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对学术语篇中共识的构建作用∗

2022-01-26 10:21黄露韩金龙
外语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料情态副词

黄露 韩金龙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40)

提 要:学术写作是一种实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作者通过这种交流与读者达成共识,寻求读者对其研究发现的认可和接受,而模糊语正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共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在Hyland(1996)模糊语体系框架内,探讨元话语中的模糊语在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构建共识方面的作用。分析表明,学术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可降低作者观点的表达力度,给读者留下解读的空间,并与读者就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协商,构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说服力和可接受度。

1 引言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术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交流、互动与读者达成共识,从而寻求读者对作者研究成果的认可和接受。在学术语篇研究领域,与模糊语相关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姜峰 Hyland 2020,周岐军2014,陈庆斌2021),它具有促进交流、强化论点、吸引读者等功能,对于学术语篇中共识的构建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Hyland 2005,Warchal 2010)。本文依据Hyland(1996,2005)对模糊语的分类模式,选取知名应用语言学期刊里的50 篇论文作为语料,探讨模糊语对学术语篇中作者与读者共识的构建作用。分析表明,模糊语可以弱化作者观点的表达力度,给读者留下相应的解读空间,使读者与作者具有同等的解读权限,以此提高学术语篇的说服力,从而达成与读者的共识。

2 学术语篇中的模糊语

Hyland(1996,2005)把模糊语分为词汇模糊语(lexical hedges)和“基于话语策略的模糊语”(stra⁃tegic discourse⁃based hedges)。词汇模糊语主要包括认知类动词(epistemic verbs)、情态动词(modal verbs)、认知类形容词(epistemic adjectives)、认知类副词(epistemic adverbs and adverbials)及认知类名词(epistemic nouns)等;基于话语策略的模糊语主要体现在条件句的使用上,是指作者承认实验条件的限制,即研究模型、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限制,或承认自身知识的欠缺。

在学术语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即将接受读者的评价,模糊语正好可以降低作者观点的绝对性,留给读者空间去区分、判断主观观点与客观事实,这“有助于实现不同观点的相互包容,以及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成员之间共识的达成”(Hyland 1994:241)。另一方面,新观点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风险,容易受到同行等的质疑或挑战,而模糊语则能帮助作者打开话语空间,允许读者对作者提出质疑,在某种程度上示意其研究仅仅是众多角度或是方法之一(Warchal 2010,胡春雨李旭妍2018:25)。简言之,学术语篇中的模糊语“允许作者表明立场,维护自己研究成果,显示对观点的确信,同时也意在规避潜在的批判”(Swales et al.1998:98),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模糊语对共识的构建十分重要。

3 学术语篇中的共识

学术语篇是一个动态关系网,涉及到作者及其所处的语篇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全体成员。因此,学术写作并非仅仅是客观事实的表征,而是意义构建、立场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努力让其语篇社团成员接受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的学术身份,从而与读者达成共识,赢得认可(韩金龙2016)。

共识强调共有的背景知识、观念或是态度,以及对已有规范的尊重;共识可以是读者对作者专业知识的欣赏,也可以是对作者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肯定,以及对作者观点的认可和赞赏(War⁃chal 2010)。有效的学术写作应该是既有独创性,又要与时下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要在“意义深远却有潜在的风险”(profound,but hazardous)与“一切正确但毫无意义”(correct,but insignificant)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Hyland 1994:241)。因此,学术写作要尽量避免直接提出新的、有时可能引起争议的观点,尽可能使用语言表达策略,委婉地提出新观点,从而构建与读者之间的共识。

学术语篇中的共识构建既与语言表达策略相关,也与社会认知相关。在语言表达方面,创造令人信服的读者环境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它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从而与之达成共识(Knorr⁃Cetina 1981:106)。而创造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读者环境还涉及到学科和特定体裁的使用规范(Swales 1990,Hyland 2005),以及语篇社团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学术语篇中,模糊语有助于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

4 语料与分析方法

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论文的时效性,本文从知名度较高的5 种语言学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Language Policy)中随机各选取原创性论文10篇,去掉标题、摘要、图表、脚注和尾注,以及参考书目,仅保留所选文章的主体部分,总字数为392,505 个英文单词。根据Hyland(1996,2005)对模糊语的分类,利用Antconc 检索主要模糊语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然后结合模糊语使用的具体语境,以分析语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模糊语为例,探讨模糊语在构建共识方面的作用。

5 模糊语的共识构建作用

5.1 词汇模糊语

分析显示,语料中出现的词汇模糊语主要包括认知类动词、情态动词、认知类形容词、认知类副词及认知类名词等。其中,认知类动词和情态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而认知类形容词、认知类副词及认知类名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见表1)。

表1 各类词汇模糊语在学术语篇中的使用频率

5.11 认知类动词

认知类动词在词汇模糊语中占比最多,这类动词的使用表明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结论仅仅是作者的主观思考,并非作者确信的事实或真理,以此帮助作者弱化其知识主张(knowledge⁃claiming)的力度,允许读者做出自己的评判,在此种意义上达成与读者的共识。例如:

①We speculate that one reason for this finding may b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AL,Text 1)

②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EI had a robust effect because EI oriented their processing so that it was more efficient and tuned to the target cue from the outset of training.(TMLJ,Text 29)

例①中的speculate 表明该观点涉及作者的自我认知,与后面的情态动词may 相呼应,显示这个结论是其推测的结果;例②中的suggest 表明该观点或结论带有作者主观上的猜想或推断,而非客观事实,读者既可以选择认可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通过使用认知类动词,作者打开一个对话空间,与持有不同观点的读者进行协商,力求达成共识。

若将上述动词视为推测判断类,对命题带有一定主观上的设想或立场态度,那些引述前人的成果来支撑自己观点的认知类动词则可视为证据类动词。学术论文作者常常依赖研究文献中的“道听途说”证据,采用引述性动词既能说明和承认前人的发现,又能借此传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

③As Yuan and Ellis suggested,learners would be able to give adequate attention to all aspects of language if they are able to both pre⁃plan and plan online.(AL,Text 9)

语料分析显示,认知类动词如appear,seem和observe 等,在学术语篇中代表一种视觉印象,通常用来表达未被证实的观点,作者借助这类词语规避自己可能需要承担的风险。例如:

④In many instances(such as the case of lexi⁃cal errors),the revision appeared more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if the CC sheet was consulted.(JEAP,Text 37)

⑤ Explicit learning aptitude seems to have played facilitative rol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indirectly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au⁃tomatized explicit knowledge.(LL,Text 18)

5.12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本身有一定的词义,用在行为动词前表示说话人对这一动作或状态的看法或主观设想。作为模糊语,情态动词的共识构建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开启协商模式,给可能存在的不同观点留下空间,让作者免于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或立场(Hyland 1996:260)。在本研究采用的语料中,情态动词使用率为6.03/千字,其中may(782 次)、would(396 次)、could(329 次)出现频率最高,占所有情态动词的64%。

may 对事件真实发生的可能性或命题的真值性进行对半评估,暗示作者对陈述观点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在例⑥中,语言与社会期望和个人偏好可能冲突,也可能不冲突,情态动词may 的使用将解释权抛给读者,让读者自我诠释,从而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逐渐达成共识。

⑥Further,Siegal showed how speakers con⁃sciously reflect on their pragmatic choices in the face of linguistic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 which may be in conflict with their personal preferences.(AL,Text 4)

would 通常表达作者的预测,可降低观点表达的绝对性,使读者不感到被强迫接受作者的观点(Hyland 1996);另一方面,would 也含有语用意义,即看似削弱一个命题,实则在谋求谨慎表达,如例⑦中,would 的使用并不会削弱作者观点的传达力度,但会规避直言不讳或直截了当,从而避免强迫读者遵从作者的主张,语气更加缓和,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⑦Thus,a sign could,theoretically,be trans⁃lated,but the translation would be incorrect,unfit,or pragmatically inappropriate.(LP,Text 49)

使用could,作者关注的是条件对命题的作用,而不是作者自己对命题真实性的评价。could与may 一样,在学术语篇中也表达作者对观点确定性的保留态度。在例⑧中,could 的使用让读者觉得作者只是提出一个合理的、可能的解释,而将其他可能性的解读留给读者,重视读者的话语解释权,作者以退为进,努力构建与读者之间的共识。

⑧A plausible explanation of these disparate re⁃sults could be that students who attend private schools come from high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thus feel that they will be successful,regardless of their proficiency in Standard Arabic.(LP,Text 43)

5.13 认知类形容词

在本研究语料中,认知类形容词占常用词汇模糊语的13%,最常出现的是most(369 次),pos⁃sible(191 次)和(un)likely(155 次)。

⑨The most recent measurement model that conforms to these recommendations was put forth by Lu.(AL,Text 2)

在例⑨中,most 起模糊强调的作用,目的是做个铺垫,让读者把关注点放到作者自己的研究和分析上去。在学术语篇中,possible 常用以模糊作者认知判断的来源。如在例⑩中,作者用pos⁃sible 表明他期望听到不同的声音,给予读者权力,让读者自己决定要不要接受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也是在邀请读者一起思考,共同寻找更优的解读或解释。

⑩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learners who ap⁃proached the task with a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mindset contributed to the higher level of engage⁃ment during the interaction.(LL,Text 14)

此外,本研究所用语料中许多形容词模糊语用以修饰名词时,既可以弱化名词的作用(例⑪),也可以限制作者的立场(例⑫),借此来使作者传达观点的方式更委婉,更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⑪n this study,we compared two possible models for how long⁃term knowledge affects novel vo⁃cabulary learning.(LL,Text 12)

⑫One possible factor tha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quality difference may have been the learners' affective states.(LL,Text 14)

5.14 认知类副词

在本研究语料中,认知类副词相对较少,比较常见的有relatively,generally,usually,almost,ap⁃proximately 等,多用以表达程度和频率等。

副词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位于句首(如例⑬),开门见山地强调作者观点为假设或主观判断;也可以位于句中(如例⑭),紧跟其修饰的成分,阐释某种可能的原因。

⑬Presumably,they felt that collaboration was necessary to achieve task completion.(LL,Text 14)

⑭For elementary⁃level students,this error type proved more difficult to resolve,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seemingly infinite range of issues potentially re⁃ferred to by the symbol and the absence of sample sentences on the CC sheet.(JEAP,Text 37)

有些认知类副词看似在否认命题的真值,实则是以曲折的方式让命题表达更精确。例如:

⑮They were almost entirely limited to the situa⁃tions when the candidate expressed agreement with the examiner.(AL,Text 4)

还有些副词,如approximately,about 等,看似作者无法提供十分精确的数据,但提供的信息却更令人信服,或更难以反驳。例如:

⑯In 1901,approximately 90,000 Canadians spoke Gaelic,of which about 50,000 lived in Nova Scotia.(TMLJ,Text 23)

此外,很多副词只表达怀疑,不涉及命题陈述的真实性。例如:

⑰Syntactic judgment is probably a more diffi⁃cult task than syntactic production.(LL,Text 17)

总之,副词模糊语的使用,都是为避免作者说话过于绝对,以留有观点商讨的空间。

5.15 认知类名词

在本研究语料中,认知类名词出现的频率只有每千字0.66 次,在词汇模糊语中出现频率最少。通常,认知类名词的主要作用是把作者的观点弱化成一种建议或提议,“表明内容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韩金龙2010:173),如例⑱中,suggestion 的使用,作者引述其他学者的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论证,让自己的论点有理有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把命题真值的责任推给被引用者。

⑱Following the suggestion of Lee,who found that the two⁃way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on real⁃life topics that are theme⁃based and minimally structured helped students recycle ideas and reinforced lan⁃guage skills.(LL,Text 20)

⑲One interesting implication of the current findings is that English⁃speaking FDHs may also be trained in shared reading practices,as they already possess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needed to converse with children informally.(LL,Text 19)

implication 意为“暗示”,意味着需要读者主动去发现,在例⑲中作者借此向读者透露后面的观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读者可选择性地看待此观点。

5.2 基于话语策略的模糊语

语料分析显示,基于话语策略的模糊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每千字出现率仅为3.31,占本研究语料中模糊语总数的16.7%,最常见的是以条件句的方式实现的模糊表达。

条件句是作者构建共识的重要修辞手段(Lastres⁃López 2020,Warchal 2010),它既可以引导读者自由解读句子信息,又可以与读者共同探讨带有争议的问题、概念或术语;通过承认同领域其他有力的观点或论证来回避可能招致的批评;通过与读者对话,增加额外信息,让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成立,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观点作出妥协,实则是为了赢得读者的认同。因此,条件句对于学术语篇中的共识构建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⑳If heightened complexity and accuracy emer⁃ges,the next interesting question to explore is whether the effects can be carried over to a new task.(AL,Text 9)

㉑Becauseifyou can't explain what you are thinkingthen you don't really understand it.(JEAP,Text 39)

例⑳中的条件句是作者假设存在的一种情况,提出这一可能出现的设想,是为了增强自己实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如果从句中的情况存在,那么主句的结论成立,这促使作者必须及时验证。例㉑中的条件句是使主句成立的原因,作者借此说明,要想主句成立,从句的条件就必须满足。总之,条件句的使用有助于作者对自己的结论做出一定的让步。借助条件句作者表明自己提供的证据有一定的欠缺,以给读者留有解读的空间,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模糊语在学术论文中的分布并对模糊语进行分类讨论,研究其对共识构建的作用。模糊语的使用有助于作者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读者协商,说服读者,即模糊语的使用对于学术语篇中共识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借助模糊语,语篇作者能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告诉读者自己的观点只是一种思考,一种可能,以此潜移默化地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此外,借助模糊语,作者可以创建对话空间,示意自己的观点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允许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尊重读者的理解,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同时,还间接地邀请读者与作者一起做出更好的理解,最终,获得读者的认可,建立起与读者的同盟关系。

猜你喜欢
语料情态副词
海量标注语料库智能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谈视频语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短句—副词+谓语
副词和副词词组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
情态动词专练
情态动词表推测用法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