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71 问题引领 提升自学能力

2021-12-15 11:18曾长火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自学能力小学语文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很多学生习惯了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所以,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问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2-0071-02

引 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近年来语文教师经常选择的方式。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引导”,目标不明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问题引领:语文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在以往的课前预习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前活动的组织,一般让学生自主对教材文本进行阅读,这不仅无法使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也不利于预习价值的实现。所以,为了在预习环节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降低预习盲目性的同时,也能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构建做好保障工作[1]。

例如,在预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预习问题。

(1)《将相和》中“将”和“相”分别指谁?

(2)《将相和》讲述了哪些故事?

(3)读完这篇文章中后,你有什么感受?

课堂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顺势将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这三个问题都是从整体入手,有对文字的理解,也有对情感的认识;而且三个问题交代了故事中的人、事及情,是有效的预习活动。当学生顺利且准确地回答出上述问题时,教师组织预习活动目的也就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然形成,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问题引领:语文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以,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以问题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对文本中的重难点进行思考,以此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一)段落分析

段落分析是各阶段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段落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段落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解读意识的形成[2]。

例如,《月光曲》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故事,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对相关段落进行分析,以此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文章片段如下。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

这两段是文本中的第八和第九自然段,是这篇文章中比较重要的两个自然段。在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1)这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这首曲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在读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联想”?(4)在这两个自然段落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5)皮鞋匠听着琴声时看到了什么?(6)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笔者先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思考,之后对这两个段落的句子及描写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且详细地理解这两个自然段。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解读能力。

(二)思想交流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因为“不放心” 而不将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为了锻炼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炼中心思想,促进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父母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时,由于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选择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中心思想”的提炼。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对比思考:(1)这三篇文章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三篇文章都是从哪些角度入手对父母的爱进行描写的?

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及对比中强化认识,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当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父母之爱”,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想对您说”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习作活动,要求学生从生活入手,通过语言的组织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或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打好基础。

三、问题引领:语文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知识应用的平台,是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以往的课后巩固环节,大部分教师会让学生思考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或者布置相关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但对教材中的大部分问题,教师在授课时都有所渗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及对问题解答能力的锻炼。所以,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新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而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构建打好基础。

仍以教学《慈母情深》《父母之舟》《“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为例,在讲解基础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1+X”多文本阅读活动,即组织学生根据“父母之爱”这一主题引入新的阅读文本,如将《父爱无声》《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打往天堂的电话》等文章引入课后巩固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些文本包含了怎样的感情?(2)分享一个你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在相关问题的思考及解答中真正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进而学会感恩父母,珍惜父母的爱。所以,在课后巩固环节,教师要设计好问题,从多角度入手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 语

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向,就能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做好各环节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助力。

[参考文献]

孟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J].中国教师,2020(S2):132.

褚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育界,2020(46):81-82.

林增英.问题情境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考探究[J].课外语文,2020(16):22-23.

作者简介:曾长火(1976.12-),男,福建南平人, 一级语文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先进教师,获市教学竞赛二等獎。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自学能力小学语文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