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内涵:学校美育及其治理形态

2022-02-09 02:19杨培明
江苏教育 2022年90期
关键词:美育灵魂内涵

杨培明

近年来,有两种看似相互冲突的趋势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瞩目,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实践层面也颇多创新。一是关于未来学校的讨论,人工智能介入学校教育,已成为一定程度的现实;二是关于美育改革的讨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美育的重视促使学校美育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人文学者看来,所谓“人工智能”,总是多少带有一点人被机器异化了的色彩。“约有一半的职业将消亡”“人工智能将使现有教育体系发生颠覆性变化”等论断不绝于耳。机器人可以下围棋、弹钢琴、作诗、写剧本,甚至创作的油画出现在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毕业作品展中,竟无人能够识别。一时之间,“美育何为”的问题开始困扰教育界——既然机器人都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深度学习,创作出与人工本身无异的“艺术作品”,那么,我们还需要教学生什么呢?我们自己又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实之中安顿身心、教书育人呢?

自古以来,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就有不同解答。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意思是说,美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弹琴者的内涵。要紧的不是美的元素及其组合,而是美所能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温度。前者可以诉诸感官,而后者则需要用心体会。

理解人,理解人内在的灵魂、情绪,理解人的焦虑与痛苦、喜悦与期待,才是美育的核心。人工智能、未来学校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不是艺术教育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机器正在取代艺术家,而是美育应该转变思路,厘清概念,校准目标,把人的内涵与人的生活搬上舞台、讲台。教育如此,学校亦然。

不少标举美育的学校,把功夫下在校园的物态文化建设上,把心思花在窗户、走廊、白墙的装饰与布置上。这固然有其价值,因为视觉感受到的形式具有特定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要把美育植入师生的心中。我一贯反对把校园与社会割裂开来,也不认同校园应该是与世隔绝的“净土”。可是,从美育本质来说,“净土”并不在校园中,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它不是一个单纯而干净的灵魂,而是一群人通过学校美育实现了灵魂的净化——这就回到了古希腊人理解的“美”,它是灵魂的净化;也回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美”的把握,它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有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过“美学治理”的概念。他认为,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强调技术化、理性化和科层制,重视的是效率,而中华传统与中国特色的治理形态则强调“群众路线”,是富有情感内涵的。我们的教育应该突出和注重的正是这种情感内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校治理,美都在这种内涵之中。

猜你喜欢
美育灵魂内涵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挖掘习题的内涵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内涵漫画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