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学习之我见

2022-01-15 23:13敖春光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

敖春光

摘要: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让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为老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还为学生的知识理解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教学为例,探究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高中生物;分子细胞;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为了有效缓解学生生物学习的压力,老师需要立足于当前阶段学生的生物学习习惯和认知发展特点,在立德树人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融合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抽象的生物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生物世界的魅力,发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并在知识学习之余实现生物思维和生物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得学习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融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为一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将抽象的生物原理转变为形象的生物动画,给予学生更多的视听体验,让学生能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降低学习的心理障碍,通过正确的情境代入来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

比如,在学习《走进细胞》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细胞内部的动态图,引导学生在观看动图的过程中,对细胞的产生、成长、分裂和衰老进行直观认识,通过场景模拟的方式来让学生对细胞的发展过程和生命的概念产生深刻的理解。同时,为了深化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老师还可以模拟一个生病的场景,让学生对生病的原因和治疗的过程进行一个合理的想象与探究,在与同学讨论、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强化和应用。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符合新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动图的观察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一)助力实验教学,锻炼动手能力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主要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高度凝练并检验相关生物概念。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和老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将更多的精力放置于学科成绩的提高上,使得生物实验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不利于学生生物素养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撑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进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可以选择好适宜种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在教学前提前录制好实验视频,在实验中调整培养皿盖透光度大小来进行实验。同时,老师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实验经过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确保结果的精准性和结论的完整性。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通过延时摄影的方式记录下实验的整个过程,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整的观察到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深化对实验的理解和对理论的认知。

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理论讲解和演示实验相结合,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演示实验,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视频的播放速度由老师掌握,老师可以结合学生观看视频时的具体反应和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暂停和重播,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既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掌握正确且规范的实验流程,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同时,减少了学生对实验的陌生感。然后老师再组织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让学生的实验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促进课堂延展,引导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科学习任务较重、学科学习的时间有限,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做好课堂教学延伸,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能够得到培养。生物知识的抽象性要求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梳理,在结构化生物体系的过程中,将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整理出来。让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更加清晰,也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思维得到锻炼。

比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以微课的形式将细胞的分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被動运输和主动运输等前面几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在旧知识的引入中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逻辑性。在课后复习环节,老师制作微课的重点则应当放在对章节重难点内容的提炼上,让学生在利用微课进行复习的时候,能够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复习的节奏。同时,对于自己较为陌生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进行反复观看,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分享教学资料,加强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海量的学习资料。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学生甄选优质的生物资料,将其整合为一个资料包上传至班级群,同时可以随时上传与生物学科前沿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能够在教材学习之余实现生物视野的拓展。

同时,老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班级群内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社交软件与老师进行单独交流。老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深入探究,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答复,以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以信息技术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便利生物学习资料的分享,能够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得以培养,让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得以完善。

结束语:

高中阶段,学生学科学习的压力较大,老师需要客观认识到学生这一时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将信息技术与生物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生物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进行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以实验的方式深化对生物概念的认知。同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老师还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生物知识拓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夕媛,许晴,刘丽杰.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2):75-76.

[2]蒋芊萍.浅议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36):109-110.

[3]刘玉林.基于PBL的高中生物教学的尝试[J].新课程,2021(49):218.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