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媒体传播格局下的“传承之道”

2022-01-23 09:24张筱曼
书法赏评 2021年3期
关键词:书画艺术大会传统

张筱曼

一、担起传承之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汉字书法则是浓缩了中国人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文化符号和艺术瑰宝。然而随着计算机、手机的普及,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汉字的书写面临危机。所以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书法和汉字书写具有民族延续和文化保存的重大战略意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于2015 年正式立项了“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宗旨是“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口号是“让每一个华人少年拿起笔来”,定位是面向全国2 亿中小学生和海外华人青少年的美育普及工程,而不仅仅是一项比赛和几场节目。

本项品牌活动的战略意义和文化意义要远大于活动本身,我们要用国家媒体的力量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民族文化的记忆世代传承下去。

二、精研传承之术

利用融媒体传播格局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推广等工作,需要深度研究出一种符合融媒体规律和特点的“术”,即模式。

(一)搭建项目化的框架结构

1、找到融媒体环境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点

融媒体环境下,所有信息的传播都具有信息生成的规律性和信息流传送的连贯性。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领域,由于其内涵的复杂性和哲学性,导致传承到当代之后,已经被分解成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片段。同时,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具有稳、慢的特点,又与当代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瞬息万变的状态有着巨大差异。这导致传播和被理解的难度加大,阻碍传统文化通过融媒体环境扩大传承信息的实际效果。

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必须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形成一个符合融媒体环境的项目化的框架结构。

2、构建“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基础模式框架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成功举办五届,已摸索出一个符合文化交流项目的基本架构。

其一,创建项目化的流程式实施方案。“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每年6 月1 日在北京启动;6 月1 日——8 月31日面向全球少年网络征集;9 月投票过程中会进行初评、复评两轮专家评审;10 月总决赛邀请500 强或200 强选手到现场晋级100 强和10 强,全球导师终评会将在现场举办。

其二,建设项目成果化的产品体系。以第六届大会为例,颁奖典礼作为项目成果之一,将于10 月底在北京举办;年底拟在北京举办第六届大会导师和优秀选手作品展,之后在全国各地巡展;征集期间,“导师进校园”活动将融合书法进校园活动,构成项目的文创化产品;《书画游学课》节目作为大会的核心线上产品同期开展。

其三,项目信息化传播工具形成。“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专业网站、公众号、社交账号等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工具完全形成,并成为“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信息传播、目标用户获取信息的核心手段。

3、大会形成3+2 的项目化、模式化框架

所谓的3 是指,网络海选、专家评审、现场比赛。所谓2 是指《书画游学课》节目和教学课程节目。3+2 模式下又衍生出颁奖典礼、论坛、导师和学生优秀作品全球巡展、“导师进校园”等直播节目。

(二)树立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大众”思维

1、融媒体的传播环境需要一个广泛的、基数庞大的“用户”数量基础。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引导不再具有垄断性和渠道单一性。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流趋势。因此,传统文化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承、传播,必须要有一个广泛而稳定的“用户”基础。不能从“小众”思维入手,必须着眼于“大众”传播思维。

2、“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拥有一个绝对多数的“用户”方向,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受众是全国2 亿中小学生和4 亿学生家长,还包括海外华人6-18 岁青少年及其家长。五年多来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多平台的海内外传播,和网络社交、全民参与,不断扩大受众面。

其中,报名选手从第一届大会的3 万人,已经发展到第五届大会的18.3 万人。五年多来,该活动的报名者已覆盖海内外30 多个国家,270 多个城市,累计共有超过50 多万名中小学生入围并获得“书画传播小使者”称号。仅2020 年第五届大会,网络人气投票6300 多万,大会互动量累计4.52亿次,大会公众号拥有专业用户80 余万。

(三)加强学术专家团队对融媒体的理解和应用。

1、传统文化的学术资源、人员、成果等,融合进融媒体的传播框架中至关重要。

融媒体环境下的技术是整个社会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具有普遍性、公开性和共享性。因此,获得融媒体的技术支持已经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工作。而传统文化在融媒体传播中最需要重视的,应该是学术支持和传承内容的从业者、专业人士。让他们理解融媒体模式,并将他们的工作和支持融合进融媒体项目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高水平的学术专家团队跟从“大会”的融媒体运行计划,是“大会”成功的关键。

在传统文化领域,以学术为先导的专家智库资源是重要的保障性资源背景。但学术资源的支持必须遵循一个基本法则:跟从融媒体运行计划,而非就学术而学术。

首先,“大会”组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专家团队。从第一届开始便用心选择和组建高水平的专业评委和导师团队。从第一届大会的10 位导师,发展到第五届大会的50 多位导师,皆为全球华人中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

其次,学术专家的工作融入融媒体环境之中。导师团对中国文化历史和青少年书法、美术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会结合大会每年的征集启动开展多种名师面对面的公益活动。同时,作为主办方,央视网通过各种形式和信息梳理,把融媒体的环境特点和传播规律持续地融合进学术专家团队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培训习惯,培养融媒体态度,传输融媒体应用价值。

其三,充分利用融媒体工具开展各项学术运行工作。大会在每年长达3 个月的全球征集过程中,会安排若干次网络公开课和“书法进校园”“书画游学课”等活动和节目的录制,所有参加大会的青少年都有机会与大会导师面对面交流,让每一位青少年在参与大会的过程中能得到阶梯式进步、陪伴式成长。这些节目均通过“大会”的融媒体传播体系对外传输,并与专家团队互动,成功形成了专家团队对于融媒体的深刻认知和主动应用。

(四)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

1、信息技术应用是应用融媒体工具的基础能力。

融媒体是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诞生的,用好融媒体工具,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让信息技术应用成为项目的技术背景。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出融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

2、“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拥有完全的信息化发展历程。

从第一届大会只有央视官网和邮箱报名,到第二届大会之后可以通过央视网“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央视画廊”,扫一扫即可投稿。让每一个华人少年都能轻松参与。

大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服务的作用在2020 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中凸显出来。利用“互联网+”让全球华人少年在家中即可参与大会的所有环节。尤其是第五届大会总决赛期间,全球华人少年一起连线同步书写,开创了全球互联网+汉字共同书写活动的先河。

另外,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服务支撑,使大会五年多来的作品和信息得到安全有效的管理和充分展示。并将五年来的数据和成果丰富地展现出来。

“大会”信息化工具示例

(五)建设项目化的VI 识别体系

1、融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传统文化项目更加需要具备显著的VI 识别性。

在融媒体环境下,如果只注重巨大的流量数据,传统项目所需要的VI 识别系统被忽视,单纯依托主办平台的强势性优势,忽略项目VI 识别体系的建设,仅以“贴牌”方式,形成简单的“XXX 品牌项目”“XXX 大型活动”等,将导致项目在融媒体环境下识别性极低,信息流被淹没、干扰、替代、抄袭。

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共性特征,不同主体运作的内容表现差异不大。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传播时,更加需要形成明确的VI 识别体系,强化其表现背后的模式暗示。

另外,VI 识别体系的存在是项目化发展的最基础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VI 识别体系的文化项目,一定不会在融媒体环境下获得长久的生存可能。

VI 识别体系是信息流传播的符号性基因。

2、“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从立项之初就建设了完善的VI 识别体系和应用体系。

“大会”VI 识别体系的建设成功地解决了项目识别度难题,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大会”的IP 快速形成,并衍生出具有经营价值的系列化产品、活动。

三、打造数据化复盘能力,为发展决策提供支持

融媒体环境重视数据的分析;项目化的运行又需要重视复盘式的自我解析。二者结合,则成为融媒体项目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能力:数据化复盘。

(一)复盘是验证项目成熟度的一种逻辑化标准。

1、具备复盘可能性的项目方具备生存能力。

复盘可能性的存在表明,项目具有清晰的模式逻辑和发展脉络,能进行反向的多种发展形式的推演,为发展决策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复盘能力的存在表明,项目拥有可逆向推演的成熟的运行成果体系。

2、逻辑轨迹清晰是对项目的一种思维性保障。

从决策验证角度看,一旦形成了清晰的项目逻辑(包括内容逻辑、发展逻辑),表明项目的决策体系已经摆脱了不确定性陷阱。它也是验证项目模式是否形成,项目模式是否符合市场规律的关键。

从项目成果角度看,复盘需要结构严谨的成果体系。成果体系是产品体系的最精准表达,也是复盘寻找发展机制的基础素材。能复盘就意味着有大量成果,大量的成果性数据将为复盘后的决策提供理性的支撑。

(二)数据化复盘为项目决策提供理性的依据

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极容易出现一种现象:信息假象。即,受到信息定向推送技术和融媒体资源包裹之下的项目主导者,往往被项目信息流包围,形成一种“高热度”的错觉;信息的终端客户却往往因为信息接受受制于信息检索习惯、喜好等的限制,无法及时得到项目信息流的覆盖,对项目形成一种“低流量”的错觉。由此,双方均会因信息错觉而做出错误的信息选择判断。

解决这种问题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项目主导者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化复盘。复盘结果,首先为自己运行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是通过向社会的公布,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使用的引导。

(三)“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五年复盘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已连续运行至第六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国内更加成为城市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础上,冷静审视“大会”连续五年以来的发展过程,进行数据化的复盘分析,就成为项目IP 全面形成之前的关键动作。

此处,将通过五个方面的数据化复盘分析,对“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进行全面的案例式审视。

1、全球流量复盘(文化传播功能的数据化分析)

五年以来,我们影响了哪些人?我们成为了什么?

“大会”全球覆盖情况图

五年多来,该活动的报名者已覆盖海内外30 多个国家,270 多个城市,初步形成了全球传播的融媒体路径。

由上述数据可知,“大会”在华人聚集度较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较深的东亚、南亚、北美、澳洲,在欧洲传统交流密切的英、法等国,拥有较多的受众。

这也反映出一个重要的规律:文化的传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播。拥有众多华人的地区,必然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率和影响力。融媒体工具的核心使用目标,就是把这些分散的传播力汇聚起来。首先形成一种文化跟从,然后培育出文化的自觉,进而实现文化传承的生根。

2、用户获取复盘(用户数据分析)

五年以来,国内用户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地区覆盖趋势。

报名人数自第一届开始覆盖中国25 个省级行政区,报名人数 32900 人。第二届,覆盖中国27 个省级行政区,报名人数达到67200 人。第三届,覆盖中国31 个省级行政区,报名人数达到108000 人。第四届,覆盖中国33 个省级行政区,报名人数达到109900 人。第五届,累计覆盖中国34 个省级行政区,报名人数达到183000 人,累计报名并入围人数达到501000 余人,公众号用户数突破816000 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也并非是一蹴而就覆盖全国的。传播效果会受到项目运行的地域性影响,也会受到信息的传输衰减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覆盖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这种覆盖率数据的呈现为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决策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即,未来融媒体信息流的推送上,对不同地区应给予不同的流量支持;对覆盖率较低且人口稀少的省份,甚至需要配合相关线下手段,如“书法进校园”等模式,以便项目信息精准达到目标用户。对于高覆盖率的发达地区,则可增加信息流推送和融媒体综合手段传播。

这种决策参考的出现,凭借的就是大数据复盘。

3、市场开拓的数据化复盘

我们从五个方面的数据统计结果对“大会”进行一个案例式的分析。

图一

图二

其一,通过从参与者的年龄数据分析,得到一个精准的“用户”群体定位,即,“大会”的选手分别被6-9 岁学龄前后、10-12 岁小学核心段、13-15 岁初中段三个部分平均占据。这也表明,“大会”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同时也反映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书画艺术教育的普及度具有相当的基础;该阶段少年儿童,对相关社会活动的参与度较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继承的、令人欣慰的数据。

其二,从书法参赛者书写工具的统计分析,以钢笔为代表的硬笔书法比例是毛笔书法的两倍多。这表明,中国书法在当代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硬笔书法,硬笔书法作为这个时代的使用书写工具,仍有其优势,这也是中国书法与现代书写规范密切结合的一个例证。

其三,从书法和绘画的数据比对分析可知,6-9 岁的阶段,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参与度极高,16-18 岁接近成年阶段的人群参与度却极低。同时,绘画领域,儿童画的参与人数远远高于其他绘画种类的总和。说明我们国家在低幼年龄阶段的素质教育的社会重视度极高,但在成长阶段,这些素养和习惯却有被渐渐丢弃的风险。

图三

其四,从报名人数的城市分布分析,随着报名累计数据的不断增长,三线、四线城市的报名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反而很低。说明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普及度很高;一、二线城市由于受到信息和教育、娱乐资源多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相对薄弱。这也是当代教育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图四

其五,从报名机构构成比例数据分析,学校是报名机构的绝对主力,培训机构数据不高,且增长不快。这说明,国家在传统文化传承培育上,学校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大会”的公益化属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图五

综合以上,从大会五年来的一系列统计数据中,既能清晰地看出五年来大会对各地华人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也能看出西部五省和西南四省在响应国家政策“书法进课堂”方面的滞后局面。组委会可参考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西部地区开展专项宣传和活动引导,并利用大会建立起的交流平台,多创造北上广深、东部沿海城市的教师去西部支援书法等美育教育的机会,创造西部教师、学生到北上广深参观学习的机会。

4、产品体系复盘(节目数据)

截止到2021 年,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形成了四大产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品内容的有效积累。

产品一:书画游学课。

该产品是以线下的示范性游学活动为基础,形成线上视频节目,发现和解读中国书画艺术遗存、传承、地域、文化现象等,以打造城市文化IP 为目的,融合向导、学术主持人、大会导师、少年探访行动、网络社交、全民参与为一炉的融媒体节目。

产品二:大会直播节目。

借助国家媒体的全媒体强大传播能力和大会高水平的赛事活动、城市文化活动,形成了央视网、央视影音网络直播类节目形态,对城市进行实时宣传。

产品三:书画进校园。

这是一项计划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校的公益性活动,其目标是由有教学能力的大会导师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中国书法、中国画等艺术的传承教学和互动实践。

产品四:书画总决赛。

这是“大会”最重要的产品形式,是城市大型文化活动,也是“大会”成果的孵化机制。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分别在广东深圳、广东肇庆、安徽宣城等城市举办,形成了有效的城市文化交流、宣传功能。美育联盟城市1+N 机制,将为落地城市,引入更多城市文化交流资源。

5、传播架构建设复盘(传播矩阵)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传播是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搭建的一个矩阵式传播架构。其基础架构如下:

其一,新闻端:《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CCTV-NEWS》、“学习强国”平台等。新闻端的宣传为整个“大会”赋予了强烈的公益传播能力。

其二,视频端:央视网、央视影音、CCTV 移动传媒、IPTV、西瓜视频等。

其三,社交端:央视频、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

其四,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百家号、企鹅号、小红书等。

其五,央媒集群: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为代表的近45 家央媒,成为“大会”的信息传播重要通道。

四、随时代而动,及时进行项目升级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不进则必退,项目亦然。

(一)融媒体时代的特点是变化、衍生、更新、淘汰。

社会生活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快速发生变化;新的创意思维和模型会从旧的模型中迅速衍生;社会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的更新成为一种时代特点和规律;大量的毫无预兆的淘汰随时会发生。因此,必须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及时进行项目的升级,以便获得足够的生命力,发挥出原始模式最强大的社会效力。

(二)“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升级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的升级方向:模式化、产品化、运营化。

1、模式化

是为“大会”打造一种模式,使之从运行逻辑上彻底成为一个项目,依靠模式系统机制运转,摆脱不确定性。

(1)定位的重塑,使之符合融媒体项目的传播

从“系列化活动”定位升级为“文化交流”定位。

即,“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是以进行文化交流为目标的项目;“书法”和“绘画”内容是进行交流的凭借和软件;融媒体平台是进行交流的工具和互联网方法集成。

定位清晰是融媒体项目在流量平台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2)系统的重整,使之便于融媒体的传播

改组“大会”分散的架构,以四大系统代之。

围绕“文化交流”,选择与“书画”密切相关的若干领域作为项目的内容来源。即,文化传承领域,当代人文领域,城市文创领域,美育教育领域。以此为基础,开展产品方案、运营方案、IP 方案的设计。

系统是项目定位的分解,是融媒体内容的生发机制。

(3)产品的重建,使之适应融媒体传播规律

整合产品体系,重新设计具有文化创意价值的产品。

围绕“文化交流”这个定位,重视融媒体平台这个基础工具,重建产品思路。从“线上+线下”的思路出发,构建全新的产品体系。

线上与线下密切关联,是融媒体内容的本质特征。

2、产品化

是为“大会”梳理一套运转有效、市场能力强大、符合时代运营价值的产品工具,具备完全的市场化可能,为项目的造血功能创造条件。

融媒体环境下的产品体系设计须遵循体系明确、系统简明、关联度高的原则。

(1)流量化的产品设计先行

流量是所有融媒体产品的生命力数据。流量化的产品就是为整个项目体系带流量的发动机。

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大会”产品体系设计示意图

其一,对“用户”需求最直接的满足。

其二,对流量最直接的聚集,并可惠及整个项目。

其三,对项目主题和IP 内涵最直接的传达与宣示。

无疑,文化赛事就是这种产品最标准的形态。

(2)工具化的产品须稳定且成体系

融媒体的工具就是网络节目,或者叫做“信息流”。它是在融媒体环境下最稳定的项目信息集成。

工具化产品最核心的作用有三点:

第一,具有搭载项目全系主题的能力,使得项目定位目标和内容信息得到直观地展现。

第二,搭载运营目的,能够服务于不同的主体,实现相关参与机构或地区对自身的包装宣传和内容推介。

第三,搭载参与各方的社会化目标,实现包括公益、产业、文化等多方面的诉求,完成其社会价值展现。

网络节目,是融媒体环境下最核心的工具化产品代表。

“大会”既往工具化产品示意

(3)定制化的产品不可或缺

融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内容生产的定制化特点明显。这也强化了相关参与主体、合作方对自身内容与项目内容进行融合的能力。

定制化的产品须关注如下几点:

其一,必须有足够的可创意的空间,允许进行内容的时代化、个性化、差异化设计。

其二,内容架构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兼容性,避免出现强烈的排他性。

其三,要有明确的创作边界,避免内容的无限杂糅,破坏产品对核心主题的展示和表达。

目前,在“大会”的升级方案设计中,城市文创活动是标准的定制化产品。

3、运营化

是把“大会”作为一个经济行为看待,在原有的公益行为、文化行为基础上,增加其经济服务能力、效益获取能力,具有生存能力。

运营化的核心是进行项目合作关系的设计。

(1)二元制的合作关系体系设计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传统的对外合作是基于地方政府、地区文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其优势是合作关系稳定、合作路径清晰。但极易受到地区间文化差异、个性化宣传需求强烈、地域特色过于抢眼等的影响,使“大会”的社会价值仅限于公益层面,无法服务于更广泛的主体和领域。

因此,“大会”的运营升级核心在于建立“政府+企业”的二元制合作关系。在保持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传统优势基础上,开放与企业的商务性合作,实现“大会”在商业宣传方面的价值。

(2)启动项目合作“回报体系”的设计

项目商业运营过程中,针对合作方的广告支持、资金赞助、产品赞助等,在节目经营领域,特别是融媒体传播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商业回报”体系。但文化项目在这个方面由于受到观念、保护公益属性、保护内容纯洁度等思维的限制,鲜有涉及。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正在参照成熟的、商业化的文化项目经营体系,设计形成基于项目运营的“合作回报”体系,用于城市合作和企业合作的开展。

五、“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发展总结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连续六年来的发展,是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环境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内容的项目化实践过程。整个过程经历了融媒体大的早期快速发展和近两年渗透社会方方面面的历史过程。由此,可以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媒体传播格局下的寻找“传承之道”的典型案例。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中,融媒体规则的应用是保障其成功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当下各种科技化、数字化的便捷工具出现。这些工具首先应用于流行文化和青年人群中,使得传统文化传承领域的人士很容易忽略时代性工具的时代性便利性。因此,研究融媒体的工具属性至关重要;研究传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应用融合更加重要。

(二)融媒体是模式、规则和运行逻辑,传统文化资源则是内容生发的凭借与库存。

融媒体在近几年的瓶颈就是内容生发的难度在增加,特别是优秀内容的生成,是融媒体急需突破的一个关口。

传统文化则有着丰富的内容表现和内涵存储。只要与时代需求结合,只要准确研究时代需求,就能够把融媒体的规则性优势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性优势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继承传统精髓的优秀文化项目。

(三)强势的国家级融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性优势和资源性优势。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融媒体国家力量,在文化产品的传播、文化IP 的打造、文化项目价值的展示、文化导向的引导、文化品牌的保护方面,有绝对性优势。优秀的文化项目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国家级融媒体平台的联合、合作,是时代的大趋势。

(四)融媒体和国家传统文化是一种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必定要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营价值,服务于整个社会经济,服务于项目自身的造血和发展。

大量融媒体资源的使用,大量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大量技术力量和学术力量的汇集,必然造就一个优质的项目。但仅仅在公益层面考量一个项目的价值是不够的,而应该从满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考虑,从满足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的视角审视,从价值最大化的视角观察一个项目,果断地启动项目的运营设计和经营实践,服务于总台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让传统文化资源成为社会经济促进的重要组成力量之一!

猜你喜欢
书画艺术大会传统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李小宁 书画艺术
郭群书画艺术
关于出版第四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会刊的通知
图说大会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