少有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剂无法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好这两种治疗方法,提高抗肿瘤活性,是关键所在。二者联合治疗有效的前提是,EGFR-TKI治疗必须能够抑制关键的致癌事件,以创造一个更有利ICI治疗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可以进行有效的肿瘤免疫应答。另外,EGFR-TKIs不应抑制关键免疫细胞,而应刺激或诱导不活跃的效应免疫细胞活化。

五、展望

EGFR信号通路通过PD-1/PD-L1通路及下调PD-L1表达介导肿瘤免疫逃逸,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ICI单药治疗EGFR突变患者不尽人意,ICI联合EGFR-TKI虽然有效率较高,但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过高,而无法临床应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任重道远,对于此类患者,PD-L1可能不是理想的预测治疗,下一步研究需要寻找有效的预测标志物筛选出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同时EGFR突变患者的免疫微环境特点、以及用药顺序的合理布局,都有可能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中带来突破,形成新的治疗模式和格局。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2]胥泽玺,张惠博,金瑶,彭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2020,47(09):560-564.

猜你喜欢
检查点抑制剂耐药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的应用分析
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4个进口PD-1/PD-L1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抗生素耐药后还能再用吗
SQL Server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的研究与实践
沙门氏菌耐药谱分析
鲤城区肺结核患者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Redis基于RDB+AOF的数据恢复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