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与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2021-12-16 05:38钱行刘惠涛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1期
关键词:转氨酶血常规乙型肝炎

钱行, 刘惠涛

(河南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河南 商丘476000)

乙型肝炎是感染科常见病与多发病, 该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患者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腹部不适、 肝区痛, 疾病发生进展后可表现出严重黄疸与肝功能损伤[1]。 乙型肝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为严重。 因此, 针对乙型肝炎制定合理的诊断方案并及时开展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既往有研究[2]将血清标志物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仍有误诊与漏诊情况发生。 随着乙型肝炎临床检测、 诊断方案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联合诊断方案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本研究分析肝功能与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56 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56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男30 例, 女26 例, 年龄21 ~67 岁, 平均(41.15 ± 5.48) 岁; 对照组男28 例, 女28 例, 年龄22 ~65岁, 平均 (41.21 ± 5.50) 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符合美国肝病学会 《乙型肝炎诊治指南》[3]; ②年龄≥18 岁; ③既往无严重外伤、 感染性疾病史, 无精神神经疾病; ④沟通交流未出现障碍。 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 不能配合完成相关治疗及评估; ②合并心、肾多器官严重功能障碍; ③合并其他器官感染性疾病; ④合并危重急症或肝部恶性肿瘤; ⑤病例资料缺失。

1.3 检测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 肝功能指标检测。 ①血常规检测项目: 包括白细胞、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 于晨间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液5 mL, 以3 000 r/min 离心处理15 min, 离心温度控制在23 ℃~25 ℃范围内, 检测仪器选用美国雅培GD1800 分析仪, 相关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进行。 ②肝功能指标检测项目: 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 取晨间肘静脉血液5 mL,在恒温条件下凝聚20 ~30 min, 3 000 r/min 离心处理15 min,获取血清样本后放置于-20 ℃条件下保存待检, 检测仪器选用日本Olympus 27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验方法选用免疫比浊法, 检验试剂盒由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具体检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规范执行。

1.4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的白细胞、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血常规检测项目指标。 ②比较两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检测项目指标。 ③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 (ROC) 曲线, 计算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的曲线下面积 (AUC)、 灵敏度、 特异度。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观察组的白细胞、 血小板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 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血常规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的血常规指标比较 (±s)

组别 n 白细胞(×109/L)血小板计数(×109/L)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观察组 56 5.14±1.30 105.44±51.33 0.42±0.12 0.52±0.13对照组 56 6.84±1.32 174.15±47.08 0.28±0.09 0.67±0.08 t 6.867 7.382 6.984 7.35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肝功能观察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s, U/L)

表2 两组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s, U/L)

组别 n 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观察组 56 154.25±23.77 97.33±12.57 22.15±4.03对照组 56 38.64±10.31 30.05±5.68 15.38±3.25 t 33.391 36.500 9.786 P 0.000 0.000 0.000

2.3 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效果比较ROC 曲线图分析结果显示, 肝功能与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诊断乙型肝炎的曲线下面积(AUC)、 灵敏度、 特异度分别为0.879、 89.95%、 92.36%, 均高于任意单一指标 (P<0.05)。 见表3。

表3 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效果比较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HBV 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该病具有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的特点, 患者发病后肝功能损害程度严重, 疾病进展后自身生命安全也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可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对患者病情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4]表明,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单项指标检测的劣势也逐渐体现, 联合检测模式开始受到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白细胞、 血小板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 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 提示乙型肝炎疾病发生过程中, 患者血液指标受到明显影响。 患者感染HBV 后, 机体免疫机制可能发生变化, 白细胞与血小板参与到病毒杀灭过程中, 数量明显降低, 而淋巴细胞水平则会显著增高。 考虑到血常规可能会受到其他炎性、 感染性疾病的影响,因此该指标仅可作为辅助检查项目, 也就是说血常规指标的改变可能与乙型肝炎发生无直接联系, 但可作为评估乙型肝炎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对联合其他指标检测有重要价值[5]。 另外, 观察组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 提示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 肝功能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血常规, 但仍可能由于部分肝部疾病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也有研究[6]认为肝功能指标是基于HBV 感染后对血液中特定指标进行检查来判断患者病情进展, 通过对诸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进而判定患者病情的发生与严重程度, 因此肝功能指标对乙型肝炎诊断价值较高。 本研究中ROC 曲线分析显示, 肝功能与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诊断乙型肝炎的曲线下面积 (AUC)、 灵敏度、 特异度均高于任意单一指标, 表明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效能, 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感染、 肝脏原发疾病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为医生提供了客观的实验室数据参考。

综上所述, 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期间血常规指标变化明显,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 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 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转氨酶血常规乙型肝炎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