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图书馆参与东盟信息服务路径分析*

2022-02-17 16:08苏瑞竹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图书馆资源

张 颖 苏瑞竹

(1.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西南宁 530023)

(2.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对外交流的常态化、深入化阶段。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战略伙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国内用户有了关注东盟、研究东盟的现实需求。东盟信息资源对于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学术研究、战略决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受到东盟各国国情复杂、社会发展差异巨大、信息语种众多等因素影响,导致东盟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困难重重。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不仅在长期馆藏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在信息的收集、整理、组织等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专业优势,部分图书馆更是拥有优秀的服务团队,开展东盟信息服务和提供资源支撑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作用,全面对接倡议需要,满足用户不同类型、层次的东盟信息需求是图书馆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依托馆藏资源,采取相应服务手段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包含信息服务业务、服务工具、信息活动和相应制度。东盟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子集,其特殊性在于服务内容侧重于东盟相关的范围内。它以一定数量的东盟信息资源为基础,提供相应东盟信息服务活动为标志,又以用户需求促进东盟信息服务的延伸发展为特征。其价值在于不断满足用户对东盟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现实需求,促进我国东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东盟相关事务的推进和决策提供信息保障,确保中国与东盟合作交往中的各项事务平稳、有序进行。

东盟信息服务的发展受到图书馆资源、技术、设备和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图书馆开展的东盟信息服务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大致经历了以传统纸质资源数量积累为特征的纸媒阶段,以数字资源组织整合和服务转型的数字阶段,以及“互联网+”理念应用促进信息服务全面提升的智能阶段,其服务层次是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步过渡的过程。

2.1 纸媒阶段

早期的东盟信息服务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国内东盟研究机构的设立催生了对东盟相关文献的需求,研究机构内部的资料室(即图书馆前身)应运而生。这一阶段以东盟纸质文献的收集、整理为工作目标。东盟信息资源以纸质图书、报纸、期刊为主,服务集中于文献借阅、剪报、编制内参、资料辑录等方面。此外,我国与东盟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国内外图书馆或跨机构间的分享、交换、捐赠也成为东盟信息资源建设的有益补充。典型代表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图书馆、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资料室。随着东盟纸质文献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东盟馆藏的数量逐步增加,图书馆积累了一定的东盟信息服务经验。

2.2 数字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东盟信息资源的形态和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借助数字媒介,东盟信息服务的内涵得到极大拓宽。图书馆除了做好东盟纸质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外,东盟相关数字资源也进入资源建设范畴,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东盟信息服务的方式。一批具有研究特色或地缘优势的图书馆逐步对东盟纸质馆藏进行数字化加工,开发书目、索引等文献信息产品,自建东盟专题数据库。同时,图书馆通过购买相关商业数据库,挖掘东盟官方网站、各领域机构网站等开放网络资源的方式,形成纸本与数字资源并重的东盟馆藏格局。厦门大学图书馆、东南亚研究中心图书馆立足本馆特藏开发了东盟主题文献索引、学位论文等数据库资源[1]。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通过购买或自建手段,为读者提供印刷型、数字型、缩微胶片等多载体的东盟信息资源[2]。在数字阶段,用户对东盟信息的需求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纸质文献借阅和数字资源获取,衍生了参考咨询、信息分析、主题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推动了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的转型升级。

2.3 智能阶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东盟信息服务注入了新活力,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设备,用户对东盟信息的使用行为愈发碎片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图书馆应用新媒体开展的“微服务”逐渐受到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为东盟信息服务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向用户推荐馆藏书刊、发布活动预告、线下讲座等资讯,其中不乏东盟特色文献、电子资源和主题活动,这是图书馆运用社交媒体开展东盟信息“微服务”的有益尝试。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普及应用,充分采集用户个人信息、应用场景、资源使用行为和偏好数据成为可能。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标签化识别,构建用户画像,能够有效促进用户需求与东盟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精准对接。目前,智能化的东盟信息服务仍处在理论探索阶段,鲜有相关实践成果。今后,运用技术工具整合各类东盟信息资源,提供高质量服务是图书馆满足用户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需求的发展方向。

3 国家战略视角下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对接路径

为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实现,图书馆应积极开展东盟信息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的东盟信息需求,为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实现“五通”奠定基础。本文采取路径细分策略,从管理、资源、服务三方面厘清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

3.1 管理路径

3.1.1 合理规划自身定位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想要在东盟信息服务领域生存、发展,就必须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及目标用户需求,合理规划自身发展定位。以地方图书馆为例,开展东盟信息服务应遵循:突出特色、立足区域、面向需求、合理适量、重点保障的原则;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东盟信息服务,应侧重于服务人才培养、满足科学研究、助力学科建设等方面。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当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契机,主动适应发展需求,立足自身的机构性质、服务对象、发展目标,制定清晰的东盟资源建设目标和服务策略,全面推进图书馆对外交流、服务支撑能力建设,为图书馆东盟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3.1.2 推进管理机制创新

为适应东盟信息服务的发展需求,图书馆应从机构内部优化组织管理,形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服务模式,推动东盟信息服务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在服务质量方面,图书馆要建立健全服务考核机制,对日常的东盟信息服务进行数据统计、定期发布服务分析报告,据此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在服务人才方面,图书馆应争取引进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馆员队伍、完善人员激励机制,将服务优劣纳入评优指标,表彰优秀个人和团队,形成良性竞争;在服务研究方面,图书馆可以建立科研引导机制,鼓励馆员开展东盟信息服务的课题研究,资助相关研究项目成果的出版。

3.1.3 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东盟信息服务所涵盖的资源内容与服务领域十分宽泛,单一图书馆难以通过单打独斗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不同图书馆可以采取从区域到全国、由专业到综合的模式,逐步开展东盟信息服务的协调合作。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数字图书馆联盟,开展联合采购、编目与咨询、馆际互借、活动协作等服务[3]。图书馆联盟应坚持互利共赢、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思路推进东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开发东盟信息服务产品,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实现专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此外,应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东盟信息服务体系的战略框架,明确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不同东盟信息服务供给主体的定位,界定各主体的服务职能与分工。图书馆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差异化、优势化的东盟信息服务发展路线。

3.2 资源路径

3.2.1 鼓励用户参与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东盟信息资源的来源、载体和利用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馆员主导的资源采购方式难以满足用户灵活多变的东盟信息需求,而以需求为导向的用户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更适应当下东盟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图书馆可以邀请用户推荐、选购纸质文献,鼓励用户参与引进商业数据库的遴选、试用与评价等。同时,在图书馆自建东盟特色数据库中适度引入用户力量也大有裨益。如用户众包参与馆藏纸本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著录标引等。此外,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用户捐赠均是用户参与东盟信息资源建设的补充途径。

3.2.2 加强多元信息资源整合

现有调查指出图书馆“一带一路”资源较为分散且不便于检索发现[4],因此图书馆应重视多载体、多来源、多语种的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多维度的东盟信息资源数字网络平台。通过东盟信息资源的识别、揭示与发现,整合不同来源、分散异构、多语种的东盟信息资源,实现商业性订购资源、数字化馆藏资源、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获取[5]。同时,图书馆还应主动与出版社、数据库商开展跨界交流与合作,依托现有图书馆联盟开展东盟信息服务协作,实现数字资源的虚拟组织和跨系统的远程信息共享,增强东盟信息服务的影响力。

3.3 服务路径

由于信息环境的迅速变化,“被动式”“等待式”的服务模式导致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备受质疑[6]。图书馆迫切需要探索“主动式”“协作式”的服务模式,构筑多层次东盟信息服务体系。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应从资源的收藏转向开发和利用,并以用户构成和需求作为服务开展的依据。东盟信息服务可采取:做好基础服务、保障重点服务、探索个性服务、打造品牌特色的策略。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其用户主要包括:高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群体、开展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公共图书馆的用户群体更为广泛,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机构、社会大众均是潜在用户。研究机构或行业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机构内部或行业人员,其信息服务需求相对集中。各类用户对东盟信息服务的需求各有侧重又有所交叉,东盟信息服务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以下方面。

3.3.1 资源获取服务

经过长期积累,图书馆已拥有丰富的图书、期刊、报纸等东盟纸质文献,可供用户借阅、复制和利用。数字型的东盟信息资源因其时效性强、易于传递等优势备受用户青睐。但大量高质量的东盟信息资源来自需付费购买的商业数据库,高昂的使用费给个体用户获取相关资源造成了障碍。图书馆能以集体名义购买商业数据库的使用权限,为用户提供检索、浏览、下载、订阅等服务。而在本机构未购买相关数据库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借助资源共享联盟的文献传递功能,为用户提供所需文献。

3.3.2 资源加工服务

开放的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东盟信息资源,客观上易造成信息迷航,用户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也未必能搜索到所需资源。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加工者的作用,在提供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提供经过筛选、组织的东盟信息资源,形成目录、题录、摘要、综述、专题汇编等专题信息产品,为用户发现和获取东盟信息资源提供便利。此外,图书馆可以尝试运用数字人文手段,深入挖掘东盟信息资源的学术价值。

3.3.3 资源推广服务

随着营销理念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普及,图书馆愈发重视信息资源的推广工作。针对东盟信息资源的推广,可以从用户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两方面着手。共性需求反映了群体用户的共同信息需要,图书馆可以参考馆藏借阅情况、下载排行对热门东盟信息资源进行推荐,提供主题展览、新书通报、报刊导读服务,满足普遍性的用户东盟信息需求。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例,高校领导需要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情况,同时考察其他同类机构的发展水平,以便制定切合本校、本学科发展的规划和战略部署。从事东盟学科教学的教师,需要了解东盟学科发展、课程教学信息,收集专业知识和教学素材。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群体,对东盟专业、语言学习等知识需求旺盛,需要东盟学科服务的支持。从事东盟研究的科研人员需要关注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不断跟踪相关研究进展,学习借鉴已有成果以推动自己的研究进程。图书馆可以广泛收集、处理与挖掘用户数据,构建东盟信息资源的用户画像,针对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编制资源指南、学科导航,定期采集重要数据库、网站或相关机构等信息源的最新信息,进行个性化的信息聚类与推送,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东盟信息服务,满足特定用户的东盟信息需求。

3.3.4 用户培训服务

图书馆用户培训主要有专题讲座、信息素养教育、专业辅导等形式。以高校用户为例,东盟非通用语种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拓展需要相关国家语种文献作为支撑,培训服务能有效帮助用户掌握东盟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技能。这需要图书馆与师生建立长期联系,融入课程和教学过程之中,为用户提供信息素养相关讲座、培训,推送慕课、课件和视频等学习资源,借助网络课堂对用户进行在线指导。

3.3.5 信息增值服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的知识成果不断涌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得以不断扩充,从传统的参考咨询、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到定题跟踪、协同创新、智库支持,信息增值服务的价值逐步提升。已有图书馆尝试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出具研究报告服务,诸如:政府咨询报告、企业竞争情报、科技攻关项目、旅行社项目开发等。图书馆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的拓展性专题服务日渐增加。东盟文献中除了通用的中文、英文信息外,还有大量的东南亚各国语种资源,信息搜集及代译服务也受到用户的欢迎。此外,随着Web2.0互动环境的建立,用户不再满足于单向的信息获取,用户与图书馆、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互动式信息服务需求逐步涌现,这就需要图书馆搭建东盟学术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例如,本机构人员所产出的学术成果,图书馆可以发挥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势,开展机构学术出版服务。同时,积极收集、整理并长期保存数字化学术成果,构建机构知识库,并借助网络向外界展示东盟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和提高特色资源的利用率。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