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计划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022-02-25 04:34钱晨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急性脑梗死

钱晨

摘要:目的:探讨希望计划干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对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希望计划干预,对比两组希望水平、应对方式。结果:干预后两组Herth希望量表(HHI)评分提高(P<0.05),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面对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屈服、回避评分更低(P<0.05)。结论:希望计划干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能够提高其希望水平,改善应对方式。

关键词:希望计划干预;急性脑梗死;希望水平;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1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脑部损伤性较强,易产生肢体功能性后遗症,患者通常伴随着一定的抑郁、紧张等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恢复[1]。常规护理以疾病控制为侧重点,忽略患者心理需求;希望计划干预可引导患者回想过往美好经历,提升其幸福感,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治疗依从性。本文通过对76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对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46~72(59.47±6.25)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在48~73(59.86±6.39)岁。将上述基线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性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干预,包括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监测其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实施希望计划干预,具体如下:(1)制定干预计划。由護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发展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将患者实际情况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知识相结合,在与患者及家属商讨后,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并根据患者身心变化及时调整干预计划。(2)观看希望视频。查找关于希望计划的视频资料并对视频内容进行考核,定期组织患者与家属观看希望视频,在此期间保持安静状态,针对视频内容引导患者回忆家庭欢乐时光,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内心感受。(3)书写希望日记。鼓励患者记录每日心情变化与存在的疑虑,回想在干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记录,制定每日目标并探寻达成目标的方式,若患者不具备书写能力,则由患者口述、护理人员代笔。(4)巩固效果。对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完成的目标及其他正向行为及时予以肯定,纠正其不良行为,引导家属参与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评估,总分48分,分值与希望水平呈正比。②比较两组应对方式,采用应对方式问卷调查表(MCMQ)评估,包括面对、屈服、回避等维度,总分分别为32分、20分、28分,分值越高,患者越倾向于此应对方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n(%)]描述,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希望水平对比

在HHI评分上,两组干预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1。

2.2两组应对方式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面对评分更高(P<0.05),屈服、回避评分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发病急促、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由于病灶部位的特殊性,患者通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偏瘫状况,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2]。

希望水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可提升患者治疗信念,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促进其生存意念的增强。相较于常规护理,希望计划干预更加侧重于患者心理需求,在控制病情发展的同时,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满足患者精神需要,认清生命的意义,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提高治疗效果[3]。本研究中,观察组希望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前者HHI评分明显更高,究其原因是希望计划干预通过组织患者观看希望视频,从他人经历中得到鼓励与安慰,缓解其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提高希望水平。此外,观察组应对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前者面对评分明显更高,屈服、回避评分明显更低,究其原因是希望计划干预通过指导患者书写希望日记,使患者深入了解其心理变化,有助于患者认清自我,积极面对困难,促进其应对方式的改变。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希望计划干预进行护理,可促进其希望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应对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琼,杨文华.提升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和希望水平的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4):1790-1793.

[2]王梦莹,张俊梅,常陆.提升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7):6-9.

[3]李慧娟,蔡甜甜,辛鑫.生活希望计划干预对中老年肺癌患者希望水平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20,19(2):26-31.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急性脑梗死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