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大运河镇江段的活化研究

2022-01-06 08:53裴卫铭王沁语沈业钦江苏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28期
关键词:镇江大运河运河

文/裴卫铭 王沁语 沈业钦(江苏大学)

一、理论基础

(一)运河文化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个部分。本文所指的大运河为其中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京杭大运河,其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794 公里,沟通了包括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在内的众多水系。运河是历史的产物,狭义上讲,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水上交通航道,发挥着运输、灌溉、行洪等重要作用。广义上来讲,大运河实则促进了沿线各地生产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价值形态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构成了运河文化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

1912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 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知识和信息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是创新最关键之处。而创新则包括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与组织创新,创新可以带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1998 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其被定义为创意源于个人的天赋、技能与创造力,创意产业就是通过应用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与增加就业机会,进而不断发展。创意产业时代的到来模糊了设计发明与生产制造的界限,这便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21 世纪,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又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的“3T”原则——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宽容(Tolerance),不难理解,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了先进的技术又可以促进并加快经济的发展,而宽容一方面体现在一个城市对各类人群、各类阶层的包容,在这种具有包容的氛围中,大家可以保持活跃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碰擦出新的灵感火花。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城市生活条件中——便捷的交通、优美的建筑、良好的城市外观等。

二、大运河镇江段研究综述

(一)区域概况与文化特色

大运河镇江段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全长约60 公里,包括通航段42.6 公里与城区段16.7 公里[2]。自秦代以来,入江口历经五次变迁,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镇江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由此产生了与运河相关的漕运文化、津渡文化、军事文化等。与此同时,大运河镇江段的文化还有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见表1),其中物质文化包括航运遗存、庙宇遗址、风景名胜、历史遗存、工业遗存等,非物质文化包括传统技艺、工艺美术、文化习俗、表演艺术、民间文学等。

表1 镇江地区主要特色文化列举 作者绘制

(二)相关研究现状

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之后,国内掀起了一股以运河为中心的研究热潮。专家学者们有从运河的生态治理进行剖析,对此提出相应的整治方式,也有从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梳理,完善各地遗产名录,提出适应各地的开发模式,进而促进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专家从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各地优秀文化[3]。镇江作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之一,受重视程度不及扬州、淮安、苏州等遗产较多的城市,扬州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遗产,组建文化聚集区、博物馆等场所进行活态化传承,苏州于2016 年利用三维数据技术开发运河遗产保护检测平台,不仅在文物虚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而且在遗产保护检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4]。2020 年,《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发展总体建设方案设计》提出了以“绿色”“现代”为主题的构想,分成了江南、江北两个片区,四个文化特色段——楚汉文化段、淮扬文化段、金陵文化段、吴文化段。

镇江于2018 年底依托镇江高专建立研究中心,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2019 年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并设立大运河专项研究课题,共同推进镇江大运河文化建设带研究。学者们从遗产开发利用、海外文献考据、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肯定了镇江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三、大运河镇江段活化设计方法

(一)依托城市特色,打造品牌文化

为实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宏伟蓝图,让运河文化具备一定的传播力度,促进运河文化交流,国家提出了“千年运河文化品牌”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提出,着重在于强调运河沿线各城市之间文化品牌的衔接[5]。京杭大运河横跨多个省份,且沿线城市众多,因此,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品牌形象,有助于镇江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据文字记载,镇江拥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不仅是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的发祥地,自古以来还是文人墨客撰写巨著、创作佳句的诞生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同时镇江享有“城市山林”的美誉,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古运河观光带上的宝塔山,具有火山地质风貌的圌山等等。镇江三山中,“江、山、寺、洞、泉、林”景观俱全,且大运河镇江段又是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这便是镇江所独有的宣传切入点。因此,可以将镇江三山文化与运河文化相互融合,打造一条“游三山之妙,品运河之美”的旅游专线,让到过镇江的人既可以感受到三山的文化底蕴,又可以观赏到运河沿线的独特美景。充分利用大运河镇江段现有文化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消费体验进一步情感化与个性化,才能有比其他地区更多的竞争优势[6]。

(二)各方资源联动,传播运河文化

如前文所述,技术、人才、宽容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高校与高校周边的创意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等是人才的聚集地,坐落于丹徒新区的镇江高校园区从2018 年起开始投入使用,园区内的高校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没有“围墙”的高校园区,这种整体性规划的战略布局可达到资源共享与利用最大化。与此同时,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为在镇江的大学生提供了众多创业与技术服务,且创业园内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

高校园区以及创业园的建立为地方文化的宣传提供了条件,这里不仅汇集了城市中高、精、尖的技术与人才,而且拥有包容的环境与活跃的创意氛围。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太平泥叫叫、铜板彩画、酿醋技艺等,以及标志性景点、历史文化……这些可以挖掘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应用研究素材。大运河文化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与高校以及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沙龙、定期举办展演等,都会带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当地高校与企业资源互联共通,与服务相结合,推广具有镇江运河文化相关特色的产品,让无形的精神意义体现于有形的文化载体中,满足受众群体,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运河文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进而带来经济创收,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三)打造景观节点,重拾运河记忆

大运河文化带线性分布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运河发展的基本模式,需要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逐步递进。点是视线聚集的地方,运河带的点可以理解为特定场景营造或者标志性建筑物,这些空间与场景可起到聚合人气、提升空间活力的作用。在进行空间场景营造的时候,我们要打破与运河自身相关的漕运文化、闸口文化等特定文化束缚,通过利用与地域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名人事迹等进行景观节点的打造。在大运河活化的过程中,一些城市进行了很多尝试(表2)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利用节点空间进行场景营造,将当地文化与运河相互结合,形成以点带线再到面的推广与宣传路径。

表2 部分城市运河沿线主要节点 作者绘制

镇江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且文物古迹众多,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大运河沿线的旧址遗迹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与利用。镇江新河街曾有着近代长江下游最大的米市、油市、面市,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回忆,可以说新河街见证了运河航运的历史变迁,临街建筑多为清末时期砖木结构房屋,有着极大的研究利用价值,经调研发现,新河街片区虽已划为保护区,但利用程度较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20 世纪80 年代,丹徒区为缓解泄洪压力拓宽河道,对丁卯桥进行拆除,尽管后期政府对其进行易地保护,恢复了部分原貌,但与原丁卯桥遗址相去甚远[7]。21 世纪初,古运河畔的宋元粮仓因地产开发惨遭破坏。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山巷以及中华路历史片区成片的历史建筑被拆除……目前,对于旧址遗迹应采取抢修补救措施,在此基础之上可适当开发新的并且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类似文化聚集区、博物馆、展览馆这样的景观节点,从而形成完整的游览景观线,引发以旅游带动运河发展的链式反应,推动运河文化持续、渐进地发展。

四、结语

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沿线各城市相关政策的稳步推进。从历史来看,镇江的发展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不仅见证了镇江的历史变迁,更是孕育了镇江的城市文化。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大运河镇江段的发展,合理利用现存资源,依托镇江段的特有区位优势,打造具有镇江特色的运河发展道路,延续运河文脉,将镇江运河品牌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镇江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中国运河志》简介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