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2-02-23 11:40郝华杰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娩镇痛罗哌卡因临床效果

郝华杰

摘  要: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并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妇选择0.125%的罗哌卡因进行镇痛;观察组产妇选择0.15%的罗哌卡因进行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麻醉30 min、6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麻醉前,且观察组产妇麻醉30 min、60 min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镇痛效果均较好,但0.15%的罗哌卡因镇痛效果更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临床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关键词:罗哌卡因;不同浓度;分娩镇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3-0129-02

在疼痛指数排行榜上,灼伤疼痛感最强,排在首位,其次为产妇的分娩疼痛。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疼痛,其疼痛感与10根肋骨同时断掉的疼痛感一致,而疼痛感太强容易使产妇产生体力不支、昏厥等情况[1]。临床上多选用的剖宫产术虽能降低孕妇的生产风险,但该手术有较强的伤害性,导致产后恢复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降低产妇的分娩疼痛成为临床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镇痛药物的应用逐渐增多,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部分药物的心脏毒性较小,不仅能够缓解产妇的痛苦,同时还可以提升镇痛的安全性[2]。本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价值,以期为后期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且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妇中,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7.59±1.26)岁;体质量48~83 kg,平均体质量(68.27±8.23)kg;妊娠周期38~41周,平均妊娠周期(40.38±1.25)周;初产妇34例,经产妇16例。观察组产妇中,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7.46±1.34)岁;体质量49~82 kg,平均体质量(67.82±9.16)kg;妊娠周期38~42周,平均妊娠周期(40.27±1.27)周;初产妇33例,经产妇17例。两组产妇的年龄、体质量及妊娠周期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接受分娩镇痛;②配合度良好;③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有认知和精神障礙的患者;③对罗哌卡因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产妇在开三指后实施开放静脉通路。对照组产妇采取左侧卧位,在腰椎3~4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给予0.125%的罗哌卡因(生产企业: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107)5 mL注射,5 min后观察产妇的麻醉情况,若无全脊髓麻醉情况后追加8 mL,进行局部麻醉,30 min后链接硬膜外导管,实施自控镇痛,剂量为4 mL/h。观察组产妇给予0.15%浓度的罗哌卡因(生产企业: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107),用法与初始用量与对照组相同。5 min后观察产妇的麻醉情况,若无全脊髓麻醉情况后追加8 mL,进行局部麻醉,30 min后链接硬膜外导管,实施自控镇痛,剂量为4 mL/h。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镇痛效果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进行不同时期(麻醉前、麻醉30 min、60 min)的疼痛界定,VAS评分为0分表示无痛;<3分表示有轻微疼痛但能够忍受;4~6分表示疼痛,影响睡眠但还可以忍受,7~10分表示具有强烈的痛感,无法饮食与睡眠。②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低血压、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例数+低血压例数+瘙痒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镇痛效果比较

麻醉前,两组产妇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麻醉30 min、60 min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麻醉前,且观察组产妇麻醉30 min、60 min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对生产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期望着可以依靠医疗技术的发展减轻分娩的痛苦[4]。在剖宫产手术中,主要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方式。在分娩镇痛过程中,由于疼痛感太强,常会导致产妇心情起伏较大,镇痛药物的作用需要足够强、足够快,才能减少生产风险。

罗哌卡因属于酰胺类的长效麻醉药,安全性较高,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和妇产外科手术麻醉中[6],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一定差异,因此探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具有现实意义。该药的镇痛原理为:通过阻碍神经兴奋传导流程抑制人体钠离子的流动,进而阻碍神经兴奋的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罗哌卡因强劲的镇痛作用也会对产妇的心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心脏收缩力异常以及传导异常,增加产妇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安全生产[7]。

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产妇麻醉30 min、60 min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使用0.15%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能够有效增强镇痛效果,使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保持体力,但同时也会加大产妇麻醉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不符合安全生产的预期。低浓度罗哌卡因在镇痛效果上略差,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高浓度罗哌卡因。因此,在今后的分娩镇痛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产妇的个人需求以及身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当浓度的罗哌卡因,以此保证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

综上所述,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镇痛效果均较好,但0.15%的罗哌卡因镇痛效果更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临床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凤娟,王华,欧艺.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对分娩镇痛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01):171-172.

[2]范心怡.分娩监护镇痛系统和硬膜外麻醉在足月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46-148.

[3]孙妮,王海燕,刘尧.探讨第三产程使用气囊腹压带预防分娩镇痛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J].贵州医药,2020,44(12):1930-1931.

[4]羅树志,李倩倩,赵继丽,等.硬膜外分娩镇痛中基于镇痛评分调控镇痛药物剂量临床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20,60(36):49-51.

[5]张毅,李任国,冯彦红,等.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腰-硬联合对于分娩镇痛在潜伏期与活跃期效果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0,40(05):692-695.

[6]白建华,张兴辉.GT-4A导乐分娩镇痛仪与互动式穴位按摩配合对初产妇分娩方式、产程与疼痛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24-26.

[7]蒋丽艳.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与静脉小剂量杜冷丁和安定镇痛分娩的临床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5):55,58.

猜你喜欢
分娩镇痛罗哌卡因临床效果
舒芬太尼以及芬太尼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比较
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分娩镇痛及对母婴安全影响
探析等效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术后硬膜外镇痛60例疗效观察
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应用及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全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及推广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