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评价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两药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研究

2022-01-24 05:11丘加帅罗南裕
大医生 2021年20期
关键词:抑制率氯吡格雷

丘加帅,罗南裕

(1.大埔县人民医院检验科;2.大埔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梅州 514229)

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脑梗死发生时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发生脑细胞缺血性损伤、坏死[1]。病理研究显示,脑梗死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栓塞及血栓有直接关联[2]。而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药抗血小板机制不同,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不一,如何准确计算血小板数量、评估血小板功能、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关系到抗血小板临床效果及预后[3]。血栓弹力图(TEG)能够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全面检测凝血-纤溶过程及血小板功能,可用于评估机体凝血-纤溶功能,评估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从而准确评估疗效[4]。本研究旨在分析TEG评价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两药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大埔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5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3.2±10.5)岁;B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3.5±10.2)岁;C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2.9±10.4)岁。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大埔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②发病在72 h以内;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6~30分;④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正常。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对两药过敏;②伴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伴有活动性出血;③伴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伴神志不清、精神或智能损害;⑤伴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化药物治疗,针对性进行降糖、降脂、降压等常规治疗。A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0.1 g/片),100 mg/d。B 组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80029,规格:75 mg/片 ],75 mg/d。C组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用法同A组及B组。3组患者均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①抗血小板疗效。显效:血小板抑制率>75%,维持现有药量;有效:血小板抑制率为50%~75%,维持现有药量;效果不佳:血小板抑制率为20%~49%,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药量;不敏感:血小板抑制率<20%,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治疗7 d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并采用YZ5000血栓弹力图仪进行相关参数检测,参数包括MA值、Angle角、R值、K值;MA值为TEG最大振幅,反映血栓的最大强度及稳定性;Angle角为纤维蛋白原功能,K值为纤维蛋白凝固时间,共同反映血栓形成速度;R值为凝血时间,反映凝血因子活性[7]。③血小板抑制率。治疗前及治疗7 d测定血小板抑制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为两份,分别放置于38 g/L枸橼酸钠抗凝管和肝素钠抗凝管中,采用YZ5000血栓弹力图仪,以花生四烯酸(AA)0.5 mg/mL和二磷酸腺苷(ADP)10 μmol/L作为诱导剂,检测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率为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MAAA-MAA)/(MACK-MAAA)×100%; 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率为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MAADP-MAA)/(MACK-MAADP)×100%。MAA为巴曲酶杯(A杯)的MA值,可反映FIB功能;MAAA为花生四烯酸杯(AA杯)的MA值,反映FIB和未被阿司匹林途径抑制的血小板功能;MACK为普通杯(CK杯)的MA值,反映FIB和血小板功能;MAADP为二磷酸腺苷杯(ADP杯)的MA值,反映FIB和未被氯吡格雷途径抑制的血小板功能[8]。④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和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7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赛默飞,型号:Indiko Plus)测定hs-CRP水平;通过NIHSS评分[9]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总分0~45分,≤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独立等级变量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两组比较采用SNK检验;多组连续性资料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例(%)]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抗血小板疗效比较 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00%)高于A组(76.00%)和B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患者TEG相关参数比较 治疗7 d后C组患者的MA值、Angle角小于A组和B组,R值、K值大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TEG相关参数比较(±s)

注:与C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MA值(mm) Angle角(°) R值(min) K值(min)A 组 25 61.48±5.31a 65.37±6.30a 4.27±1.23a 1.78±0.67a B 组 25 61.30±5.45a 64.98±6.73a 4.31±1.26a 1.84±0.71a C 组 25 58.42±5.98 61.45±8.06 5.33±1.32 2.36±0.75 F值 3.731 4.016 3.092 3.05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3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比较 3组患者治疗7 d后AA途径诱导和ADP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治疗前(P<0.05)。AA途径诱导中,治疗7 d后C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A组血小板抑制率>B组血小板抑制率;ADP途径诱导中,治疗7 d后C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B组血小板抑制率>A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比较,aP<0.05;与A组比较bP<0.05。

例数 AA途径诱导 ADP途径诱导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前 治疗7 d A 组 25 11.36±4.54 83.27±20.21#a 31.68±12.94 36.78±15.49#a B 组 25 10.98±4.37 18.43±7.69#ab 32.01±13.12 50.23±17.82#ab C 组 25 11.72±4.65 96.84±18.27# 31.54±12.79 56.84±20.15#F值 0.448 5.672 0.395 4.364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3组患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3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C组患者治疗7 d后hs-CRP水平低于A组和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s)

表4 3组患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hs-CRP(mg/L) NIHS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前 治疗7 d A 组 25 10.41±2.19 2.19±0.80#a 23.14±4.35 12.95±4.07#a B 组 25 10.67±2.21 2.31±0.75#a 23.39±4.17 13.02±4.13#a C 组 25 10.45±2.14 0.76±0.12# 23.57±4.28 8.34±3.05#F值 0.398 3.416 0.336 4.038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70%,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目前临床防治脑梗死的主要药物,其疗效已获得循证医学证实[10]。两药均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同,临床疗效上存在一定个体差异,为了提升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临床多选择联合用药治疗。然而,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脑梗死方面的疗效仍存在争议,也缺乏公认的评价方法[11]。

研究显示,TEG能够监测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反映血小板聚集情况,且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可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估[12]。与传统凝血检测方法相比,TEG可检测MA值、R值、K值、Angle角,综合分析血浆成分和血细胞成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机体凝血状况,帮助医生准确了解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为临床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提供了有力保证。但值得注意的是,TEG也有一定局限性,只能辅助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且只能用于FIB正常者的用药评价,无法用于FIB偏高者,可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误差。

早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无论是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均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3]。阿司匹林主要通过AA途径诱导抑制血小板凝集,可与COX-1活性部位结合,导致COX失活,阻断AA转化为A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单用容易发生血小板抵抗[14]。氯吡格雷则主要通过ADP途径诱导抑制血小板凝集,可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同时对非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比起单一用药,两药联合能从不同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够从AA途径和ADP途径双重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强抗血小板作用,还可降低药物抵抗,提升整体疗效[15]。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B组;治疗7 d后C组患者的MA值、Angle角小于A组和B组,R值、K值大于A组和B组;AA途径诱导中,治疗7 d后C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A组血小板抑制率>B组血小板抑制率;ADP途径诱导中,治疗7 d后C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B组血小板抑制率>A组血小板抑制率。充分证明在抗血小板疗效、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血小板抑制率等指标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改善效果更好。

在健康人群中,血清hs-CRP的水平较低,若机体发生急性感染或炎症反应,hs-CRP可快速升高,肝脏可大量合成hs-CRP来抵抗炎症反应。因此,检测hs-CRP水平可反映机体炎症严重程度。NIHSS评分是评估脑神经功能损伤的常用指标,NIHSS评分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 d后C组患者hs-CRP水平、NIHSS评分低于A组和B组,表明两药联合应用,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损伤的作用较好。

本研究证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发挥双重抗血小板作用,而应用TEG可准确计算血小板抑制率及评估抗血小板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合理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猜你喜欢
抑制率氯吡格雷
紫苏叶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双酶水解鱼鳞蛋白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研究
蔬菜使用不同处理方式对农药残留影响的研究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刺果瓜甲醇提取物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每日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