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文的独特内涵及审美价值

2022-02-13 18:26兰文利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3期
关键词:园田陶诗桃花源记

兰文利

千百年来,具有独特魅力的陶渊明作品经久流传,亘古不衰。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诗人,游离于时代风气之外。他纯真洒脱、质性自然,其作品既蕴含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追求及深沉的哲思,同时他也创造了平淡自然、意蕴深远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陶渊明的作品文质兼美,学习他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情趣,还能品悟人生真谛。因此,我国中学对他的作品教学也颇为重视,可见陶诗对当今世人的精神、审美鉴赏、人格修养等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陶渊明诗文在今世的重要性

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陶渊明选文情况为主,结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等教材,对比选文情况,以求从教学的角度来更全面地分析陶诗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陶渊明作品选文有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和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八年级下册有《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归园田居》其三,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九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沪教版在九年级下册有《桃花源记》。

根据以上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统计,可发现初中教材均有陶诗选文,足以说明其经典地位,并且《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是作为“定篇”存在于语文教材中的。综合以上五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除《桃花源记》一篇经典选文外,可见《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也成了重点。

综观各个版本语文教材中陶渊明选文的特征,呈现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归隐”。无论是《归园田居》《饮酒》,还是《桃花源记》,都蕴含着陶渊明厌弃世俗官场,向往田园自然的“性本爱丘山”的内心。这样的处世态度,如此洒脱的心境,都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和领悟的。陶渊明的这些经典篇目被不同版本的教材编选,足以说明当今语文教学对陶渊明作品的重视,也表明了陶渊明诗文永流传的经典意义。因此,这也更加证明了陶渊明作品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并完善其人格修养,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审美价值,在今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陶渊明诗文的独特内涵

袁行霈先生曾在《陶诗的自然美》中写道:“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的确,陶诗的语言不加粉饰,从无华丽辞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平淡自然。但他的文字平淡却不平凡,简单的语言造就深远的境界,他的作品多是对自然田间的赞颂,憎恶喧嚣黑暗的尘世,他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其中,因而这些平淡的诗句却含着深沉激动的情绪,感染力极强。陶渊明的作品都与他真实的人生经历与心态紧紧相连,要想真正读懂陶诗,就不得不去挖掘其中独特的风格内涵。

(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评价陶渊明的诗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陶渊明的诗文在粗朴中透着文采之华美,看似清透无味,实则于清瘦中浸着丰润的韵味。

陶渊明身处的晋宋之际正处文风之变,以繁复促密为贵,而陶渊明并不趋于时尚,坚定地追求恬淡自然的风格。《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平淡直接地描述了自己在这人世间不受世俗侵扰的生活,紧接着用质朴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自己如何能够远离尘世纷扰的原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而下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无华丽辞藻,却依然意义隽永,将自己那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展现。这些诗句看似随意拈来,却是诗人精心抉择,如“悠然见南山”中用“见”一字而不用“望”,让人感受到诗人是在采菊中,无意之间,山入眼帘。这些平淡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成就了深远的意境。《桃花源记》中也含有诗人文体省净、语出自然的风格特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忽逢”“芳草鲜美”都用语直接而恰到好处,寥寥数笔将桃花源之美景呈现出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通过白描手法,不加修饰,直接描绘桃花源里房屋、田地之景,没有过多的渲染反而让人更觉真实,富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桃花源中的自然风光仿佛就在眼前,田里耕作的人们也似乎正与我对视。全文看似轻描淡写,其中景物却使读者历历在目,其所描绘的桃源世界也在这清淡自然的文笔之中令人心驰神往。再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其中“草屋”“榆柳”“桃李”等意象都取自最常见的农村田间风物,与十余亩、八九间这样简单质朴的语言共同构成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田园风光图,将淳朴的田间自然风光定格在了文字之中。

陶渊明总是选择最通俗易懂、饱含生活气息的语言来创作,也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如此才更贴切真正的农村生活,这些平淡的用语正如他内心的追求一般,只求在山野田间單纯地生活,远离繁华的辞藻也正如他厌弃官场的虚浮污浊,这些质朴的话语即是陶渊明理想之所求。

(二)坚守节操,积极待世

戴建业先生在《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中评价陶渊明:“陶渊明为人的特点是真而且淡,其心灵既丰厚又淳朴,从外表到内心都晶莹明澈。”陶渊明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其人格修养之高,正如他自己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这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真实自然,享得一刻田间宁静。官场对他而言是一种束缚,他的前半生误落尘网却并不被尘网所困,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坚定不移地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不为世俗所动摇。

陶渊明虽然最终归隐田园,寄情于山野田间,但他的归隐并不是消极的躲避,世人皆知他的“避世”,却不知他也在积极地“入世”。就如《桃花源记》,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质朴无华的叙述之下,潜藏着诗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政治理想,他追求和平、自由的世界,借用“避秦时乱”和“不知有汉”来讽刺当时政治,表达着他反对篡弑的思想及坚定不与刘宋王朝同谋的政治态度。然而,在他无力改变这些黑暗之时,他也并不沉溺于消极悲伤,反而洒脱离去,投入田园,积极地生活着。无论生活中出现如何的困扰,他都能够泰然处之,身处逆境而不怨天尤人—他是真正地热爱生命,也是真正地懂得生命。从他的作品中也处处可见他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度:“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生活如此纯真欢乐,功名富贵皆似浮云一般。陶渊明善于捕捉生活中点滴的快乐,自立自爱,在并不富裕的一生中拥有了富裕的精神世界。

(三)情理相融,天人合一

陶渊明的作品浓缩着他的人生体验,常在写景抒情之中以质朴的话语阐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不但充满人情味,而且富有理趣,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获得读者的仰止。

例如,《桃花源记》以虚景实写的手法,透露着自己期求远离尘世烦扰,追寻自然美好的世外桃源的一生愿望。《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杂诗》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些都富含哲思,寓理于情。另外,诗人还在这些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生命中真实的经历幻化为诗句,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把自己曾经在官场中的时光喻为“尘网”,毫不掩饰地抒发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其厌恶与鄙弃。诗人离开官场投入田园之后,更是将自己与自然相互融合,把自身在劳动中的体验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们仿佛看见了他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劳动身影。如此使得他的作品真实可感,毫无矫揉造作,达到了情理相融、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三、陶渊明诗文的多重审美价值

以上分析总结了陶渊明作品语言质朴却意义隽永,节操高尚且心态乐观、坦然,情景之中富含哲思,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独特风格内涵,也体会到了陶渊明诗文的独特魅力。笔者在此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价值进行论述,依据陶渊明诗文独特内涵的分析,尝试总结其诗文的多重审美价值。

(一)人格的“真、善、美”

陶渊明身处魏晋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时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陶渊明最终才会成为一代隐士,寄情田园。从陶渊明所处的政治背景来看,他的归隐是积极的,饱含对生活的希望,并不是一种怯懦的逃避。然而,由于对陶渊明身处时代背景的片面认识,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避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消极、软弱的逃避态度,由此也造成了对陶渊明的片面解读,有损其价值的评估。

这其实要求我们重视“知人论世”的方法—在读陶诗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其性格特点,感受诗人的心路历程,从而真正地去理解陶渊明作出的选择。《饮酒》其五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早年间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为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而几度出仕,然而当他看到官场之黑暗险恶,世俗之伪诈污饰之后,才选择了洁身自好,走上了固穷的道路。陶渊明最终的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实际上是在积极地面对生活,不卑不亢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道。他没有被世俗所压迫,没有违背自己的“真心”去向现实与权势妥协,他永远追随自己内心的真意,永远服从于自己的内心。他的归隐,他的避世,不是一种逃避,更不是软弱,反而是真正的勇敢—一个敢于不受一切外界因素干扰,坚定地守护内心的“真意”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是在晋宋易主之际,连年混战,人民生活在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之中,陶渊明曾经“大济苍生”的志向终是无法实现,而他清明廉政、忠贞率直的性格让他无法就此屈服。他既不能改变这尘世,又不能背叛内心趋炎附势,如此矛盾之下他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创作了这“桃花源”以表达他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陶渊明的超凡脱俗、遗世独立,以及他洒脱自然的心境,都体现了他人格深处的“真、善、美”,他的作品永远散发着最为淳朴、本真的美感。

(二)淳朴恬静的自然美

陶渊明作品语言質朴平淡,却意义深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尚藻饰,不假雕琢,明白如话,而正是在这平淡之中,蕴含着最为醇美的深意。这一《饮酒》其五中的名句,真切地表现出陶渊明心境的“至闲至静”。陶渊明用语一贯自然平实,但这些平淡之字中所蕴含的深意值得挖掘。《归园田居》其二中“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更是将田园农民的日常生活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出来。作为田间劳作的庄稼人,心中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田里的庄稼长得好不好,这种朴实之中又夹杂着一种恬淡和岁月静好的生活气息。《桃花源记》不同于诗歌体裁,从散文的角度品析语言,其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都是直接的描绘和叙述,给人一种真实自然、身临其境之感,他描绘的世外桃源生活,更具一种淳朴恬静的自然之美,给当今为了生存四处奔波的人们留下了一处精神向往之地。

(三)天人合一的哲理美

陶渊明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更是非常丰富。陶诗中的哲理性,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人格修养。《饮酒》其五和《桃花源记》所包含的哲思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它们的主题都是陶渊明最终远离官场尘嚣,回归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以及陶渊明对和平美好、宁静自然的社会环境的期望。因此,在读陶诗时,认真探究其中哲理,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中领会人生真正的意义,明白人生不应汲汲于名利,而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道,这不就是哲理之美吗?另外,陶渊明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心态也是非常乐观自得的,如他写的《自祭文》中的“匪贵前誉,孰重后歌”,在面对死亡时的坦然、自在;《形影神》三首诗中对生命、肉身、声名等的豁达观点;《杂诗十二首》其一中的“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在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中,我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从陶渊明的为人处世、心境之中领悟到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而能够更好地生活。

综上,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情况分析,体现陶渊明诗文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并根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人格修养、哲理之思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其独特的风格内涵以及审美价值。总之,静心品读陶渊明的作品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学习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如豁达、乐观等,能够真正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启示,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文化修养。

猜你喜欢
园田陶诗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桃花源记》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