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宫:一座承载历史与妈祖海外传播的宫庙

2022-02-21 09:46刘育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宫庙天后宫琉球

刘育民

(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所,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古称“刺桐”,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盛况,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各国商贾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处代表性遗产点之一。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伴随着泉州港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见证了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相结合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泉州乃至中国海外贸易的繁华。泉州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泉州天后宫是妈祖信仰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妈祖信仰从这里传播至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台地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时至今日,每年前来泉州天后宫谒祖进香团数以百计,信众多达数十万①。

1 泉州天后宫历史发展脉络

1.1 泉州天后宫概况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素有“温陵祖庙”“温陵圣庙”之称。泉州天后宫地处泉州古城南面,内通城区,外连海港,面临晋江,南临浯江,西扼笋、巽二流,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处,是古代泉州城最为繁华的地方。泉州天后宫自建造以来,随着历代官方对妈祖信仰的尊崇和民间的推崇,在元、明、清时期历经了多次重修、扩建,至今仍保留了16世纪前的前殿后寝的格局。泉州天后宫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拜庭、天后殿、寝殿、梳妆楼,两侧附属建筑为东西厢房、轩房、斋馆和凉亭等,建筑群用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图1、图2)。

图1 泉州天后宫外景

图2 泉州天后宫内景

1.2 泉州天后宫发展的历史背景

宋元时期是泉州港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口之一。泉州天后宫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海上贸易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泉州港的兴盛。宋元以来,这里是四海商贾商货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之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通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泉州当地民众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地及台港澳地区移民和经商,妈祖信仰文化也经由移民和商贾,从泉州港带向世界各地。

泉州天后宫建造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钦赐妈祖庙额“顺济”为名,称“顺济庙”。据隆庆《泉州府志》记载,当时僧觉全梦妈祖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妈祖信仰在泉州生根发芽,发扬光大,泉州天后宫逐渐成为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

随着海外贸易的繁盛,泉州逐步成为世界的海洋商贸中心,泉州港成为世界最为著名的港口之一。妈祖信仰得益于泉州发达的海外交通,随之广泛传播,其地位也随着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获得提升,从区域性的地方海神,一跃升格为全国性的海神。泉州天后宫是在宋时政府的重视下建造的,被民间称为官办宫庙,其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提高和确立。南宋绍定五年(1232),为剿除海盗,保护内外航道平安,第二次出任泉州太守的真德秀亲临泉州天后宫祭祀妈祖,祈求保佑,祭祀妈祖自此纳入官方祭典。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下诏“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从此妈祖神提格为“天妃”,随之易名为“天妃宫”。元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再次下诏,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至泉州天妃宫举行祭祀和褒封典礼,泉州天妃宫从此列入国家祭典。元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遣官于十月癸丑日至泉州天妃宫致祭,此次祭祀从天津至泉州,沿途拜谒15座妈祖宫庙,唯有泉州庙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确定了泉州天后宫的发祥地的地位。

明清时期,官方多次对泉州天后宫进行重修、扩建。明永乐五年(1407),出使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令福建守镇官重修,自后明代出使琉球、满剌加等国,均要到此祭拜祷告。明永乐十三年(1415),少监张谦从泉州出使渤泥后,奏令鼎新。明嘉靖年间(1540—1544年),郡人徐毓集资,大规模重修泉州天后宫,修缮正殿5间、重修寝殿7间、凉亭4座,两廊30间及东西厢斋馆共28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请朝廷,特封天后,并对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泉州天妃宫自此改称天后宫。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泉州知府徐汝澜捐资重修,撰《重修泉州天后宫记》记其事,石碑现立于拜亭东侧;清道光年间(1839),妈祖被褒封为“天上圣母”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妈祖信徒纷纷捐资,历经政府多次整修,泉州天后宫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完好,妈祖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和发展。

2 泉州港的兴盛与妈祖信仰影响力的扩大

泉州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目前旅居世界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950万人,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港崛起于唐代,是当时的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至顶峰,一跃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是公元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期间,泉州港经历了三次历史飞跃:第一次在北宋中期,超越明州发展为“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的繁荣海港,成为我国的第二大海港;第二次在南宋初期,与广州港并驾齐驱;第三次在南宋末年超过广州港,进入“舟船辐辏”“帆樯鳞集”的极盛时期。元代吴澄在《送姜曼卿赴泉州路录事序》中写道:“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奇珍之所渊蔽,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之最。”

随着泉州港的蓬勃发展,泉州逐渐转变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海外贸易的管理也提上了日程。北宋元祐二年(1087),朝廷正式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加强海外贸易的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宋史·职官志七》记载了市舶司的职责,“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通俗说来就是承担着签发商贸许可证和查验商船、买进朝廷规定的舶货、征收关税、保护和接待外商、接待外国使节等职责。元代,朝廷沿袭了宋时制度,依旧在泉州设置市舶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廷在泉州设立了市舶都转运司,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彼时,与泉州有海外贸易的世界各国人士中,既有各国朝廷使节,也有商人、传教士、外侨、华侨等。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可见其繁盛程度和地位之高。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谈及两浙对外贸易时称:“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凡记载中国与东南亚、阿拉伯、非洲诸国,以及琉球、高丽、印度、日本等国的航程距离、方位、日程,也多以泉州为起点站。元代周致中的《异域志·爪哇国》记载:“古阇婆国也,自泉州舶一月可到。”南宋赵汝适的《诸番志》言注辇“水行至泉州四十一万一千四百余里”,三佛齐“在泉之正南,冬月顺风,月余方至凌牙门”,琉球国“以泉之东,舟行五六日程”,占城“自泉州至本国顺风舟行二十余日”。

在泉州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妈祖信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顺应民心,宋元历代朝廷不断褒封妈祖,朝廷和地方官府也屡次前往泉州天后宫举行祭典,妈祖信仰随之广泛传播开来。泉州天后宫地处的泉州城南,是番舶在泉州的主要聚集地,各国使节和商人入城必经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泉州天后宫的妈祖圣庙地位,各国使节和商人入城出城均在这里祭拜妈祖,频繁互动。泉州城不但聚集了世界各国的使节和商人,还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农工商阶层人士。此时的泉州港开辟6条主要航线:一为泉州至高丽、日本;二为泉州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三为泉州至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的三佛齐、阇婆、渤尼等地;四为泉州至位于今印度的故临;五为泉州至阿拉伯及东非沿岸的弼琶啰(今东非索马里)、层拔(今东非桑给巴尔海岸一带)等;六为泉州至麻逸(今菲律宾民多洛岛)、三屿(今菲律宾卡拉棉、巴拉望和布桑加等岛)。鉴于远渡重洋,海上变幻莫测,凶险万分,船舶开航之前,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国内海商、水手、船员等即将远航之人,必先到泉州天后宫祭拜妈祖,祈求庇佑。恭请尊木雕或泥塑的妈祖神像、妈祖旗、香火包、妈祖符、神牌等上船奉祀,小船设神龛,大船还筑有一间小庙,早晚行香祈福,以求海不扬波,航行平安。顺利抵达目的地后,都要把妈祖神像请上岸祭祀。

3 明清时期泉州人移民海外与海外妈祖宫庙的兴建

明清时期,泉州港依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在泉州复设市舶司,专通琉球。此后,又在泉州天后宫附近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等国的外宾。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这些人定居在琉球,带去了先进的技术,推动了琉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明洪武至成化年间,泉州港是通往琉球的法定港口,他们出发之前按照朝廷惯例,由正副使到泉州天后宫祭拜,恭奉妈祖神像于船上。随着他们的顺利抵达,在久米村建立了琉球上天妃宫,妈祖信仰就此在琉球生根发芽。明永乐十二年(1414),琉球中山王尚巴志命辅臣在那霸创建琉球下天妃宫,这是在海外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座天妃宫。20世纪90年代,日本友人贞荣城安子女士曾来泉州寻根认同,一踏入泉州天后殿,即跪仆在地上数分钟,激动得流泪,拉着泉州天后宫原负责人黄炳元先生的手说:“我找到真正的祖地,无比感激和欢喜。”她告诉黄炳元先生,据家谱记载,她们本姓金,她的先祖是明太祖时期闽人三十六姓其中一姓,移居在那霸区久米村,创建天妃宫,崇拜妈祖,这个妈祖庙至今还在接受居民的崇拜。次年她还派孙子参加日本在中国的千里行,在泉州天后宫举行祭典仪式。据考究,妈祖信仰在明清时已传播到日本各地,在琉球、长崎、横滨、神户、萨摩、茨城、九州五岛、平户等地都有奉祀妈祖的庙宇或会馆。参考荒木博之的研究,日本的天后宫数目超过300座③。

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禄、苏门答腊、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十五年(1417)两次途经泉州,遣使到泉州天后宫祭拜妈祖,恭请妈祖神像随船供奉,保佑航海平安,将妈祖的神佑传播海外。

清代,清廷先后16敕封妈祖,封号从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确立了至高无上的海神地位。由于明清两代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泉州港的官方贸易在这时逐步衰落,但是其民间走私贸易已走向兴盛。走私贸易的兴盛,让为突破官府限制的泉州人掀起了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明清时期,泉州商人每到一处经商或定居,均会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会馆里奉祀妈祖,也就是会馆与天后宫融为一体的形式,是妈祖信仰在东南亚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奉祀妈祖的宫庙或会馆大量兴建,如越南的福建会馆、温陵会馆、穗城会馆等。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现有妈祖宫庙50多座,最著名的为天福宫,在1821年时为一间供奉妈祖的小庙,1839年由南洋的华侨集资从泉州运去建筑材料兴建大庙,1941年落成。马来西亚有马六甲青云亭、永春会馆天上圣母殿、怡保兴安会馆天后宫等。除此之外,印度、泰国、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美国、法国、加拿大等也都兴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

妈祖信仰在海外深入人心,谒祖进香、恭请分灵等现象十分普遍,自古至今都有到泉州天后宫谒祖进香、恭请分灵的传统。例如:2008年9月,泰国南瑶宫前来朝拜进香;2009年3月,马来西亚雪隆天后宫进香团15人前来朝拜进香。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共有亚洲的马来西亚滨如妈祖阁、马来西亚怡保妈祖阁、马来西亚怡保令仙宫、文莱善财宫、文莱圣后宫、日本神奈川县叁德宫、日本东京妈祖庙等数十家宫庙前来谒祖进香,恭请分灵。

在海外各妈祖宫庙前来进香分灵的同时,泉州天后宫也积极筹备参访事宜。2015年元旦,泉州天后宫组织文化交流参访团前往马来西亚怡保妈祖阁、槟城天后宫等地参访,这是泉州天后宫首次出国参访,受到当地妈祖信众的热烈欢迎,为今后与东南亚国家妈祖宫庙的相互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

可以说,地理位置优渥的泉州天后宫,在官方的推崇下,以其独特的地利优势,使之奉祀的具有“护航庇民”功能的妈祖,逐渐成为海内外和泉州民众追崇的神灵,并随着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和泉州先人的足迹向海内外迁徙、流播,影响极为深远。

4 结语

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素有“温陵祖庙”“温陵圣庙”之称。伴随着泉州港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见证了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相结合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妈祖神格的提升。在妈祖信仰传播史上,泉州天后宫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伴随泉州港的发展的过程中将妈祖传遍世界。泉州天后宫与海外的妈祖信仰交流一直不曾断过,现如今更是联系密切、互动频繁。“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天后宫是其22处代表性遗产点之一,也是唯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妈祖宫庙,这本身就是对泉州天后宫历史地位和贡献的肯定。

注释

①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管理处.泉州天后宫志[M].厦门:闽南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②李培德.泉州历史文化概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

③高致华,姜家君.泉州天后宫在妈祖信仰传播中的地位与价值[J].闽台文化交流,2009(3):71-78.

猜你喜欢
宫庙天后宫琉球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