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的历史启示

2021-12-27 01:04
理论经纬 2021年0期

邵 雍

与一切史学著作一样,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的目的,在于“不忘前人、激励今人、启迪后人”。讲具体一点,当代中国研究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和新中国史学习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完成中央交办的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的基础上又编写了这一简明读本。由原来的47万字缩编至15.7万字,大约是原来的三分之一。

就篇章结构而言基本相同,只是将《新中国70年》最后两章2012—2019合并为一章。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8,可以视为探索篇,通俗地讲就是改革开放的前30年。第三章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第四章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992—2002(十四大十五大)、第五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十六大十七大),可以视为改革篇。通俗地讲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关于这两个30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讲过了,不是互相否定的关系,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在具体写法上,第49页为备战开展“三线建设”这一目中,重点写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三线建设。但是有些叙述是超过这一时段的,如“三线建设跨越三个五年计划,历时十几年。到1980年,国家在三线建设中共投入2052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建成了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三线建设中也出现了选址不当、忽视经济效益、铺开过快过大的弊病。这些问题在1983年至2006年的三线企业调整改造中得到了解决。”第51页“国防科技和尖端技术的突破”这一目中,有机统合两个三十年的意图更加明显。本目从1956年谈起,讲到1975年1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卫星绕地球运行47圈后,安全降落在四川预定地区。中国卫星发射技术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袁隆平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2年成功提取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第49页、第51页两个目所在的第二章的时间下限是1978年。

划分这三章的依据在每章的小序中已经讲明了。第67页说,这一阶段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92页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116页上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理论作为分章依据的。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八大、十九大),可以视为强国篇。第142页上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整个六章内在的逻辑是毛泽东使中华民族站起来,邓小平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习近平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第76页讲,“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是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变化。”第93页还是拿数据说话,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非常注重“富起来”的问题。“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现代化国家在GDP上的差距分别是16.2、6.9、4.2倍。如果按照人均GDP计算,这个差距就分别是76、66、82倍。①邹牧仑:《乾坤再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3有鉴于此,邓小平在同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在他看来,经济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之本。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又找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强调:“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长期过紧日子……假设我们有5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355页。该书第98页说,“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9404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结束语:“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思路,写了15年加15年。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21世纪中叶,中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奋斗15年,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主要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的指导思想,在1981年6月以前的部分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在1981年6月以后的部分则是根据十九大通过的党章总纲部分写的。第63页是这样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内乱,是党、国家和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大挫折。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打击,民主和法制被破坏,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歪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陷于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摧残,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受到一定损害,全国一度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第70页认为,“《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总结和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在新中国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全书高度概括,叙事清楚,如第2页谈到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时,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有了可以依靠的革命力量——工农大众,有了革命方法——组织武装力量夺取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语言精练,以点带面,抓大放小。如第12页“清除旧中国的污泥浊水”一目,指出“娼妓是旧社会的丑恶现象”。接着详写: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取缔娼妓制度作为改造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市最先采取行动。从1949年11月21日下午5时半开始,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全市224家妓院一夜之间全部封闭。400多个老板、领家被收审法办,1300多名妓女获得解放。人民政府将她们送到教养院医治性病,学习政治、文化和生产技能,帮助她们成家和就业,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略写:全国各大城市和有妓院的城镇接着相继采取类似办法,在几年内取缔了当地所有妓院,根除了娼妓制度。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书中也只写了三段,实际战场较量只有第21页的一段: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告捷。到1951年6月10日止,志愿军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从1951年7月开始,战争双方举行停战谈判,经过战场上反复较量和谈判桌上的斗争,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

全书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如第16页:没收官僚资本总的原则是“原封不动”。为了迅速恢复生产、稳定企业秩序以及保障职工生活需要,人民政权保持企业原职、原薪、原制度不变,对一时来不及接管或一时尚无能力接管的企业,暂时委托原管理人负责管理,照常经营。这种做法,既做到了快,又防止了乱,基本上没有发生生产停顿或破坏设备的现象。第19页: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第30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主体和两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第76页写计划体制改革是“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第94—95页称:“到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从经济过热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语言通俗易懂接地气。第156页指出: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就是“有事好商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的作者发扬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如第25页说,中国对编制中长期计划缺乏经验,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整个过程都得到苏联的帮助。第26—27页说,一五计划期间,国外借款36.35亿元,只占财政总收入的2.7%,其余资金都是中国自己积累起来的。事实上,从1949至1979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达4892亿元,比1949年的120亿元增长约40倍;而同时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却只有3%—4%,人民生活的改善严重滞后,中国是以自己高昂的社会代价进行经济建设的。①邹牧仑:《乾坤再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351、354页。第39页说,“到1958年6月反右派斗争基本结束时,全国实际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28万人,出现了严重扩大化。其中,只有极少数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第58页:“中国共产党连续发表了9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点名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由苏共中央挑起的中苏论战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也成为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判断失误的重要因素。”第88页:“东欧各国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先后失去执政地位,1991年底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持续几十年的东西方冷战格局宣告结束。”在国内政治评判方面,第66页写道:“到1978年,国民经济明显复苏并呈现发展态势,同时也在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群众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倾向”,不再是华国锋一个人的责任了。作者还坦承:“中国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之初也出现了缺乏论证、借贷超过中国偿还能力的急于求成倾向。”

全书一方面是讲透成绩: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建设成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个”。第39—40页上说,1953年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试轧成功;1954年南昌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飞上蓝天;1955年沈阳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新式机床,哈尔滨生产的中国第一套10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运转发电;1956年沈阳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试飞成功,长春生产的中国第一台“解放”牌载重汽车下线;1957年中国第一艘中型鱼雷潜艇由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长江上建成了第一座铁路桥梁——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天堑变通途。这种“年份+地点+产品”的表述方式令人印象深刻。须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的。直到1954年毛泽东还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这就是当年的家底,所以我们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并无夸张之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干出来的。

另一方面该书也没有刻意回避失误,如第二章第二节的标题就是“脱离实际的‘大跃进’”。第41页说,“‘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同时,由于缺乏经验,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情绪滋长起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人民日报》社论甚至说,只要需要多少粮食“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第85页“开展治理整顿”一节写道,1988年突出表现为过旺的社会需求、过快的工业发展速度、过多的信贷和货币投放、过高的物价涨幅、经济秩序特别是流通秩序混乱。对于这些问题,加上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引发的“官倒”和腐败现象,群众反映强烈。“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的消息(虽然这个方案并不是马上就要部署实施),同日《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从而引起广大群众的震动和恐慌。当天,全国各地出现抢购商品现象,进而出现到银行挤兑存款现象,加上一些商家趁机利用群众怕涨价的心理,制造要涨价的谣言引诱群众抢购,从而使涨价风、抢购风愈演愈烈。”第155页如实记述了,“201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确定辽宁省45名拉票贿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并没有因为是简史就一直平铺直叙,不在意对史实背后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提炼、升华与总结。该书简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作者指出,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其中的艰辛和曲折是可想而知的。其中精神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第49页称,“那时凝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仍是人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第50页说明,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在医疗卫生方面写的不多,第46页说,到1965年,“全国少数民族区域的卫生医疗机构、病床、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得到大幅度增长,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前的70倍、36倍、44倍。”第55页记载,“中国的卫生工作也取得了旧中国无法比拟的成就。到1958年11月,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中国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第78页说,十二大以后,尤其是1985年以后,卫生体制也逐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从改革中找出路,从单一向国家“等、靠、要”转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全书在相对有限的篇幅中还是配了三张表格(第126、128、165页),45张照片(其中黑白的15张,第111页“1993年,群众在新华书店争相购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那张是最后一张)。图文并茂,图文互证,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信度与说服力。照片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不少,有王进喜(第47页),雷锋(第48页),屠呦呦(第53页),张海迪、朱伯儒(第79页),于敏等(第51页)。相比下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照片并不多,第9页有朱德、陈云等,第23页有周恩来、张闻天等。在新中国的70年内共召开过12次全国党代会,本书选用了最早的八大(第37页)与最近的十九大(第147页),首尾相顾,顺理成章。我们认为这种图片安排,绝不是仅仅处于美编的考虑,而是体现了人民主体、人民至上的理念,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新中国的主人,是新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体现了党对国家领导的一贯性。

本书的作者参考了同类的著作,充分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第100页援引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著的《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引用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所以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全书还有标准注释,这样引文更加可信,符合学术规范,也经得起读者的推敲。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7页。历史已经证明了毛泽东的光辉预见。7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的作者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豪迈在前言中写道:“新中国7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还如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全世界。中国的发展不仅为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而且通过首倡和积极推进‘一带—路’建设,以及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对世界的发展、稳定和公平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曾经指出的:‘中国由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这就是全书的结论,也是我们今天“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任何不带偏见的读者,在通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之后,不难得出以上的共识。

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第2页28年奋斗部分,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方法——组织武装力量夺取政权”是不全面的,没有提到三大法宝中的统一战线。第49页,说那时凝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仍是人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可惜没有具体说明“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内涵。这不能理解为作者是出于节省篇幅的考虑,因为在第50页上作者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对“三线精神”作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