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参与式管理模式结合袋鼠式护理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1-12-13 12:29兰海利姜艳丽谢俊清
实用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奶量体重儿早产

兰海利,姜艳丽,谢俊清

临床上将胎龄<37 周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将出生体重在1500~2500 g 的新生儿称为低出生体重儿。母体子宫可为胎儿提供一个稳定的发育环境,而早产儿出生后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且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无法维持自身消耗,所以早产及低出生体重也是我国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1,2]。袋鼠式护理(KMC)能为早产儿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外界环境,并通过亲子接触缓解家长的焦躁心理。近年来,西方国家采用家庭参与式管理模式(FIC)对早产儿进行干预,既减轻了医护人员负担,也提升了干预效果[3]。基于此,该研究探讨FIC 结合KMC 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笔者所在医院内60 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3 例;胎龄29~36周,平均(32.51±1.58)周;出生体重1600~2113 g,平均(1856.78±106.46)g。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胎龄28~36 周,平均(32.12±1.57)周;出生体重1580~2095 g,平均(1837.68±107.41)g。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胎龄28~37 周;②出生体重1500~2500 g;③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伴有重要脏器疾病;②患有先天性疾病;③家长依从性差。

1.3 方法2 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保温箱保暖,每日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生理指标,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供给。对照组采用KMC,护理方法:母亲倚靠在角度为60°的靠椅上,将只穿纸尿裤的患者放于母亲前胸部,保持患者与母亲皮肤贴合,头部固定在母亲两侧乳房之间,母亲一手环抱患者背部,另一手托臀部,患者背部覆盖柔软毛毯,每日接触不低于2 h,期间观察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摄入奶量(指导母亲将母乳吸出后喂养,方便记录患者摄奶量的变化情况)。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结合FIC 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包括:(1)陪护环境安排:每个家庭提供单独病房,维持室内温度在26~28 ℃,湿度50%~60%,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昏暗,配备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仅允许患者父母一方或双方入住,父母双方自备生活用品;(2)护理方法指导:在患者父母参与FIC 护理前,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父母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患者日常卫生护理、正确喂养方式与各项生命体征监测;(3)探视要求:探视者每次探视前须经过消毒并穿防护服进入,单次探视人数不得超过2 人,单次探视时间不得超过30 min,每日探视次数不超过2次。2 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各项体征和生理指标稳定。

1.4 观察指标(1)生命体征:住院期间由护士监测并记录患者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对比2 组患者出生时和出生后第30 天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多次检测取平均值;(2)生长发育情况:分别记录2 组患者出生时、出生后第30 天的体重、身长和头围;(3)摄入奶量:分别记录2 组患者出生后第10天、第30 天的摄入奶量,取近10 d 的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出生后第30 天,2 组患者体温升高,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且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心率和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表1 2 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注:与同组出生时对比,*P<0.05。

2.2 2 组患者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出生后第30天,观察组患者的体重、身长和头围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表2 2 组患者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出生时相比,*P<0.05。

2.3 2 组患者摄入奶量比较出生后第30 天,观察组患者的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摄入奶量比较(,ml/d)

表3 2 组患者摄入奶量比较(,ml/d)

3 讨论

早产的原因十分复杂,多与母体感染、高龄妊娠、母胎过度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早产儿胎龄越小,则出生体重越低,各项器官发育也越不成熟,而如何保证早产儿的存活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4]。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特殊的护理方法让早产儿处于模拟子宫环境中,可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5]。KMC 即是一种常用的早产儿特殊干预方法,可逐渐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摄入奶量,促进生长发育[6]。此外,近年来FIC 在早产儿干预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FIC 起源于国外,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报告指出,母婴分离式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各项功能发育不利,同时也容易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而FIC 有助于改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情况,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7]。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较对照组更为稳定,出生后第30天的体重、身长和头围也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FIC结合KMC 能够稳定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体征,促进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在于,早产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且皮下脂肪少,无法维持体温恒定,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较高,在KMC 病房内,室内温度和湿度均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并减少室内光线和噪音,结合FIC 使早产儿所处环境更接近子宫环境;此外,FIC 增加了早产儿和母亲的肌肤接触,早产儿可源源不断吸收来自母亲的体温,继而减少外界温度变化对患者产生的刺激[8]。该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出生后第30 天的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提示FIC 结合KMC 能够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每日摄入奶量,继而促进发育。分析原因在于,FIC 结合KMC 确保亲子之间有足够的皮肤接触,这种接触可刺激早产儿机体分泌生长激素,同时还能刺激大脑皮层反射,促进早产儿胃肠道蠕动,加快机体代谢,从而增加早产儿摄奶量,补充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9]。此外,亲子零距离接触可消除早产儿家长的焦虑心理,培养家长的护理能力,对早产儿出院后的家庭照顾有积极作用[10]。

综上所述,FIC 结合KMC 能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稳定生命体征并增加摄入奶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奶量体重儿早产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作用分析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