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逻辑理路及践行路径

2021-12-31 02:36穆杨杨毛文璐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10期

穆杨杨 毛文璐

[摘  要]斗争精神是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有着自身的生成逻辑,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积淀于深远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弘扬斗争精神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弘扬斗争精神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斗争规律;注重实践锻炼,增强斗争本领;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弘扬斗争精神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斗争精神;逻辑理路;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0-0050-08

斗争精神孕育于党的发展历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这充分表明弘扬斗争精神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

斗争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人类社会产生,斗争就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积淀于深远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于党的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同时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逻辑理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时代需要,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关于斗争的相关理论,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矛盾的两大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认为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并阐明了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27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主要经历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相应的斗争,或斗争原因不同,或斗争目标不同,又或是斗争方式不同,等等,最终都是体现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列宁认为:“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3]58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斗争性作为矛盾的根本属性之一,和同一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缺一不可,任何事物都处在绝对斗争和相对同一的规律之中。毛泽东强调:“有人说我们党的哲学叫‘斗争哲学’……,我说‘你讲对了’。”[4]316他强调“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5]154,认为斗争是为了解决困难、解决问题。这充分表现了斗争精神在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弘扬斗争精神。新时代,国内新的矛盾不断产生,严峻的国际形势也不容小觑,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阐释了斗争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6]12这充分表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只有在斗争中才能解决重大矛盾,是对斗争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充实与丰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积淀于深远厚重的中華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没有个体意义上的人和作为群体意义上的人的接续奋斗,人类难以从原始自然条件中超拔出来进入文明社会,更谈不上发展成果的共享与美好生活的建构。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积淀于深远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等一系列古代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优良品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中华民族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奋进的历程。而在奋进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正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斗争理念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了传统的自然观。传统自然观与宇宙图景密切联系,从对原始图腾的崇拜,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中华民族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构建了传统的政治观。对于民族发展与国家命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往往能够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于危难的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在这一层面,中国人民的奋斗就不局限于个体的政治实践,而是集体的聚合,其不仅关乎国家、民族、个人,也关乎文化概念、政治概念等,从中可见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特殊内涵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来源于社会实践,阐释好、弘扬好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涵阐释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凝结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而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带领全国人民共奔富裕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进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取一切力量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同时,也面临着与党内错误思想的斗争和国内各阶级的斗争,正是在与各种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党的斗争精神的丰富著作,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毛泽东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为了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开来,毛泽东提出“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8]745的重要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即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当时,我国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相对紧张。尽管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敢于同困难作斗争、敢于同恶劣环境作斗争、敢于同一切反动势力作斗争,形成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敢于突破思想的束缚与僵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外的各种思潮纷至沓来,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涌入国内,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一切错误思想作斗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四种危险”“四大考验”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7]新时代新矛盾,新矛盾要求党员干部要勇于发挥斗争精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一次大考,也正是在这次“考试”中,中国共产党临危不惧,带领中国人民同疫情作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孕育出伟大抗疫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原则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6]225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启迪、智慧和营养,为奋进新征程提供了强大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地,眺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雄伟壮丽的新征程,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了“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

建党100年来,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6]226建党100年来,中国创造了无数的中国奇迹,为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这一切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共同的奋斗,因此要维护现在的成果就要敢于与一切破坏力量作斗争,要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在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逐步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把斗争精神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面对国际形势波谲云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复杂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同挫折作斗争,只有联合世界各国同疫情作斗争并且取得胜利,才能逐步打造同世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的地球村,才能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弘扬斗争精神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弘扬斗争精神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偏离斗争精神的正确方向,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坚强领导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清楚地表明,这些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贫穷落后作斗争,改革开放至今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斗争,未来会与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作斗争。

要使斗争取得胜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00年前,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一再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必然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实现了站起来的飞跃;战胜了贫困落后,实现了富起来的飞跃。当前,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绊脚石作斗争,从而实现更加繁荣昌盛的飞跃,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斗争精神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9]74。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党内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党要与各种矛盾与挑战作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向矛盾风险挑战“亮剑”。正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产党员才展现出舍我其谁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现出“疫情不退我不退”的抗疫精神。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弘扬斗争精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斗争,不能“乱斗”和“盲斗”。斗争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矛盾,从而使内外趋于和谐,以和谐求团结,以团结求发展,不能为了斗争而斗争,要根据实际问题,明确斗争的目的是促进事物向前发展,而不是使事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党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斗争史。根据当时的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等战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党领导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与国内的各种困难作斗争,成功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踏上了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大决策,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四个全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斗争,我们党和国家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朝着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这“绝大多数人”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思想品格,同时也是在实践中最突出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就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鲜明立场,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奋斗、不断与各种艰难险阻作斗争的历史。弘扬斗争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与各种阻碍实现中国梦的障碍作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88人民群眾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弘扬斗争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增进人民福祉而进行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立场的重要性。弘扬斗争精神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斗争,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作党员干部自身的事业而奋斗,而奋斗的结果最终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要看人民群众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

三、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践行路径

弘扬斗争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面临新环境,新环境暗藏新危机,新危机需要斗争精神。弘扬斗争精神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斗争规律;再次要注重实践锻炼,增强斗争本领;最后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弘扬斗争精神长效机制。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一个人、国家、政党都必须要有斗争精神,否则就会意志消沉,停滞不前。因此,弘扬斗争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斗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6]227而夯实思想根基关键在于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去解决问题。

2.学深悟透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正是无数共产党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斗争信念,与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作斗争,我们才迎来了新时代。然而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斗争精神,弘扬斗争精神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斗争信念,与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一切势力作斗争。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斗争信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也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党内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滑坡,政治信念不坚定,认为斗争精神是过去战争年代特有的。在当今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环境下,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安于享乐,缺乏斗争意识,斗争信念不坚定,遇到问题不敢“亮剑”,不敢斗争,因此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斗争意识,坚定斗争信念。

(二)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斗争规律

1.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斗争方向和目标,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10]210这说明斗争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斗争过程是长期的,斗争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斗争的前途是光明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成长、成熟的历史来看,斗争精神不会消失。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根据每一个时代主题和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斗争的过程,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斗争的曲折性与长期性,该“亮剑”的时候就“亮剑”。

2.要讲究时代的斗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要做到“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6]227。斗争过程怎样去开展,开展之后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需要把握斗争规律,讲究斗争策略,最终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把握斗争规律,明白斗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推动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实现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统一,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3.要把握时代的斗争规律。每一个时代面临的主题不一样,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也层出不穷,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矛盾作斗争毫无章法、毫无规律可循。矛盾的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推進斗争的发展。同时,对于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和挑战国家法律的行为要坚决果断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7]这充分表明斗争不是“盲斗”和“乱斗”,而是要讲究斗争艺术,把握斗争规律,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

(三)注重实践锻炼,增强斗争本领

党员干部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精神,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

1.加强思想淬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空虚、定力不足,容易被围猎,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升理论修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政治修养,学习传统文化提升道德修养,学习科学知识提升文化水平,学习党纪国法增强规矩意识,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水平。

2.加强政治历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就等于没有灵魂。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政治忠诚就是第一标准。尤其是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党员干部必须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坚定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新部署新要求,并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贯通起来,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真正使讲政治成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3.加强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7]增强斗争本领,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过五关斩六将”。党员干部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上挂、下派、支援、交流等各种渠道和形式,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实践、领导实践、工作实践、生活实践锻炼。坚持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并自觉运用于工作实践中。毛泽东认为:“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11]1161弘扬斗争精神的目的是为了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进一步促进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斗争精神从实践中来,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6]22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四)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弘扬斗争精神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斗争精神教育制度。制度事关根本,建立并完善斗争精神教育制度是弘扬斗争精神的需要,也是弘扬斗争精神的重要保障。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时代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更加复杂,弘扬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有的党员认为新时代不需要斗争,对“斗争”格外敏感,有的党员不敢斗争怕担责,因此弘扬斗争精神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弘扬斗争精神教育制度,推进斗争精神的制度化,在弘扬斗争精神的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2.完善落实党员干部实践锻炼机制。无论是基层锻炼,还是挂职锻炼,都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实践锻炼机制,完善基层挂职锻炼制度,做到真挂职、挂实职、真到岗、真处理工作。[12]实践出真知,实践锻造真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真正到实地调查研究,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提升自己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同各种矛盾作斗争,才能锻造出过硬的本领,收获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

3.强化制度意识和制度监督。明确斗争的原则、方向和范围,并进行有效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6]226。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斗争精神的过程中要把握方向、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在斗争的过程中强化制度意识与制度监督。强化制度意识就是要强化制度权威意识、平等意识和创新意识。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建立制度需要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用,因此,党员干部对制度要树立权威意识,在制度的规定下平等地享有权利与义务。同时也需要有创新意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因此要勇于自我斗争,自我改革,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强化制度监督,就是通过制度监督为党员干部敢于斗争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1).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孙健.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与实践路径[J].理论建设,2019,(2):16-22.

责任编辑  宫秀芬

[收稿日期]2021-09-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建构榜样文化与弘扬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研究”(17BKS107),主持人柳礼泉。

[作者简介]穆杨杨(1996— ),男,贵州遵义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璐(1984— ),女,湖南长沙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