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治疗L5/S1 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021-12-13 12:29孙自峰
实用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椎板椎间入路

孙自峰

腰椎间盘突出[1]是较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多发于L4~L5或者L5~S1椎间盘。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仍需采取手术治疗。临床的手术治疗方式较多,目前较普遍的是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具有切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2]。然而由于L5/S1椎间盘突出症较特殊,存在椎间孔狭窄、高髂嵴阻挡等情况,穿刺较困难,从而增大手术难度。目前关于PETD、PEID 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报道较多[3],但笔者联合远期疗效、随访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 年3 月—2016 年5 月的97 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病历资料,比较不同入路方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2016 年5 月笔者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97 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2014 年3 月—2015 年4 月的46 例患者行PETD 术治疗,2015 年5 月—2016 年5 月的51 例患者行PEID 术治疗,分为PETD 组和PEID 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4],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L5/S1单节段椎间盘突出;(2)均接受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无效;(3)椎间盘突出位于椎管内;(4)术后随访3 年以上。排除标准:(1)合并复发性、多节段椎间盘突出;(2)患者伴随腰椎管狭窄、脊柱畸形、腰椎不稳;(3)椎间盘突出位于椎间孔外;(4)对治疗手术不耐受;(5)临床资料不齐全。

表1 2 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PETD 组: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减少腹内压,经C 型臂X 线机标记椎间隙中心位置水平线,水平线与正中线的交点为椎间盘中心。沿正中线患侧作平行线,于侧位标定侧位线,两线交点为进针点,使用18 号穿刺针沿此穿刺,穿刺针正位超过椎弓根内侧缘、侧位到达S1椎体上缘后放置导针,逐级扩张,置入扩张套筒、导管,切除S1关节上缘骨质,扩大椎间孔,置入套管。由工作通道置入内镜,使用髓核钳咬除游离、突出椎间盘组织,寻找神经根,确认神经松解后,射频止血消融减压。

PEID 组:患者接受局部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腹部悬空,经C 型臂X 线机确定L5~S1间隙位,于L5椎板下缘插入定位针,由L5~S1椎弓根内侧缘连线处取切口,约0.7 cm,再于L5椎板下缘置入扩张管,定位,旋入套管至黄韧带表面后,置入内镜,连接镜像系统,镜中旋转套管,清理黄韧带表面软组织,切开黄韧带,在黄韧带上打孔,沿黄韧带开口处旋入椎管,暴露硬膜与椎管,寻找并小心分离神经根,再旋转工作套管,依据突出物方向放置套管,咬除游离的髓核组织,射频止血,神经松解后缝合切口。

2 组患者术后酌情进行常规激素、神经营养药补充,术后3 d 腰围保护下尝试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1)记录2 组手术时间、C 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估疼痛症状缓解情况,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6]评估腰椎功能恢复情况;(3)统计2 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发症一般有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切口愈合不良等。

1.4 手术疗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根据Nakai[7]的评分进行评价,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可正常工作、活动;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尔有腰痛、下肢酸胀,基本正常工作、活动;可: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轻度腰痛、下肢不适感,减轻基本工作、活动量;差: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活动。

1.5 随访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36~48 个月,术后1 周、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复查X线,之后1 年复查1 次,观察椎间融合和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术后3 年疗效比较结果显示,2 组患者术后3 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术后3 年疗效比较[例(%)]

2.2 2 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结果显示,PEID 组手术时间短于PETD 组,C 型臂X 线机透视次数少于PETD 组(P<0.05);然而2 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3 2 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3 2 组患者VAS、ODI 评分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ODI 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然而2 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VAS、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VAS、ODI 评分比较()

表4 2 组患者VAS、ODI 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2.4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结果显示,2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随访期间,PETD 组复发2 例,复发率为4.35%(2/46);PEID 组复发3 例,复发率为5.88%(3/51),2 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L5/S1椎间盘由于椎间倾斜角、高度较大,较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一般经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如今随着内窥镜技术的飞速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诸多手术方式,其中PETD 术应用广泛,患者术后恢复快、可较早活动;PEID 术采用椎板间入路方式,术野较为清晰易辨,两种入路方式操作时特点不同,因而本研究比较两种方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供临床治疗参考。

PETD、PEID 术均为微创手术,但均有各自的优缺点。PETD 术无须牵扯分离神经根,减少对神经组织损伤,安全性高,多用于治疗中央型、肩上型椎间盘突出[8],效果显著。但部分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髂嵴较高,穿刺角度大,行PETD 术难度较高,同时L5/S1 椎间孔小,椎间隙狭窄,进而椎间孔操作范围较窄,而造成PETD 工作通道的空间受限,可能导致髓核清除不彻底、椎间盘组织残留,影响手术疗效[9];PEID 术因为由椎板间入路,L5/S1椎板间隙宽,工作通道空间较大,咬除髓核、清除椎间盘组织效果较好,同时避免椎管内粘连,有效保留黄韧带、椎板与关节突[10]。特别是游离型脱出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可行PEID 术调整工作通道角度咬除髓核,减少术中对脊柱的结构性损伤[11]。PEID 术虽具有不错的术野,然而对于中央型突出处理难度较大,需加大工作管道倾斜角,同时也有硬膜撕裂的隐患。

该研究结果显示,2 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不同入路方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效果相当,与之类似,李永津等[12]在经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研究中持相同观点。同时结果发现,PEID 组手术时间短于PETD 组,C 型臂X 线机透视次数少于PETD 组,且2 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患者行PEID 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Mo 等[13]在两种术式治疗L5/S1腋窝疝的研究中亦发现PEID 术解剖障碍小、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照射少,与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推测原因,可能是PEID 术术野清除易辨,符合外科手术医师的操作习惯,提高切除椎间盘组织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另外,研究对2 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现2 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ODI 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然而2 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症状,缓解患者疼痛。造成这一结果,推测原因是PETD术、PEID 术均为清除致压物,解除神经压迫,而有报道指出L5/S1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突出的髓核压迫刺激神经[14],因而两种入路方式均可较好缓解患者症状。同时,由于手术需要置入椎管、分离神经根以及拉扯硬膜囊,可能导致神经根受损、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而研究结果表明,2 组患者有极少数并发症与个别复发情况,同时2 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

综上所述,PETD 术、PEID 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能较好缓解患者症状,疗效良好,其中PEID 术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少,不失为临床手术较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椎板椎间入路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基于振动信号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椎板磨削剩余厚度识别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中间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55例临床体会
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
5.人的脚,晚上较早上要大些。身高也有早晚的区别吗?若有,则又相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