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路径探析

2022-02-05 02:36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英语专业教材

程 刚 郑 楠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 130024 中国

长春市第一0三中学校 长春 130041 中国

一、引语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一次是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四年制的英语专业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另一次是在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英语专业课程调整为五个类别,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突显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不足,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2000)。这说明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塑造文化自信,有碍中国文化的传播。因而,有必要加大对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投入,而教材建设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史等课程基本上都是必设课程,而西方文化、(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也为常设课程,但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则相对较少。相应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输出以英美文化为主导,对于中国文化则通常不知如何表达。虽然近年来,许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国文化类课程,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依然普遍存在,学生对中国文化不仅理解程度不高,而且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仍然较弱”(杨琪,2020:183)。

刘敏(2021)曾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因素,而其原因之一即是现有教材重英美文化而轻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导致了学生不具备用英语表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而应对这种情况的策略之一即是“推进高校英语教材创新改革……赋予高校大学生有英语语言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可学”(刘敏,2021:143)。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出版能满足中国文化相关英文课程教学需求的优秀教材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一环”(杨琪,2020:184)。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提升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解决因重语言轻文化、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而导致的文化失语,全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国文化类课程逐渐引起重视,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处于摸索与发展阶段。笔者通过读书网、孔夫子旧书网、某省市图书馆等网络平台对中国文化英语教材的出版情况进行了搜索,经过筛选整理,共查找到主要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的中国文化教材35部,其中有31部出版于2011年至2021年,总体上呈增长之势。教材编写者多为大学教师,出版社多为大学出版社或教育类出版社。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语专业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开设与教学。通过对这些教材的考察,我们发现目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体例多样,各有特色

在已有教材中,有的侧重听说技能,有的偏重语言转换,而更多的则是着重于阅读方面。比如《中国文化英语听说教程》(李颖,2018)是少有的以听说能力为着眼点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共分12个单元,分为不同主题,侧重听力技巧和口语表达的训练。再如《中国文化经典:文本与翻译》(丁建新 齐环玉 刘悦怡,2013),是英语专业博雅系列教材之一,其编写目的是作为中国文化阅读、欣赏教材,供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使用。该教材共分15章,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典籍作品,每章以汉语文本做背景介绍,再罗列出相关作品的节选及其英译,但没有对英译的评价或赏析。因此,这部教材虽然定位为阅读教材,但偏重对语言转换的呈现,作为典籍英译课程的参考教材或许更为恰当。又如《中国社会与文化英语读本》(姚宝荣,2011),完全用英语编写,行文中不加注释,而是在每个章节之后附有汉语注释。整部教材共13章53个单元,各章长度不一,包含的单元数量不等,更侧重通过阅读进行学习。

2.定位不同,难度不一

虽然均为面向英语专业的教材,但在具体定位方面仍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在内容和语言方面难度的不同。比如《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束定芳,2016)共分1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三篇阅读文章,这些文章基本都来自于国外汉学家用英语写作的文章和著作,以及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既从西方视角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也提供了地道的英语表述。再如《中国文化读本:英文版》(叶朗 朱良志,2008)共分四部分30章,每章包括二至五篇文章,由章思英、陈海燕翻译,由加拿大专家May Yee和Krisantha Sri Bhaggiyadatta审订,语言通顺流畅,便于学生学习。上述两部教材或摘选英语作品,或由外籍专家审校,体现了语言的原汁原味,语言上虽略有难度,但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3.选材有别,各有侧重

就教材的内容选择而言,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着重中国传统文化文本的学习,选择中国文化典籍,并提供双语文本,另一种则力图全面展现中国由古至今的文化传承,选择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话题。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英文入门教程》(崔刚 莫嘉琳,2015),共分20个单元,内容涵盖了先秦哲学典籍、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每单元分为Text A和Text B两部分,Text A为相关人物或作品的介绍,Text B则为相关作品节选的英文译本。该教材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相关典籍作品的介绍与赏析。虽然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典籍的重要性,有益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未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全貌。再如《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侯香浪 何明霞,2015)力图较为全面地展现中国文化,共分16章,包括文化渊源、语言文字、古代哲学和宗教、经典文学、书法和绘画、戏曲和曲艺、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传统体育、民间习俗、传统节日、古代科技、中医、传统工艺、中国世界遗产,每章再分五个小节,围绕本章话题选出分话题进行介绍,文后附有网址,便于网上阅读。

总体来说,目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呈显著增长之势,但各教材在编写理念、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方面各有优劣,该类教材建设仍有待完善。

四、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路径

虽然近年来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仍处于探索之中,这也体现在目前教材的编写总体上并无固定章法可循。我们认为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可从编写理念、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1.编写理念

应明确教材定位,确立编写原则。中国文化教材用于英语专业教学,应符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国情怀,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应立足于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双语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英语熟练表述常见的中国文化话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中国文化英语教材的使用及该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进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至于教材的编写原则,我们认为应着重体现以下五条原则(参见陶恒,2014):适用性原则,即符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包括学习期望、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语言水平等;系统性原则,即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体现出连贯性和完整性,内容编排应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时代性原则,即教材的内容选择应兼重传统与当代,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也突出新时代特征,融合古今,与时俱进;互动性原则,即教材除了阅读材料外,灵活设计课后练习,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教材的使用效率;多模态性原则,即除了传统的纸介教材外,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模态材料,以及语料库、网站、慕课等网络资源,贯穿课内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容选择

应考虑典型性与全面性并重,知识性与实用性兼具,既能体现中国文化内在精神,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文化全貌。考虑到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基本为一个学期的课程,而且一般一周仅有2课时,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想要详细涵盖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既满足教师课上教学之用,也适于学生课下扩展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在内容选择上,应充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也不厚古薄今,同时选择现当代文化话题,体现时代性与新颖性。至于具体的话题,张琨、孙胜海(2015)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话题包括:“饮食、养生、传统节日、十二生肖、婚礼习俗、音乐、书法、绘画、武术、文学名著、名胜古迹、成语、历史故事、医学、思维方式、价值观、礼仪、审美、生活方式、家庭观念、诗歌、哲学等”(张琨孙胜海,2015:107),上述话题可供编写教材时选材参考。而就每单元的内容而言,可划分为A与B两部分,A部分为主体部分,介绍相关主题的基本内容,可由中国教师编写并由外国专家审校,这样既可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代表性,也可提升语言的地道性。B部分为扩展部分,可依据单元主题,或者选取英语著作、报刊、杂志等节选的文章,或者选取汉语作品及其英译,并尽量选取由英语母语者撰写或翻译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提升内容及其视角的多样性,更便于学生了解如何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可将A部分用于课堂教学,B部分用于课下自学,以此保持学生学习的延续性。

3.呈现方式

以纸质教材为主,充分利用多模态形式和网络资源。纸质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供教学与自学用的阅读文章和课后练习。教材可划分为16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供一周的教学使用。前8个单元供前半学期使用,偏重传统文化,以文史哲方面的内容为主,如儒家、道家学说等,后8个单元供后半学期使用,偏重现当代文化,以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类话题为主,如饮食、习俗等。阅读文章分A和B两部分,课文中的难词可用旁注的形式给出释义,便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而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时,则可用脚注的形式进行介绍,便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除课文外,应灵活设计课后练习,注重实用性和多样性,使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切实有效地巩固课内所学。练习设计应符合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不仅达到语言水平的提高,也兼顾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比如可围绕儒家文化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设计课后拓展项目练习,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练习设计也应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可设置不同题型,比如选择、判断、翻译、问答、迷你项目等,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比如围绕电影这一话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整理不同类型的中国电影的片名及其英译,探讨电影片名的表述方法。

此外,无论课文还是练习,可考虑运用多模态形式,在纸介教材中提供图片、表格等形式,并提供相应的网络平台信息,包括可供课上及课下使用的影音资料等,从而创设真实语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材的使用效果。

五、结语

目前英语专业教学中仍然以英美文化为主导,而中国本土文化则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这不但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也易于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过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使文化传播面临潜在的危机。因而,加强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材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教学价值。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应明确教材站位,明晰编写理念,服务于英语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并且优化内容选择,丰富呈现形式,切实起到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作用。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Cong,C.2000.Chinese Culture Aphasia:The Defec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Guangming Daily,10-19.

(从丛.2000.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10月19日.)

[2]Liu,M.2021.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No.31.

(刘敏.2021.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研究.《广西教育》,第31期,第141-144页.)

[3]Tao,H.2014.On the Compiling Principles of Chinese Cultural English Textbooks Based on Content.Crazy English Teachers.No.3.

(陶恒.2014.以内容为依托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编写原则探讨.《疯狂英语教师版》,第3期,第114-117页.)

[4]Yang,Q.2020.Reflection on the Publishing Status of Chinese Culture-related Textbooks for English Majors from “Chinese Culture Aphasia”.Chuanbo Yu Banquan.No.7.

(杨琪.2020.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英语专业类中国文化相关教材出版现状.《传播与版权》,第7期,第183-184,196页.)

[5]Zhang,K.&Sun,S.H.2015.Enlighten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Phenomenon on the Compil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No.7.

(张琨,孙胜海.2015.“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7期,第105-107页.)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英语专业教材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