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

2021-12-23 20:02徐春祥张晓芬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实务国际贸易

徐春祥,张晓芬

(沈阳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00159)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当前,我国多数理工类院校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自身独特的理工背景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培养定位偏高、培养目标难以实现”[2]等发展困境。课程是专业的具体内涵[3],以课程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注重课程结构设计、调整和优化,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4],是摆在理工类院校面前的必然选择。沈阳理工大学是一所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省属普通高校,办学定位的调整意味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也应与之相适应。“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新形势下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契机,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全方位推进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发挥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理工类高校实现成功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一)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立足学校当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体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突出国际贸易基本业务流程操作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了解国际贸易法律、公约和惯例,掌握国际贸易全业务流程,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较高综合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定位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一方面凸显了专业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外贸英文函电”“跨境电商”“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等课程的前提。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适用的法律、公约和惯例,了解国际贸易相关部门的基本职能,了解主要跨境电商平台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具体应用。掌握国际贸易基本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知识,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知识并能够在实际业务中熟练运用,掌握进出境货物的通关程序,正确填写进出境货物报关单。

具备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跨文化沟通与谈判能力,明确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程序,能够正确缮制、填写、处理基本业务单证,具备跟单和履约等基本技能。

二、课程建设优势与创新特色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一直受到我校高度重视。经教学团队三十多年的持续建设、传承与积累,形成了“名师+名课+名教材”的独特优势,并形成了“教学团队‘双师’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案例精品化、教学质量标准化”等创新特色。

(一)课程建设优势

沈阳理工大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团队中,有省级本科教学名师1 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 人;省级精品课(“国际贸易实务”)和省级精品视频课(“进出口实务”)各1 门;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辽宁省优秀教材(《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国际结算》),从而形成了“名师+名课+名教材”的课程建设独特优势。

(二)创新特色

教学团队“双师”化是指我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科研团队,有着较雄厚的师资力量,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为1:2:1,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着多年的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丰富,属于“双师”型教师,满足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模块化是指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由擅长相关业务的教师讲授不同模块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达到“焕发课堂生机活力,效果实起来”的目标。

教学案例精品化是指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案例都是精选自一线企业或本专业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的真实案例,经过精心编撰而成,生动可信。

教学质量标准化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由教学团队统一论证、编写并适时修订,所有教学工作都遵循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从而规范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此外,通过集体备课、随机听课、教学研讨、教考分离等方式,统一思想,组织所有授课教师严格落实实施,使教学质量不因教师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方法

我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情景教学、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课前模块设计、课中模块设计和课后模块设计三个环节[5],见表1。

1.课前模块设计环节。授课教师将2 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制作成15 分钟左右的教学微视频,并通过课程学习微信群、QQ 群等平台发送给学生,供学生课前观看。同时,课前模块还包括课前预留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并尝试解答作业中的问题。

2.课中模块设计环节。授课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堂测评,以检查学生是否在课前认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测评可以采用提问方式,提问的内容以预留作业为基础,可进行拓展和提升,目的是提升课程的高阶性,课堂上师生进行深度交流互动、协作学习,学生原来的模糊问题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是一个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为了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课中模块增加一个技能拓展环节,这个环节模拟实际业务,把一些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体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3.课后模块设计环节。主要包括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对课程进行评价。高效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方法、理念、策略,更关键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建立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准确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应由专家、同行和学生协同完成,评价主要从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要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与对团队的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有机结合。

二是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将学生平时出勤、作业质量、课堂测评、课堂互动、主动回答问题等纳入过程考核,并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考核结果公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

三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和高阶性。

四、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一)课程内容建设

一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国际贸易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惯例是动态的,时有调整,教学团队每个学期都会利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深入交流等机会进行集中学习,根据时事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二是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深度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责任心[6]。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应发挥每一项教学活动的立德树人功能。

三是组织教学团队修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教材以及《国际贸易实务习题与案例》等配套教材,提升教学团队综合业务素质。

(二)课程资源建设

一是加强精品案例库建设。针对当前案例教学中部分案例陈旧、与教学目标匹配度差的问题,教学团队深入国际贸易企业进行调研,搜集相关素材,同时充分发挥本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建设的反哺作用,获取相关案例素材并精心编撰成适合教学的精品案例。

二是收集和整理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各种贸易单证,强化单证教学。

三是建设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室,基于模拟仿真软件,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进出口报关流程进行仿真模拟。

四是完善社会岗位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已建成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12 个,涉及进出口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结算、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各个领域。

(三)实施保障

一是制订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既保持相对稳定,又适时加以修订。

二是制订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并保证实施。

三是有完善的教学监督与管理环节。学校有校、院、系(室)三级教学监督管理体制,通过专家督导、同行评课、学生评价等,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期末成绩由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考试成绩约占60—70%,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测评、课堂互动等)约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相对较高,目的是增强学生通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7]。

五、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点及持续建设计划

(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点

根据一流课程建设总体要求,我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创新教学理念,做到“眼高”而“手低”。作为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视野国际化(“高”),操作具体化(“低”)。

2.强化单证教学,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合我校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转型,强化课堂单证教学,强化各种英文单证的认知和部分英文单证的制作能力培养。

3.强化技能拓展,提升学习深度和高阶性。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围绕能力培养这个目标,瞄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挖掘知识的深层内含,强化技能拓展,实现“高峰体验”[8]。

4.吸纳优秀学生参与教研教改项目研究。教研教改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学生参与教研教改项目研究,可提高他们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促进项目研究接地气、结硕果。

5.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翻转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突出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6.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每一个与“思政”挂钩的知识点,将专业理论知识、案例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在教材编写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9]。

(二)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在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视频课建设基础上,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优势与创新特色,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全力打造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1.课程功能定位提升。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置于“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置于我国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双循环”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置于跨境电商平台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畅通运行的大背景下,全方位提升课程功能定位。

2.重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如《Incoterms®2020》内容的及时更新,出入境检验检疫划归海关总署管理后业务变化等。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核心形成核心课程群,推广模块化教学。同时,加强跨专业融合,让课程优起来。推进“国际贸易实务”与“跨境电商”等课程深度融合,改革课程表现形式,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和水平,重点关注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与衔接的问题[10]。

4.强化课堂设计,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翻转课堂、工作坊、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让课堂活起来[11]。

5.从以线下面授为主,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对现有课程进行个性化改造,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从强调线下面授为主,逐步过渡到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2]。

6.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计划。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本科教育中一流课程又是灵魂,一流课程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13]。加强校际、校企合作,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提升授课教师业务能力与水平,使教师强起来。同时,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7.进一步完善模拟实验室、精品案例库、实习平台等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各种教学资源配套,加快现有实践模拟操作系统的升级工作。通过教学软件模拟实际业务流程,提高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理工类院校应依托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理工背景优势,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从而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实务国际贸易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