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子演奏技巧

2022-02-23 13:55戚育萌
轻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音吐音换气

戚育萌 孙 晶

一、笛子的历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笛子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贾湖骨笛,贾湖骨笛距今约7000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到了汉代,横吹笛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再到唐代,笛子不仅产生了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又有了笛箫之分;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由此可见,历史上笛子已经在不断地被改进,增强了其表现力,演奏技术与水平也相应地上升了一定高度。至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竹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艺术流派开始形成。“南派”和“北派”是最早形成的两大竹笛艺术流派,并与较晚形成的“浙派”和“新派”成为今日在中国笛坛影响最大的四大竹笛艺术流派,[1]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二、笛子的演奏技巧

(一)气息也有巧功夫

气息是能够吹好笛子的重要支撑。在笛子演奏过程中,想要能够有效地控制气息,还应保证人们身体有关部位的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做到气息控制。[2]同时,吸气、呼气、换气三者之间也需要配合好,吸气时要吸得充分;呼气要根据音的高低、气流速度、口风大小判断好需要以什么样的气息来完成吹奏;换气通常需要在气口换气,换气的过程中也要视音符的时值和乐句的情况换气。在气息方面也有着巧妙之处,与气息相关的技巧,如:长音、气震音、循环换气、循环双吐等。下面将分别对几种技巧进行介绍。

1.长音:长音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难的基本功之一,它是解决笛子吹奏过程中的呼吸、运气和气息控制的最有效方法。首先,气息要稳、要扎实、要放松;其次,要寻找最恰当的口风与流速;最后,在保证音准和音色的前提下,练习时要把拍子吹长,得到好音色,达到声音饱满而最省气的状态。我认为长音是吹奏的演奏技巧的基础,因此我将长音也同样归类到演奏技巧中。

2.气震音:气震音是由腹部的震动产生的,向前顶再放松,再顶再放松的一个过程,练习气震音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腹部越吹越紧,最后变成只有顶而没有松的状态,那便达不到气震音的效果了。气震音大多用于柔美、缓慢的乐曲中,例如《塞上风情》中的长音多为气震音,该乐曲是陕北风格,气震音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乐曲本身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再比如《兰花花》的慢板部分,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气震音更加容易将乐曲推向高潮,表达出乐曲所蕴含的情感。

在练习时,可以借助吸管进行初步的循环换气练习。准备一根吸管、一杯水,将吸管伸进水杯中,通过吸管向杯里吹气产生的泡泡练习循环换气。在吹气的过程中,要控制吹泡泡的力度,要确保泡泡大小一致,并且每个泡泡被吹出来的时间也大致相同。在吹泡泡的同时尝试着吸气,如果气吸进来了,水中的泡泡仍然是连接不断的,那么则说明已经掌握了循环换气的技巧了,可以进一步在笛子上进行练习。

在吸管上能够顺利地完成循环换气,并不意味着可以快速运用到笛子上,还需要一定的磨合练习。在吹长音的基础上试着加入循环换气,注意听换音处的衔接过程,大概率会出现音波动的感觉,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在挤气动作的同时,完成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间的转化,使二者达到无缝衔接的效果,才能避免声音断层。

此外,在循环换气时,注意不要在已经没有气的时候才想到用循环换气,这时候已经晚了,要在气息还有富余,足够完成换气、有恰当的换气位置时进行循环换气,这样会有更好的换气效果。

运用该技巧的作品有很多,例如,作品《鹧鸪飞》中的前两个小节,看似简单的四个二分音符,在赵松庭老师吹奏的版本中,足足吹了30秒的时间,那么此处便是运用到了循环换气的技巧,通过循环换气不断地用气息支撑完成长音的表达;该曲的最后一段落也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此处的循环换气是在十六分音符的基础上,这一点就加大了难度,首先要保证在换气的时候气息的平稳,手指在吹奏过程中,要灵活,十六分音符换音速度快,气息不要跟着音符的变化而跟着晃。

4.循环双吐:循环双吐就是在吹奏双吐音的基础上,不通过停止吹奏去换气,也就是说,正常双吐时我们发的是TKTK的音,循环双吐与它不同的是可以理解为发的是TKTB,或是TBTK的音,将其中的一个K换成B(也就是bu)去吹奏。这里的步骤与循环换气类似,只是将挤气的过程缩短,因为不是吹长音,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挤气、去吸气,因此要在bu的同时将气快速吸进来,完成循环双吐。例如《绿洲》的快板部分,运用快速的循环双吐技巧,轻快、短促、活泼便是技巧所起到的作用。再比如《无穷动》中从头至尾都由循环双吐技巧来演奏,加上曲中的半音,对演奏该曲有了一定的难度,但却是练习循环双吐很好的乐曲之一。

(二)手指功夫很重要

手指上的功夫对吹好笛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指”的训练包括正确手形的养成和提高手指独立活动能力、弹性、灵活性和速度等的练习。[5]通过手指对笛孔进行按压或抬起,根据不同乐曲风格的需要,进行不同技巧的演奏,同时要保证手指的灵活性以及准确性。与手指有关的技巧,如:波音、颤音、叠音、打音、送音、垛音、滑音、历音等。下面将分别对几种技巧进行介绍。

2.颤音:颤音的符号是“tr”,通常为本音与比它高一度音之间的循环吹奏。颤指的时候,手指要抬起,就好像是钢琴中初学者的高抬指一样,颤指也要先抬起再落下,要有一定的力度,不能将手指黏在笛子上。颤指需要注意速度与力度,颤指速度和力度与曲子有关,不同的曲子中应运用到的颤指速度与力度都不同。

5.送音:“送音”即“赠音”,一般用于二分音符以上的长音或在乐句的结束处送上一音,我们在昆曲或江南丝竹合奏中,经常能听到一些老演奏员用这种手法演奏。[4]

(三)舌头灵活占优势

舌头灵活对吹奏与舌相关的技巧起到优势性的作用。舌头的灵活度越高,技巧的完成度就越高,吹奏效果也越好,起到优势性的作用。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说过:“随着笛子艺术的发展,舌头的用途和内在的潜力已远远超出作为一种技巧来对待的范畴。”在当代的笛子演奏艺术中,舌的技巧与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舌”功对于丰富笛子的艺术表现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与舌相关的技巧,如:吐音、花舌等。下面将分别对几种技巧进行介绍。

1.吐音:吐音通常分为:单吐T、双吐TK、三吐TKT。单吐由多个T构成,在正常吹长音的状态下,用舌头阻断气流,发T的音,达到单吐的效果。例如,《喜相逢》的第四段大量运用了单吐音的技巧,将看似简单的一个曲子,变得更加生动、有活力。双吐由多个TK构成,由单吐音的TT,将第二个T变成K,以达到双吐的效果。这里要注意由于K比T在发音时强,所以我们要将K音拿出来单独练习,使其达到在连续单吹K音时,和单吐T时无明显差异,这便能够更好地演奏双吐音。与此同时,在吹奏双吐音的时候,尽量不要发用“吐、库”,要用“的、咯”的发音来代替前者。“吐、库”的发音过于噪,而“的、咯”就相对地轻巧一些。例如,《塔塔尔族舞曲》中就大量使用双吐音的技巧。在该曲中,演奏时要格外地注意手指与舌头的配合,二者要同步,需要在舌头进行双吐的吹奏时,手指与其完美地相配合着换音,以达到双吐音的吹奏。三吐的TKT、TTK两种演奏方法最为常见,前者常用于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后者常用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两种演奏方式都要保证T与K音均匀。例如《我是一个兵》的快板部分就是典型的三吐结构。该曲的换气位置在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中的第一个八分音符的后面利用快速抢气的方法换气,以达到连贯、完整地吹奏该部分。

2.花舌 *:花舌——顾名思义,就是舌头可以在嘴里如花一样,发出“的儿”的声音,在声音效果上类似于琵琶演奏的轮指。花舌音演奏技巧是竹笛等一些民族吹管乐器所具备的一项特殊技巧,与弹拨乐器相比,吹管乐器的发音较为连贯,而花舌音技巧正是在发音连贯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将发音的持续连贯改为了碎音的串联,进而丰富了竹笛音乐的内涵。[6]花舌技巧是北方笛子演奏技巧中最有代表性、也最能体现地域风格的技巧之一,它变化细腻,音响极为丰富,是竹笛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色彩性技巧,甚至在很多的大型声乐歌剧演唱中都会用到。它需要演奏者气、指、舌的相互共同配合,其技巧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演奏者卷起舌头念“吐噜”,靠气流快速冲击舌头震动发出碎音的音响效果。[7]花舌一般都用于热烈、欢快的音乐中,但在漫长而悠长的音乐中运用时,则如泣、如诉,具有表现悲伤的情感特色,因此花舌技术也十分重要,使用得当能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丰富。[8]代表作品《五梆子》《喜相逢》等。

注释:

[1]铁 梅.论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7—149.

[2]杨皓翔.笛子演奏过程中气息控制运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8(04):81.

[3]钟活明.《姑苏行》中的叠音、打音和颤音[J].大舞台,2013(12):43—44.

[4]高纯华.今昔喜报江南春鹧鸪飞处奏天和——陆春龄笛子艺术探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1):159—164.

[5]池英旭.笛技三法[J].福建艺术,2001(06):49—50.

[6]潘雨桐.竹笛花舌音演奏技巧及其运用[J].戏剧之家,2017(03):100.

[7]姜 玲.化繁为简、由大放小——论竹笛花舌演奏技巧的教学实施与有效训练[J].音乐生活,2018(05):67—68.

[8]李 智.笛子教学中的演奏技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172.

猜你喜欢
长音吐音换气
运动
吐音在长号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浅谈小号吐音的吹奏技巧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如何注意换气点的掌握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清晨别急着开窗
小号训练中长音、吐音、连音的演奏技巧分析
Ship or Sheep
运用换气技术降低发动机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