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1-12-14 18:34项红专
中国德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南开育人价值观

项红专,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班杭州师范大学培养基地负责人

*本文系作者根据2021年7月28日在武汉市蔡甸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上所作的题为“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的讲座整理而成。

强文化组织与弱文化组织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前者价值观被广泛共享,后者价值观局限于一部分人,通常是高层管理者;前者行为与共享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后者行为与共享的价值观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等等。以此类推,学校也可分成强文化学校和弱文化学校,强文化学校是高效能学校,弱文化学校是低效能学校。

我问过许多中小学校长这样一个问题“学校里什么最重要?”,一些校长不假思索地回答“安全最重要”“质量最重要”,也有校长思考了一下说“学生最重要”“教师最重要”“课程最重要”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哈佛大学校长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却说:“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文化更重要了”。言下之意是学校里文化最重要。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深化学校文化建设”这一话题。

一、学校文化的一则经典案例

美国克拉克教授曾说:“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的事情的只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剩余的15个是宗教团体。这些组织幸存下来,不是由于领导的魅力,而是由于这些组织的特性和使命。”世界上的组织不计其数,经过500年的风风雨雨,剩下的这85个组织可谓生命力极其旺盛。西方大学的产生多多少少和宗教因素有关。宗教是一种信仰,反映了价值取向,而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精髓。可见,剩下的这85个组织都是典型的文化组织。在管理学上,我们把组织分成强文化组织和弱文化组织。强文化组织与弱文化组织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前者价值观被广泛共享,后者价值观局限于一部分人,通常是高层管理者;前者行为与共享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后者行为与共享的价值观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等等。以此类推,学校也可分成强文化学校和弱文化学校,强文化学校是高效能学校,弱文化学校是低效能学校。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南开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强文化学校。南开中学创办于1904年,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出了共和国的两位总理周恩来和温家宝。两位总理身上反映出的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质都和南开中学的学校文化密切关联。南开中学于1907年就提出了40字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它对学生仪容举止的要求由外而内、由低到高、刚柔并济。学校为了把“容止格言”落到实处,在教学楼的入口处立了一面整容镜,让学生进出时对着镜子自行调整。当时的学校负责人指出:“气质于人之关系既如是其切,其影响又如是其深,予深望诸生之来此,有之变化其气质。”“吾校于诸生气质上,将如何教育,此不可不知。诸生曾见门前所悬之镜乎?镜上格言,即可为吾校气质教育之标准。”“诸生果遵此而行,即可代表吾校学生之气质矣。”可见,南开中学推行的是气质教育。当时社会上对南开中学的评价是,南开学生即使不戴校徽、不穿校服走出校门,老百姓还是能准确分辨出来,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南开学生特有的气质。周总理虽然先天基础好,但也离不开南开文化的熏染。周总理在南开中学就读时,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还担任了至少8个学生社团的领袖,如《校风报》总经理、演说会副会长、国文学会干事、江浙同学会会长等。张伯苓校长曾说过:“到学校来念书,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的活动,从这里面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南开中学成立了讲演、出版、新剧等众多社团,课外活动十分丰富。这些社团即使拿到现在来看,档次仍然是很高的。如果说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课外活动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当下称之为社会情感能力,这种能力涉及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集体的关系。周总理卓越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沟通能力与其中学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二、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理解

人类面对两大世界,即自然世界和文化世界。自然世界就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受到人的影响的世界。自然世界一旦受到人的干预,就变成了文化世界。文化世界就是人的生活世界。要给文化下个定义比较困难,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0余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主要观点有: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称;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文化是给定的和自在的行为规范体系;文化是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文化是人的生活样法或生存方式;等等。

就个人见解而言,我认为,学校文化是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可以说,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分享的意义世界。前者比较通俗,后者侧重学理。

考察学校文化一般有四个视角:其一是对象论,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其二是表现论,学校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其三是层次论,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其四是要素论,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中国人习惯层次论,这种理解方式直观形象,可以和校魂、校规、校貌结合起来,但容易产生偏差。尤其是,物质不等于物质文化,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理念不等于理念文化。虽然学校文化是宏大的,但往往能从细节中折射出来,比如,在学校里,什么使人感到温暖?什么使人感到寒心?什么东西使学生留恋?什么东西使教师珍视?什么给人深刻记忆?什么令人终生难忘?

学校文化是抽象的,但表述也可以是抒情的。比如,有一所学校的文化愿景是这样的:学校中的学生像学生,教师像教师,學生愿意幸福地和教师共同学习进步,教师愿意浪漫地和校长一起变老。作为比较,下面介绍美国迪尔教授提出的一个学校文化框架: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根基,仪式和典礼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历史和典故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建筑和收藏品是学校文化的象征。可见,他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更加具象,突出了愿景、价值观、仪典、故事等要素,更具操作性,值得借鉴。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学普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两张皮”的现象,即“说和做”两张皮,说多做少;“表和里”两张皮,重表轻里;“他和我”两张皮,有他少我。为此,个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本体意识

基于实践场域,学校文化有两种表现形态,即本体性学校文化和修饰性学校文化。前者是指体现文化本身和本质的那部分,后者是指装饰和表现文化的那部分。在现实情境中,人们往往重视修饰性学校文化而忽视本性性学校文化。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常常混淆“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其实“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意义本位,后者是器物本位;前者唯有内生,后者可以复制;前者开放互动,后者封闭隔绝。需要强调的是,学校文化是意义本位而非器物本位,学校文化不是“学校美化”。文化即“人化”,文化具有“属人”的本质特征,文化是有关“人”和“人之关系”的。关系的品质决定学校的品质。学校是一个具有丰富人际关系的组织,其中师生关系是核心。因此,优良的师生生活乃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指向。

(二)价值为要

康德说过,唯有那能够作为最终目的的东西才是文化。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基业长青》一书的作者柯林斯也指出,真正让企业长盛不衰的是深深扎根于员工心中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同样,学校也有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它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要义。学校教育哲学包括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分别回答“如何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凝练学校教育哲学的要领是:办学理念要简单、独特、真实;发展愿景要充分沟通、获得认同、生动形象;育人目标要兼具共性、个性且具体。在这里,传统学校文化的“一训三风”并非弃之不用,原因在于现代学校发展强调课程建设,而学校课程设置直接与学校教育哲学尤其是育人目标相匹配。

(三)师生主体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在学校的初创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校长文化等同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因此,要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文化呈现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凡是走出校门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在自己的学校里留下痕迹,做不到这一点,作为教育发源地的学校也就没有教育性了”。比如,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发动学生积极讨论,形成大家公认的班训、班徽、班歌、班级公约等;然后,学校举办答辩论证会,让每个班级派学生上台阐述班级文化理念,而学校领导和教师做评委进行点评。又如,学校的文化理念一旦确定后,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和演讲,促使教师把学校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格言。

(四)育人导向

学校文化建设具有两个基本点,即文化立校和文化育人。文化立校体现的是组织文化共性,而文化育人体现的是学校文化个性。学校教育中最为生动、有力和持久的因素是文化的熏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六大育人路径,其中之一即为“文化育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提出的校长六大专业职责之一便是“营造育人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在校園里营造浓郁的文化场,使学生处处被感染、时时得熏陶、事事有感触。文化育人具有隐性、间接、渗透、协同、长效的特征。文化育人的主要路径要紧扣四个“三”,即三大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三大符号(校训、校徽、校歌)和三大载体(仪典、故事、英雄)。

(五)融入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学校文化的重要使命。日本佐藤学教授认为:“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是‘学习的轨迹或履历。”只有融入学校课程,学校文化才能深度建构,也才会根深叶茂。20世纪20年代末,南开中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社会视察”特色课程,既聚焦“现代能力”培养,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由此,“社会视察”课程给每个南开学子留下了独特而又深刻的文化印记。课程的关键在于实施,检验一所学校文化的试金石不是活动和节日,也不在运动场和图书馆,而恰恰应在课堂和教学中。因此,课堂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尺度,是学校文化的至高境界。

(六)动态生成

学校文化建设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预设型,一种是生成型。前者外控、静态、确定,后者自主、动态、不确定。相较而言,后者更加真实、鲜活、灵动。真正的文化是有内在生命力的,它通过自己的有机生长和盛衰变化来展示自身的丰富性。换言之,好的文化是“生长”出来的。例如,现在许多学校都重视石头文化建设,通常在买来的石头上镌刻办学理念、校训等,以发挥其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但是,有一所学校的做法却别具一格。该校每年都要进行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即发动全体师生家长用一个字来总结学校一年的变化,然后把这个字镌刻在石头上,旁边再竖一块牌子对这个字进行阐释。这样,沿着学校主干道两旁的石头上一年一个字,字字不相同,把学校发展的脉络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七)开放互动

当下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要把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社会文化等充分打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例如,可以把书香校园与书香家庭建设融合起来,把美丽学校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等等。杭州西湖小学是位于西湖景区的唯一一所百年老校,在文化建设中,学校长期秉持开放互动的思路,即西湖在学校中和学校在西湖中。师生和访客在西湖小学可以体味到西湖的文化韵味,具体可以通过理念、班名、队名、校园景观等途径来体验;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组织师生深入西湖景区传播学校文化,让广大游客了解西湖小学,扩大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赵 庭

物质不等于物质文化,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理念不等于理念文化。虽然学校文化是宏大的,但往往能从细节中折射出来,比如,在学校里,什么使人感到温暖?什么使人感到寒心?什么东西使学生留恋?什么东西使教师珍视?什么给人深刻记忆?什么令人终生难忘?

学校教育哲学包括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分别回答“如何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凝练学校教育哲学的要领是,办学理念要简单、独特、真实;发展愿景要充分沟通、获得认同、生动形象;育人目标要兼具共性、个性且具体。

课程的关键在于实施,检验一所学校文化的试金石不是活动和节日,也不在运动场和图书馆,而恰恰应在课堂和教学中。因此,课堂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尺度,是学校文化的至高境界。

猜你喜欢
南开育人价值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我是爱南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