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喀斯特地区凤仙花属2种省级分布新记录

2022-02-09 02:14李瑞锋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先端萼片裂片

李瑞锋,高 丽,温 放

(1.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3.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67)

凤仙花属(Impatiens L.)是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A.Rich.)最大的属,由瑞典植物学家Linneaus于1753年建立[1]。凤仙花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北温带地区。中国是世界5个凤仙花属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据统计,中国凤仙花属植物目前已知共有352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几个省区为多。华南地区已经报道的共计分布凤仙花属植物61种,其中广西55种,广东17种,海南2种,香港2种,澳门1种[2-14]。

1 华南两广喀斯特地区凤仙花属二分布新记录

1.1 多脉凤仙花

2020年与2021年,作者团队在华南地区进行喀斯特植物调查时,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石桥镇和广东省韶关市罗坑大岩洞两地分别发现一种凤仙花(图1)。随即对其进行现场拍摄及精细解剖,并采集标本(凭证标本:WF200510-04、WF210803-10保存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标本材料,并咨询专家,确认这两处凤仙花分布居群均为多脉凤仙花(I.polyneura K.M.Liu)[2-12]。多脉凤仙花的原产地为湖南,此次在广东和广西的发现为该种在华南地区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首次记录,现报道如下。

多脉凤仙花(Impatiens polyneura K.M.Liu in Acta Phytotax.Sin.337(2):301.Fig.1.1999.;中国植物志47(2):037.2002.;Flora of China(Balsaminaceae).12:43-114.2007.)

采集地1: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海拔约400 m,生于林下阴湿处溪流边,采集日期:2020年5月10日,采集人:温放,采集号:WF200510-04,凭证标本:WF200510-04(该标本目前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引证标本:381059(IBK)。采集地2:广东省,韶关市,罗坑镇,罗坑大岩洞,海拔155 m,生于林下阴湿处及溪边,采集日期:2021年8月3日,采集人:温放、李瑞锋、杨自猛,采集号:WF210803-10,凭证标本:WF210803-10(该标本目前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引证标本:025412(HGAS)。

1.1.1 形态特征

1年生草本,高40~70 cm,全株无毛。茎粗壮肉质,黄绿色,具紫色斑点。叶互生,具柄,密集着生于茎上端;叶片厚膜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2~22 cm,宽4~9 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具1对无柄卵球形的腺体,边缘有细锯齿,正面深绿色,反面浅绿色;侧脉密集,15~21对,稍弯;叶柄长2~6 cm,具紫色斑点。总花梗短,单生于上部叶腋,长约3 mm,具1~2花,近叉状;花梗纤细,长1~1.5 cm,基部有苞片;苞片小,薄膜质,三角状卵形,长约3 mm。花淡紫色至深紫色,径1.6~2.2 cm;侧生萼片4,有紫色斑点,外面2个较大,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9~16 mm,宽7~15 mm,全缘,顶端具小尖,有9~11脉,内面2个披针形,长4~7 mm;旗瓣倒卵状长圆形,长13~23 mm,宽9~16 mm,先端凹,背面中肋具龙骨状突起;翼瓣具柄,长2.2~3.5 cm,2裂,基部裂片圆形,宽约1 cm,上部裂片半圆形,长约2.5 cm,宽约1.3 cm,基部裂片和上部裂片的先端均微凹;唇瓣宽漏斗状,长15~22 mm,具紫色斑点,口部稍斜上,宽约22 mm,先端具小尖,基部狭长约6 mm、内弯、顶端2裂的距;蒴果纺锤形,长2.2~2.5 cm,稍弯,具四棱,先端喙尖[2-3,12]。

1.1.2 分布

多脉凤仙花原记载特产于湖南(资兴),该种在湖南分布地种群数量较大,更新良好。本次发现的两个居群为两广地区首次记录。

1.1.3 生境

多脉凤仙花在原产地(湖南)主要生于山谷溪流边,平均海拔分布约为420 m。本次报道的两广地区的两个居群分布海拔分别为400 m与155 m,广东居群生长在大型喀斯特岩洞外密林下的阴湿处以及自洞内流出的溪流边潮湿处;广西居群生长在喀斯特石灰岩山地丘陵山脚林下阴湿处。

1.1.4 伴生植物

两个居群的分布地生境以及伴生植物均相似,伴生植物以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 L.)、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Merr.)Merr.&L.M.Perry)、多须公(Eupatorium chinense L.)、凹脉紫金牛(Ardisia brunnescens Walker)等为主。

1.1.5 濒危等级评估

广东和广西居群种群均较大,分布数量超过500株,且自然更新繁衍状况良好;同时周边山地均为适宜本种生长的生态环境。根据覃海宁[15]评估本种湖南本地的濒危等级为(DD),因此无法结合其原产地的濒危状况为两个居群的濒危等级进行判断。因此只根据两个居群自身状况进行判断,可将其濒危等级初步认定为无危(LC)。

图1 多脉凤仙花Fig.1 Impatiens polyneura

1.2 海南凤仙花

2021年7月,作者团队在广东省云浮市进行喀斯特科植物资源调查时,在一处石灰岩山脚附近采集到一种凤仙花科植物(图2)。并随即对其进行拍摄和标本采集(凭证标本WF210729-07保存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并对其进行花部精细解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标本资料,并咨询相关专家,笔者确定该种为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2-13]。海南凤仙花一直被认为是海南岛特有物种[9-11,13],仅在《广东植物志》第四卷中记载曾在湖南发现此种[6],但并没有对分布位置进行详细记录,标本查证也并无采自湖南省的该种,此后中国大陆地区便再无关于海南凤仙花的报道。此次发现为该种在广东省的首次记录,现报道如下。

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 in Guihaia 7(1):9.fig.1.1987;中国植物志47(2):039.2002.;Flora of China (Balsaminaceae).12:43-114.2007.;S.X.Yu in Guihaia 30(1):33-35.2010),采集地点:广东省,云浮市,海拔约200 m,生于石灰岩山石壁上与石缝中,采集日期:2021年7月29日,采集人:温放、李瑞锋、杨自猛,采集号:WF210729-07,凭证标本:WF210729-07,该标本目前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

1.2.1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 cm,全株无毛。茎粗壮肉质,不分枝或在中部分枝,下部节膨大、常裸露;叶互生,具柄,密集着生与茎上端;叶片厚膜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9 cm,宽2.5~5 cm,顶端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具1对无柄卵球形的腺体,边缘有圆齿状锯齿,齿端具小尖;侧脉6~9对;叶柄长2.5~5 cm;侧生萼片4,外部侧生萼片淡绿色至黄绿色,近圆或宽卵圆形,长11~12 mm,全缘,顶端具小尖;内部侧生萼片,倒卵形,长1~3 mm;旗瓣微兜形,倒卵状椭圆形,长15~18 mm,宽约8 mm,顶端凹,背面中肋增厚,具明显鸡冠状突起,冠突近半圆形,顶端有内弯的小尖;翼瓣具柄,长20~22 mm,2裂,基部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较长,短宽斧形,长10~20 mm,宽约10~15 mm,顶端微波状,背面小耳合生;唇瓣短囊状,长15~20 mm,口部斜上,宽15~20 mm,先端尖,基部急收缩成长5~6 mm,上弯顶端2裂的距;蒴果棒状,长2~2.2 cm,上部膨大,先端喙尖[2-3,13,16]。

1.2.2 分布

海南凤仙花(I.hainanensis Y.L.Chen)原记载特产于海南(乐东、昌江、白沙),本次发现为广东首次记录。该种在海南分布地种群数量较大,更新良好。广东仅记录到一个居群,生于石缝中。

1.2.3 生境

原产地(海南)主要生于密林中或是石灰岩石缝中,平均海拔1 200~1 300 m。本次在广东云浮发现的居群主要生于海拔约200 m的石灰岩石壁上与石缝中。

1.2.4 伴生植物

伴生植物有云浮蛛毛苣苔(Paraboea yunfuensis F.Wen&Y.G.Wei)、二色报春苣苔(Primulina bicolor(W.T.Wang)Mich.M o¨ller&A.Weber)、圆 叶 乌 桕(Triadica rotundifolia (Hemsley)Esser)、凹脉紫金牛(Ardisia brunnescens Walker)等。

1.2.5 濒危现状

广东分布的居群较小,仅在村庄附近的一座石灰岩山发现。种群成熟个体数量不足20株,且石灰岩山脚为当地居民栽培的龙眼树林,人为干扰严重,种群处于严重衰退中。但根据覃海宁[15]的评估,本种由于海南本地种群数量大,自然更新繁衍良好,整体仍可认为属于无危(LC)。

图2 海南凤仙花Fig.2 Impatiens hainanensis

2 讨论

多脉凤仙花发表于1999年,模式标本采自湖南资兴。在形态上多脉凤仙花与丰满凤仙花(I.obesa Hook.f.)十分相似,两者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多脉凤仙花的叶片侧脉数量更多且更加密集,有14~22对;花序具总花梗,常具2花;花淡紫色,翼瓣基部裂片圆形,上部裂片半圆形,两者先端均微凹,有小尖;种子被乳突状微毛,可以与丰满凤仙花相区分[7]。海南凤仙花发表于1987年,模式标本采自海南乐东[2,3,11,13]。海南凤仙花同样与丰满凤仙花近似,但以翼瓣具短柄,上部裂片宽斧形,仅背部小耳合生;种子具瘤状突起可以与丰满凤仙花相区别。海南凤仙花在发表时,曾被描述为侧生萼片2枚。于胜祥等在2010年对海南凤仙花的花部形态进行了补充描述,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标本查阅证实,海南凤仙花的侧生萼片为4枚,即除外面的2枚侧生萼片外,在里面还有2枚侧生萼片,这个重要的花部形态特征,在花的原始描述中被前人忽略了[2-3,13,16]。

根据于胜祥《中国凤仙花》中的中国凤仙花属分类系统,多脉凤仙花与海南凤仙花均属于石山组[4]。凤仙花属石山组植物,通常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喀斯特地区,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高温的耐受性表现十分优异。本次发现的两个凤仙花属植物居群的分布地点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 500~2 000 mm之间,年平均温度17℃~22℃,年最高温度可达39.1℃。为了适应原产地炎热的气候条件,石山组的物种粗壮的肉质茎可以储藏大量的水分以及营养物质保证其正常生长。作为观花植物,多脉凤仙花的花色为蓝紫色系,海南凤仙花的花色为白色至淡粉色,且两者的花型均十分饱满、造型奇特。两个物种的抗逆性强并且观赏效果突出,这些特点也标志着多脉凤仙花与海南凤仙花具有成为优良花卉种类的潜力,并且能为凤仙花属观赏植物的育种提供高抗逆性和多样化的基因资源。因此多脉凤仙花与海南凤仙花均可作为优良的花卉种质资源进行引种栽培以及推广。

致谢: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和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GCCC)提供支持与帮助!王炳谋先生在鉴定海南凤仙花上提供积极意见与建议!

猜你喜欢
先端萼片裂片
封面照片说明
采后1-甲基环丙烯与自发气调处理对冰温贮藏火柿软化及相关生理变化的影响
钩藤花
菊花杂交一代叶片形态数量性状分析
同心发射筒系留盖体燃气开启技术
系1. 征镒翠雀花系 Ser. Flavidilimba
亚组3. 高翠雀花亚组 Subsect. Elata
系3. 门源翠雀花系 Ser. Menyuanensia
先端帽辅助在结肠镜操作中的应用分析
一种微波裂片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