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探析

2021-12-23 20:02高洋洋刘建涛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

高洋洋,刘建涛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有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等。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透过商品二重性的划分以阐明价值形式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克服了古典经济学家常常把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重属性相混的缺陷,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科学区分两者的概念和关系。从概念角度看,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强调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是指商品的社会属性,强调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从二者关系角度看,二者对立统一,对立性在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可兼得,统一性在于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分离,无形的价值蕴含于有形的使用价值中,即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为使用价值。另外,马克思首次从价值中发现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并指出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商品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中,这对揭示商品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厘清商品二因素的基础之上,又对价值形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认为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马克思通过麻布和上衣的交换比例来进行说明。如:20 码麻布=1 件上衣,其中20码麻布是相对价值形式,1 件上衣是等价形式,麻布的价值通过上衣来表现,上衣成为麻布价值的等价表现形式。这种在原始社会的交换形式是偶然进行的简单的交换,因为几乎没有剩余产品。第二个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产品有了剩余,这时交换由偶然变成经常性的行为。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不再是偶然地表现在上衣中,而是可以通过多种的等价形式表现出来,如:20 码麻布=1 件上衣,或=10 磅茶叶,或=其他。正如马克思指出“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1]。第三个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有了更多的剩余,交换变得更加频繁,扩大的价值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多种事物的价值用一个等价物来表示,即一般等价物。第四个阶段是货币形式,这时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代表商品价值的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世界分为了两级,一级代表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级代表商品的价值。

二、透过劳动二重性的划分以探明价值源泉的劳动

上文我们分析了商品具有二种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商品为什么只有二个因素,而不是三个或者一个?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认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于人类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

首先,人类劳动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中的具体指劳动的条件性是多样的,不是统一的一个标准。比如纺织工人和农民劳动的具体条件。工人在工厂里操纵着纺织机,而农民是带着化肥、农药、种子等和土地打交道。因而各行各业劳动的具体条件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行业的劳动,劳动条件也不完全一样。所以马克思把在不同的具体的劳动条件下展开的劳动称之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比如农民的具体劳动反映的就是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在土地上种植植物的种子以收获劳动产品,而这个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的某一个方面的需要。

其次,人类劳动还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中的抽象二字是指什么?具体劳动指的是在何种条件下展开的具体劳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撇开劳动的具体条件而抓住劳动的共性,即都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无形的存在。这种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劳动的抽象性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条件,抓住了无形无相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因而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能够以抽象劳动为媒介实现交换。所以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在交换,实际上是无质的差别的抽象劳动在彼此交换,因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确切地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因此,人类的劳动兼具具体性和抽象性,是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指抽象劳动,价值不是指使用价值,而是价值本身,即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但是马克思的分析不是到此就止步了,他又进一步分析了价值的本质。经济学家把价值视为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在价值范畴的基础上推演出一系列的经济范畴,比如:工资、地租、利息,等等。并且指出了价值(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物化形式是货币)是现代社会一般财富的真正代表,因而亚当斯密把他的著作命名为《国富论》是完全正当合理的。但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了价值还是一种社会权力,即一部分人支配、统治另一部分的感性力量。马克思指出:“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2]但是作为社会权力的价值总是被作为经济范畴的价值所遮蔽和掩盖,因为经济范畴表明个体是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一旦市场主体或工人进入生产领域,平等就会消失,就会转变为一系列不平等的系统的制造以追求剩余价值的不断再生产。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中国价值

马克思阐释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普适性,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认识并继承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

劳动作为人的一般本质,能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十分重视劳动的作用,认为劳动的生产与创造是感性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最为深刻的基础。正是人的劳动才创造出整个世界历史,任何一个民族倘若停止劳动就会无法生存。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明确资本家给工人支付的仅仅是购买劳动力的价格,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恰是通过市场的平等来实现的。因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3]。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性质,由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因此,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基于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平等、互助。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尊重劳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幸福都是劳动者奋斗出来的,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力量源泉在于劳动及其劳动者的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具体来说:从国家来看,应坚持制度和法律并行的“两把刷子”。在制度层面上,要牢牢坚持现行分配制度,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在法律层面上,要完善和加强劳动保障法,增强劳动者幸福感和收获感;除此,还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劳动者专门技能,提升竞争力。从企业来看,应建立公平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晋升、评价、薪酬机制,弘扬劳模精神,形成公平友爱的文化氛围。从个人来看,应树立职业平等观,用劳动缔造幸福人生。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规定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流通。价值规律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的变化引发市场价格的变化,引导生产和交换,促进优胜劣汰,调节市场资源配置,刺激生产力发展。同时也会引发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两极分化,技术垄断等不良后果。这启示我们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的地位,也不能忽视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 “决定性作用”表述的变化,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的认识逐步上升到新的高度,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关键是靠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运用辩证法、两点论,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琴瑟和鸣”,否则就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应相互补充。首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需要明确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边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失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保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4]。反之,高度依赖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忽视政府有效管控反而会造成资源配置低下,加剧社会矛盾。另外,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还应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在以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企业活力、动力、竞争力,使经济发展更富有公平、效率和持续性。

(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重视科技创新

价值具有量的差异,使用价值具有质的区别。从量的差异来看,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大小即价值的量,表现为劳动的量,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衡量劳动量的多少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与超额价值成正比。从质的区别来看,具体劳动有重复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的区别。创新性劳动特指具体劳动在使用价值上的创新,是质上的区别,而不是量上的差异。如果具体劳动,只是重复性地进行,使用价值不会有质的区别,吸引消费的欲望就较低。如果具体劳动能够实现创新,使用价值就会出现质的差别,就会为价值的增值开辟新的空间,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因而,注重创新性劳动,实现具体劳动在质上的创新就成为新时代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而劳动创新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贯彻创新理念,把创新置于第一位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载体。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将科技创新落实到实处,在具体劳动上实现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行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具体来说:企业要扩大开放程度,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重视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对有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员进行鼓励,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四、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实质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过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以基本原理为依据,结合内外经济形势,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是时代所需。据此,我国始终要尊重劳动、重视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这样就会促进市场与社会主义更好地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劳动价值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