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好中国历史知识 建构国家认同意识

2022-01-15 22:53张多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历史教学中学生

张多

摘要:近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提倡历史教学中融入一定的国家认同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落实发展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意识,推进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国家认同;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

何谓国家?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即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力来协调社会关系。

何为认同?认同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Identity”,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可、支持,它是回答“我是谁?”的答案。

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所谓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1,即公民根据一定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等所形成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会随着国家的发展其内涵也会不断发生改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孟子就已论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阐释了一种理念: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近乎本能。

时至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人员、资金、信息的跨国流动,使主权国家的边界变得相对模糊,出现了超主权力量,各国都产生了国家认同问题,中国亦不例外。

二、国家认同视角下的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语言、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民族都存在的差异,如若对这些差异不进行整合,中国就难以形成一个的整体,因此国家认同犹为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对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当然要从国家认同据以产生的基石出发,即从历史、文化、族群出发,在理论上、史实上给予本源的展示、诠释,从而推出结论。文化、族群的形成与变迁是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载体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再现过程并重温情景,从而诱导出预期的国家认同意识及国家认同取向,历史知识的传授就成了主要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历史知识的传授之职就成了方向盘,司职之人的主观取向,决定了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例如香港的历史教育及结果就是如此。

国家认同培养落实到历史课程教学,其归属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部分。“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在此背景下,历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国家政治层面讲,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人必定是认同自已民族的人,因此,中学历史教育无疑成了主战场。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家认同意识的策略

(一)符合国家意志

历史因其存在形式具有不可逆性,学生只能通过一些史料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历史教学的基本职责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将这些历史事实真实地的传递给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国家认同的建构,教师应重视以史实为载体且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剔除不适宜的历史内容,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要让学生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那些屈辱,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通过讲述真实、生动的故事来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例如,通过讲授一些近代以来的民族英雄事迹,比如,虎门销烟林则徐、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抗倭英雄戚继光等等,使学生萌生爱国情怀,进而提高自身的历史科学素养。再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外敌入侵,各个阶级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拯救,比如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有激进派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教师对这些加以详细介绍,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并学习优秀历史人物先进事迹,体会强烈的国家认同。

(二)利用时空观念建构空间想象

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教师要恰当的运用历史的连续感来促进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教师通过历史课堂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往往离不开历史的连续感,教师带领学生打破时间的结界,往回追溯过去的历史,感悟历史事件。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不重视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时空观念”指“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轴、历史地图来强化学生时空感,进而促进国家认同的建构。

例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来讲解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各个阶级在不同阶段展开了救亡图存,在这场力量的博弈中,中国人民不断对自身的局限性的突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黑暗中相信光、在困境中相信希望、在没有路的地方寻找方向,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有利于推动学习主体构建历史连续性和国家认同。

再比如,在“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这一时期的精美文物,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代文明的代表和古人的智慧;讲述越王勾践品尝苦胆、楚庄王一鸣惊人等历史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先辈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讲述春秋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为之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综合利用乡土资源

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除了使用教科书,还可以利用所在地区的乡土资源。故而,历史教学中要活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中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与身边已有的史料资源建立联系,依托身边现存的资源去吸引对未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可以拉进中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其感受彼此拥有共同的历史命运和文化传承,强化历史学习中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中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课时,本课分别从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三个方面来介绍元朝的统治。教师可以使用云南省第一任省长赛典赤·瞻思丁的史料来进行教学,从他的名字学生很容易猜到他不是汉族人,进而教师提出疑问,“当时为什么会有相隔近万里的少数民族来统治云南,元朝对于我们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这就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史料,直观生动的让学生拉进与历史的距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4,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四)改变历史教学方式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大众传媒发展迅速,除了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很多途径来完成教学。

例如,在讲述某些历史性的事件时,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符合基本史实的播放纪录片和影视作品来营造历史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即使有了發达的科学技术,历史教师也不能放松备课,最根本的还是教会学生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五大核心素养。

总之,帮助中学生建构国家认同意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将唯物史观贯穿于教学中,将历史定位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挑选具体生动的史实史料,对历史现象作出有理有据的解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新华网,2014-03-28.

[2]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M].民族研究,2010(2).

[5]缪世娟.用好初中历史新教材强化学生国家认同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0).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历史教学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