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劳动技术分析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2-01-15 22:53梁巧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小学教育

梁巧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小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也是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关键一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的设置让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带给人的喜悦,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劳动品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让劳动真正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技术;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非常重视招生率,忽视了学生在小学劳动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也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劳动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小学劳动技术教师应该要认识到劳动技术的重要性,制定有效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并发展他们的实践技能。

一、劳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实践引导工作

(一)借助导入来引出主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够获得技能和快乐。例如,在劳动技术的教学中,通常会有一些以“美”为基础来激发学生兴趣的美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有关“扎染”的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打破传统,采用趣味十足的课程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播放一些民间扎染视频供学生观看。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又易懂,比单一地学习课本内容有趣多了。另外,它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以最好的状态进入今后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态,了解对学生有益的详细指导方针,提高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力和参与技能,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例如,以《自制LED小夜灯》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合理分解为课前教学目标,对重要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其划分为几个协作小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制作材料。通过这种鼓励式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主学习和协作中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中,以先易后难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评价标准适当进行调整,关注学生的实践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继续以《自制LED小夜灯》为例,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针对性地对其操作素材和操作步骤进行有效的增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从而让学生积极发挥思考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进行杯垫的手工制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劳动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基于小学劳动技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开展技术指导,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小学生参与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要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从而提升学生整体水平。技术指导需要结合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实施,及时解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以《方底纸袋》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手提袋侧面大小不一、有的学生的折叠效果不是很好导致手提袋的三角形不明显,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疑问。例如,侧面大小不一的情况如何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侧面大小不一可能出现的原因,通过PPT图片展示侧面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要素,包括最中间的折痕线、侧面与上部的两个折痕交叉点等,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侧面大小不一的情况,如果出现侧面大小不一需要如何调整和处理。PPT演示以后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学生所制作的侧面大小不一的手提袋成品进行拆分并演示,通过红笔标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侧面与两个折痕线的交叉点然后向下翻折,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侧面大小不一的调节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手提袋制作能力和水平,学会在制作过程中自我纠正、自我改进。

(二)丰富劳动内容,打开学生劳动视野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应秉承内容丰富的特性,通过丰富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丰富劳动技术的课程内容,除教材内容以外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其他学科等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放学生的眼界。以《简单泥塑》为例,一般都会从简单的水果泥塑开始,泥苹果、泥蒜是教师常用的制作方案,在制作过程中泥苹果、泥蒜都是先揉捏成圆形然后在进行修型、刮平,学生完成基础操作以后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丰富学生劳动内容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泥塑的制作内容,如香蕉、杯子等,让学生观看香蕉、杯子的泥塑过程并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完成香蕉、杯子的塑形、刮平和抛光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和学习,从生活化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遇到的更多的事物进行泥塑,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事物泥塑出来并展示,如部分学生选择一串葡萄进行泥塑,有的学生是先泥塑一粒葡萄然后在整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有的则从整体出发,一点点修型从而得到一串葡萄,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探索了更多的实践方式和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在泥塑蔬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丰富的劳动内容对学生劳动兴趣的培养、劳动视野的开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指导过程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劳动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不断丰富劳动内容与实践,提升学生劳动积极性,拓展學生在更广的领域开展实践。

三、结语

劳动技术教育指导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思维和创造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劳动技术强化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围绕小学生做好劳动技术创新工作,真正让学生参与劳动、体会劳动、掌握技术、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彩霞.如何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师,2020(13).

[2]王晓清.解困课堂脱桎梏一池活水换新生——初探小学劳动与技术活力课堂的营造方法[J].祖国,2020(24).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小学教育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