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2-11 01:50赵洋洋李紫琼马欣木克热木依明尼亚孜高峰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9期
关键词:结肠镜螺杆菌幽门

赵洋洋,李紫琼,马欣,木克热木·依明尼亚孜,高峰

【提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为高风险H.pylori感染的患者是否行结肠镜检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行14C或13呼气试验并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06例,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有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5例作为息肉组,将单纯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131例作为无息肉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 息肉组男性比例61.3%,高于无息肉组的45.8%;息肉组60岁及以上的比例38.7%,高于无息肉组的22.9%;息肉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比例18.7%,高于无息肉组的9.2%;息肉组2型糖尿病患者比例20.0%,高于无息肉组的8.4%;息肉组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患者比例12.0%,高于无息肉组的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存在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容易患有结直肠息肉,可嘱患者行常规结肠镜检查,加强宣教,以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更好利用医疗资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于1982年被学者Marshall及Warren从胃活检标本中首次分离培养出,属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由螺旋杆菌体及数条带梢鞭毛组成,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密切相关[1-3],现有部分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4-6],而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50%以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行结肠镜检查会产生医疗资源浪费,目前国内外对年龄、体重指数、血糖、血脂等因素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合并结肠息肉的临床研究相对少见,临床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缺乏标准,本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为高风险人群行结肠镜检查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提高结肠镜下息肉检出率,降低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行14C或13C呼气试验并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0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有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5例作为病例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未检出结肠息肉的患者131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①具有完整的患者一般资料;②住院行14C或13C呼气试验检查提示现症感染并进一步完善结肠镜检查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明确存在结直肠息肉的患者;②临床确诊为黑斑息肉综合征、家族性息肉病、卡纳达-克朗凯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器质性便秘、肠梗阻、急性消化道出血等;③无法耐受完整的结肠镜检查或肠道准备差,无法确定有无结直肠息肉者;④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者;⑤因胃大部切除术可导致呼气试验有假阳性及假阴性可能,此类患者除外。

1.2 研究方法

1.2.1 两组的一般资料

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BMI(kg/m2)、有无高尿酸血症、有无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无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有无慢性功能性便秘、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患者结肠镜检查有无结直肠息肉。

1.2.2 有关名词解释

1)14C或13C呼气试验阳性诊断:患者行呼气试验前,均为空腹,或至少禁食水6 h。检查前停用各类抗生素4周,停用铋剂、抑酸药物等2周。14C呼气试验检查者数值在100(dpm/mmolCO2)以上即为阳性;行13C呼气试验检查者,dob>4即为阳性。14C 检测试剂盒(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3C检测试剂盒(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按照13C及14C 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2)结直肠息肉诊断:以结肠镜报告及后续病理结果为诊断依据,为减少信息偏倚,内镜操作均由消化内科主治及以上级别的医师完成,且年结肠肠镜操作量在1 000例以上。

3)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均依据患者既往病史或患者入院时完善相关生化、影像学等检查符合诊断。生化检验为早上7点空腹取静脉血送检。

4)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依据罗马IV诊断标准[7]。

1.3 统计方法

将收集的患者一般资料、14C或13C结果及结肠镜检查结果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整理,使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涉及因素,均属于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分类变量计算构成比,通过卡方检验比较组间构成比。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计算各因素OR值及其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单因素分析

比较合并结直肠息肉组与无结直肠息肉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血脂、家族史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HP感染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组与无结直肠息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n(%)]

2.2 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是否合并有结直肠息肉为因变量,将表1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血脂、家族史)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0岁(OR=2.041)、男性(OR=1.908)、2型糖尿病(OR=2.760)、结直肠肿瘤家族史(OR=4.442)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全球女性和男性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常见癌症,它也是世界上第四大致命癌症[8]。目前有大量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本身即为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本身可通过基因突变、继发促胃泌素水平升高引起结直肠黏膜异型增生,幽门螺杆菌诱导CpG岛甲基化、促进炎症反应,改变肠道微生态,促进细胞异常磷酸化等机制增加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9-10],但因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人数众多,故需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进一步寻找危险因素,以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进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本次研究发现年龄≥60岁、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是年龄小于60岁患者患有结直肠息肉的2.041倍,Weinberg等[11]研究发现,年龄每增长一岁,发生结肠息肉的概率可增加1.03倍,一项纳入302061名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2],无论术后息肉病理类型,年龄增长均为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一项纳入2097例患者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年龄大于50岁,其结直肠腺瘤发生率增加2.57倍[13],具体机制可能为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机能、免疫力逐渐下降,对异常肠黏膜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胃酸的分泌随年龄增加呈衰减趋势,胃酸屏障的减退使得更多的微生物进入结肠,对结肠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促进了结肠息肉的发生[14]。Wallace等[15]研究发现无论是黑人、白人,男性发生结直肠息肉的风险均较女性明显增大,同时亦发现年龄增长是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男性更容易患有结直肠息肉,可能与男性在生活习惯上与女性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国内一项纳入484例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男性患有结直肠息肉的风险是女性的2.05倍[16],德国一项纳入287357例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危险因素的暴露下,男性更容易患有结直肠肿瘤[17]。男性多有吸烟、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习惯等相关,有研究已发现[18-20],上述不良生活习惯是患有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可通过继发肠道内微生态的改变,促进正常肠道上皮细胞及腺瘤细胞的异常增殖等机制促进结直肠息肉发生,但本次研究尚未发现吸烟、饮酒、高脂血症等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其他研究纳入患者多为普通人群,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这一前提相关。

本次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结直肠息肉的风险是单纯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结直肠息肉的2.760倍,Budzynsk等[21]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亦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患有结直肠息肉,可能与下列机制相关[22-23]①2型糖尿病患者高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该因子具有抗凋亡及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激活k-ras通道,甚至促进细胞异型性增长。②2型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水平可促进肠道黏膜血管生成,而促进息肉的发生。③胰岛素能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生物合成,并减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结合蛋白的产生提高 IGF-1生物利用度。④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有神经及血管病变,导致结肠运动功能受限,使得部分物质,如胆汁酸等接触肠道黏膜时间增加,从而对结肠黏膜产生刺激,促进息肉的发生。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和微生态异常,也促进了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

本次研究发现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发生结肠息肉的风险是无家族史患者的4.442倍,提示对于存在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的患者,需加强健康宣教,将结肠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中提示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但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推翻上述结论,关于血脂异常是否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尚存在争议,如Tsilidis[24]等研究发现高血甘油三酯血症与结直肠息肉、肿瘤的发生无相关性,而其他部分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是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25-26]。目前关于血脂异常是否可增加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可能仍存在争议,需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综上所述,年龄≥60岁、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尤其是60岁以上男性合并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患者,可嘱患者行常规结肠镜检查,以提高结肠息肉的检出率,进而减少继发结直肠癌的发生。本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于研究范围受限,仅限于新疆地区,如新疆地区饮食习惯本身即为高脂饮食,研究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大部分地区的情况,受到样本量、地域的限制。第二,本次研究未对结直肠息肉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将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均纳入研究,可继续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更精细的息肉分型。第三,未对上述相关因素所产生结直肠息肉的发生行更深入的分子、基因等机制的研究。第四,本次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对不同阶段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行不同的危险因素分析。上述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结肠镜螺杆菌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