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瓣膜症患儿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1-12 08:32虞莹璐
关键词:肾积水电切术尿路

虞莹璐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南京 210000)

后尿道瓣膜症(PUV)表现为尿流排出障碍,常见于男童下尿路梗阻。患儿排尿困难及反复尿路感染,严重梗阻可引起肾积水、膀胱功能障碍[1]。临床上通常进行膀胱尿道造影,可见明显的后尿道延长和扩张,对于PUV 的诊断准确度较高[2]。膀胱镜瓣膜电切术治疗PUV 微创安全,有效改善梗阻性尿路病变。但术后部分患儿仍会存在排尿异常,尿路感染复发,影响生活质量,处理较为棘手[3]。目前,国内关于PUV 术后排尿异常影响因素研究尚不充分,故本研究探讨引起PUV 术后排尿异常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 年1 月~2019年1 月收治的60 例PUV 患儿临床资料,均为男童,年龄1 d~6 岁,平均(2.19±1.23)岁。根据术后6 个月患儿术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将60 例患儿分为排尿正常组(n=11)和排尿异常组(n=49)。排尿正常组患儿年龄1d~5 岁,平均(1.85±0.68)岁,排尿异常组患儿年龄3 d~6 岁,平均(2.27±1.19)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确诊PUV,明显排尿困难症状,行膀胱经瓣膜电切术,患儿年龄≤6岁。排除先天性疾病、既往泌尿手术史。

1.2 手术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型号的膀胱镜,婴幼儿选择8F 膀胱镜,大龄儿选择12 F 膀胱镜,均购自德国Karl-Storz 公司。患儿取截石位,行膀胱镜瓣膜电切术,将电极插入尿道,并使之贴近瓣膜,于瓣膜5点、7 点、12 点处短时间电灼瓣膜(功率约为10 W)。确定无明显渗血后,将膀胱镜退出,按压膀胱可见尿程变远,尿线增粗,提示排尿功能已改善。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1.3 术后随访 所有患儿术后3 个月、6 个月来院复查,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泌尿系彩超、尿流动力学检查,了解排尿情况,必要时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计量资料以mean±SD 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t 检验、χ2检验。术后排尿异常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随访 彩超和排尿结果显示,术前14 例单侧输尿管扩张合并同侧肾积水,其中3 例术后加重,5 例术后好转,术前46 例双侧输尿管扩张合双并肾积水,其中20 例术后好转,12 例术后加重;术前21 例单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其中8 例术后加重,7 例术后好转,术前32 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其中7 例术后加重,19 例术后好转。

2.2 术后排尿正常组和排尿异常组尿动力参数比较术后6 个月,排尿正常组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及残余尿量小于排尿异常组,膀胱顺应性及尿流率大于排尿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排尿正常组和排尿异常组尿动力参数比较

2.3 术后排尿异常的单因素分析 排尿正常组和排尿异常组在诊断时间、术前膀胱壁增厚和小梁增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后排尿异常的单因素分析[n(%)]

2.4 术后排尿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产前诊断、术前膀胱壁增厚和小梁增生是影响术后排尿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术后排尿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PUV 是男孩最常见的下尿路先天性异常,发生率为1:5000 - 1:8000[4]。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胚胎发育时期肾管或尿生殖窦发育异常所致,中肾管插入尿生殖窦,影响尿生殖窦融合,形成隔膜,使膀胱排尿受阻。该疾病是导致男性儿童膀胱出口梗阻和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PUV 患儿由于膀胱压力持续存在,排尿梗阻引起膀胱局部向外膨出,膀胱憩室导致尿液不能排出,长期严重梗阻可引起肾盂积水,持续损害肾功能,进展为慢性肾病。膀胱镜下瓣膜电切术通常能改善梗阻性尿路病变,但即使术后尿路梗阻解除后,仍有70%~80%儿童存在持续性膀胱功能障碍、排尿异常现象,慢性肾病及终末期肾病加重[5,6]。

PUV 患儿治疗后,术后随访发现部分患儿仍存在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现象,甚至有加重趋势。术前14例单侧输尿管扩张合并同侧肾积水,其中3 例术后加重,5 例术后好转,术前46 例双侧输尿管扩张合双并肾积水,其中20 例术后好转,12 例术后加重;术前21 例单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其中8 例术后加重,7 例术后好转,术前32 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其中7 例术后加重,19 例术后好转。81.67%的患儿术后表现为排尿异常,与既往研究相似[7]。分析原因,平滑肌细胞增生是PUV 发生下尿路阻塞的早期变化,后期则出现逼尿肌纤维化、胶原沉积。而膀胱镜下瓣膜电切术无法逆转膀胱组织学的改变,所以术后常合并膀胱功能障碍,排尿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排尿正常组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及残余尿量显著小于排尿异常组,膀胱顺应性及尿流率显著大于排尿异常组,提示患儿膀胱功能异常。

本研究发现,产前诊断、术前膀胱壁增厚和小梁增生是影响术后排尿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超声检查可用于下尿路梗阻诊断,PUV 超声表现为膀胱增大、尿道扩张、膀胱壁颈部增厚、“钥匙孔”征、羊水少、双肾积水等征象,诊断灵敏度高达90%以上[8,9]。胚胎形成早期就出现PUV 会引起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表现为肾功能障碍,与儿童相比,胎儿期PUV 所致的上尿路功能损伤、膀胱功能损伤、肾损伤更为严重,所以产前诊断患儿术后排尿异常发生风险较大。一项meta 分析显示,妊娠24 周内产前诊断预后较差,24 周内无明显尿路异常者预后较好[10]。对于产前诊断PUV 者,有学者认为可进行宫内干预,但宫内干预远期效果尚不清楚,且会导致流产,所以需谨慎进行[11,12]。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膀胱壁增厚和小梁增生是影响术后排尿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排尿异常发生风险越高。PUV 所致的下尿路梗阻会使膀胱内压上升,残余尿量增多,引起尿路感染反复,膀胱形态发生变化,最终引起膀胱功能障碍、排尿异常,且膀胱形态改变无法通过手术改善,所以术前膀胱壁增厚、小梁增生程度是影响术后排尿异常的关键因素。在术中若发患儿膀胱壁增厚、小梁增生明显,应及时进行膀胱造口、清洁间歇导尿、尿路感染控制等措施干预,以减少术后排尿异常发生,提高治疗效果[13,14]。

综上所述,PUV 虽然发病率低,但其所致的尿道梗阻对患儿泌尿系统影响较大,应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术后定期复查。术后排尿异常者膀胱功能及上尿路情况明显较差,产前诊断、术前膀胱壁增厚和小梁增生是影响术后排尿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肾积水电切术尿路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效果观察
肾结石引发的肾积水会影响肾功能吗
上尿路结石微创术后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多参数超声评分法在胎儿肾积水产前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术前合并肾积水与膀胱癌根治术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充气式加温系统对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效果分析
肾积水程度对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失血的影响研究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