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统整及实践路径

2021-12-14 18:34徐卫红
中国德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是德育一体化研究的核心议题。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要遵循德育一体化的学科规律、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德育课程螺旋递进的实践逻辑,遵循整体性、有序性和协同性的总体原则。以德育一体化为指导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采取以课程统整为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内化为决策部门的标准指南;二是突出课程育人,建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行动框架;三是践行协同育人,构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三全”机制;四是塑造整体的教师,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统整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德育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徐卫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总体引领下,我国致力于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到大学的教学全过程中去”。可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德育课程成为当下推进德育一体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议题。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学段间目标层次不够、纵向进阶不足和学段内横向贯通不畅等问题”[1]。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德育课程的层次建构和内容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实践理路上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思考。

一、德育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现实背景

课程统整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方式,其核心理念“不仅意味着分化要素或部分的有机整合,而且意味着未经分化的事物的融入”[2]。《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提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意味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不仅是化解爱国主义教育割裂、碎片化的方法,更是当下德育一体化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一)德育一体化基本理念和目标导向的必然要求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导向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教育目标、学校课程目标的统筹融合,达到培育时代新人的总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首先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德育一体化的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意见》对各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作出明确规范(见表1)。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应然的完整体系,在国家意识层面、政治认同层面、发展道路层面对不同阶段学生呈现出层次不等的要求,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二)德育一体化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必要要求

《意见》在明确提出德育一体化基本理念和方向的基础上,分学段提出德育一体化课程内容层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出明确规范(见表2),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感性逐步上升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层级结构。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既不是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性课程内容,也不是单纯以兴趣、动机、态度养成为目标的活动性课程内容[4],而是需要贯穿融合于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内容结构。正是因为有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德育一体化才有了抓手,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融入一体化德育体系。

二、以德育一体化为指导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

(一)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总体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德育一体化要兼顾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突出了整体性构建的原则。其一,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以此为依据,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强调其在课程设置中的整体性特征。其二,依据新时代德育一体化,包括思政课一体化提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新型育人格局,“三全育人”整体性理念将会是当前及未来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课程融合的总体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新时代德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全局战略,强调各学段德育内容、实施过程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融合作为德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首先要遵循的就是整体性原则。

二是有序性原则。德育一体化的内容是为实现育人目标而设定的知识框架和层次结构。德育一体化要依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特征,同时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其内容进行组织化、层次化、螺旋递进的安排与设置。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一体化的子系统,在系统外涉及与其他德育构成要素的排列与组合,在系统内部同样存在构成要素之间的有序排列与组合问题。按照《意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融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主要以学生发展的阶段水平为依据,每个阶段都必须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构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同时兼顾层次性和递进性。

三是协同性原则。德育一体化要达到有效协同育人的整体目的,除了上述纵向学段之间的协同外,还要在横向上做到两个协同。一是学科协同,即强调德育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的协同。二是环境融合,即强调德育一体化要建构跨学校德育实施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场域和实践主体的协同,尤其是尝试通过家校社三方协同创新,实现“三全育人”。

(二)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遵循依据

一是遵循德育一体化的学科规律。首先,要充分彰显学校德育课程的显性教育特征,发挥教材的重要载体功能,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分类、分级、分重点进行选择和组织,依照一定的知识线索和知识框架,形成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科逻辑。其次,充分强调学校德育课程的隐性教育特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形式,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深度联结,达到“知”与“行”的有效统一,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学科分化背景下学段、课程因过度割裂而导致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弱化的困境。

二是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学生对国家的认知会经历“从具体形态到象征形态,最后上升到抽象形态”[5]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具象到抽象地形成国家认同感。二是尊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会经历由“情境性爱国”到“理性爱国”,最后到“信念性爱国”的规律,努力构建情理通融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主题及情境,促使其在情理交融中将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遵循德育课程螺旋递进的实践逻辑。螺旋递进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是遵循德育一体化的学科规律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一是以学科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支点,分学段、分层次设定爱国主义课程融合的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二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从感官体驗到理性反思的阶梯性上升。立足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围绕学生的生成性体验、思考、信念不断展开的知识谱系。例如,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国情教育,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学习主题为“家乡的喜与忧”“我们神圣的国土”,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的情感;到了初中阶段,国情教育在选题和思想容量上有较大扩展,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我国基本制度”“我国国家机构”“建设法治中国”等概念;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国情教育的内容在之前已有知识基础上扩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素”等内容;到了大学阶段,国情教育内容继续扩展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从小学到大学总体呈现出螺旋递进的实践逻辑。

三、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这要求我们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评价多个要素出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融合。要实现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融合,必须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理念或课程哲学。“课程统整”作为与“课程分化”相对的新理念,主旨思想是“尊重整体的学生,谋求课程的统整,建构整体的教学,践行整体的语言和塑造整体的教师”[6],可将其作为当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内化为决策部门的标准指南

相关决策部门要为学校提供将爱国主义教育统整融合到德育一体化课程中的标准和指南。首先,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要在已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研制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课程统整的整体方案,进一步规范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等相关内容的关系与界限,建立相互渗透融合的机制。其次,完善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支持保障体系。要在已有的国家德育政策文件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标准指南和行动指南,使各级地方政府及学校在落实政策时有明确的标准导向和行动框架,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经费保障、考核评价、管理指导、技术支持等,重点是打通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的边界,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此外,要在已有的国家德育政策文件的总体规划中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模式,促使各级政府及学校充分认识到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重要性,发挥顶层设计的导向作用。

(二)突出课程育人,建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行动框架

首先,要系统性设定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目标。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渗透到德育教材的研制与编写中。在德育一体化教材编写过程中,兼顾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特征,兼顾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和情感发展特征,有重点、分层次地筹划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例如,在整体规划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时,主要凸显分阶段的侧重点:小学阶段以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启蒙为主,围绕《意见》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要求,主要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爱唱国歌等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阶段以打牢思想基础为主,主要开展基本国情、时事教育、国防教育等;高中阶段以提升政治素养为主,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等;大学阶段以增强使命担当为主,开展党性教育,加深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其次,要综合性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在积极参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开发、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能依据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发展需求,主动积极将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相协同,将校内教师资源与校外专业人员相协同,将线下教育资源与线上教育资源相对接,创建特色化、校本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行动框架,并灵活有效地予以实施。

(三)践行协同育人,构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三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首先,要突出全员育人,尤其是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鼓励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学校开展爱国主义课程统整的活动中来。其次,要突出全程育人,尤其在学校层面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课程协同、各学段学科专家的教研协同、各学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协同,以协同方式打破学段间的隔阂和壁垒,使爱国主义教育能一以贯之。最后,要突出全方位育人,尤其在学校层面建构跨学科的整体性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平台,鼓励建构更加开放的德育实施体系,在课程、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尽可能做到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

(四)塑造整体的教师,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统整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主体,其课程统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我国现阶段教师的培训多实行学科知识及能力培训的方式,教师的职后学习或培训也多在学科框架内开展,服务于教师专业学习发展的校本教研、国家级和地方级教师培训,也存在学科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为进一步使教师有效参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实施,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实施,首先应将课程统整理念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唤醒教师课程统整的主体意识。以德育一体化视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统整,意味着要打破学科主义和分科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培训、教师职后学习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实施课程统整的意识和强烈意愿。其次,提升教师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整的专业能力。引导教师进行课程统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系统把握课程统整的理念、方法、方案的研制和实施的策略、评价的改进等,不断提高自身课程统整的专业素养。最后,创建整体性的教师课程统整协同机制。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各学科、各学段的课程资源,相互串联和呼应,通过合作研究、教学交流、主题活动、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形成上下衔接、整体一致的爱国主义教育整合体,即通过课程的形式建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寒梅,张腾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螺旋递进式建设研究——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视角[J].教育参考,2021(3):5-12.

[2]刘登珲.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20(1):38-52.

[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21-10-28].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4]王晓燕.课程统整视角下推进大中小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5):45-50.

[5]孙银光.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层次性及实践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3):89-95.

[6]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9-167.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