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中西马”哲学会通新境界

2022-03-03 02:46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哲学马克思主义

朱 敏

(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1],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中西马”哲学会通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对“中西马”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开创了“中西马”哲学会通新境界。它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品格,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典范;在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中体现了广阔的天下情怀和世界视野,焕发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彰显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11的理念、视野和担当。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近代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坚实理论武器,是新时代我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其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集中体现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以及创新其科学的思想方法上。这三个方面既体现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也彰显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性,首先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上。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最高目标,是贯穿其思想始终的主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以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伟大理想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具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这一伟大理想在共同理想上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2]112。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党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从国家和民族来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依附于任何其他民族,更不能成为西方的应声虫,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精神。而追求人民幸福、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当代中华民族独立精神的灵魂。从政党来看,理想信念的丧失往往是导致政党衰亡的关键,能否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决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从个人来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个人尤其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3]80,对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修养、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习近平同志不仅强调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还从内涵、话语、信念教育等方面深化发展了这一理想信念的内涵。“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具体内涵的新解读;“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战略布局是实现这一理想信念的路线图;用“精神之钙”生动表达了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作用,用人生的“压舱石”“第一粒扣子”“总开关”形象表达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大众化、生活化、时代化的话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并从理论学习、文化滋养、形式创新等方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还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上,具体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实践第一的理论品格三个方面。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的根本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体,也是革命和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和评判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将人民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高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其次,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的优先性、根本性,注重调研、强调实干;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当前国内外实际,做出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两不变和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重要判断,是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和运用;坚持实事求是,认识、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尤其是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坚持实践第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承扬,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坚持实践第一的新时代实践观,认为实践高于理论认识,是理论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归宿;要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理论创新解决问题,促进实践创新;在坚持实践第一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首先,这一新思想继承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原则是贯穿于党的思想始终的基本思想方法。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蓝图都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性方法运用的结果。群众路线是党保持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也是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具体运用。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对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的承扬。调查研究是体现实事求是原则方法的又一重要法宝。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注意调查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也要注重调研的实效,将调研落在实处。同时,习近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同时,提出了“六大思维”,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等体现了对我国长远、根本和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整体谋划的战略思维;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优越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历史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历史趋势等充分体现了从历史进程中揭示和把握人类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国内与国外形势的辩证把握、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是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围绕着时代问题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坚持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制度优势,体现了新时代法治思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要求从现实出发、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居安思危,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预见性,充分体现了防范风险矛盾的底线思维。

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以中国哲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我们无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是借鉴西方思想文化,都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指的是中国文化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经历近现代发展不断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生命主体,是以中国要做的事情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的运作主体,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时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底蕴体现在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地位和当代价值的科学态度上,体现在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意蕴上,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上。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其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流淌在中国人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主体地位的肯定[5]42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互相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170多年中国近代史、90多年革命建设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基础[6];是中华民族“不能割断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世界文明中曾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也经历了近代的锤炼,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7]155。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是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前提。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文化性质决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部分,对其转化和发展是为人民群众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要求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运用现代的表达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彰显其当代价值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中国梦、治国理政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关于共同体的重要论述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梦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对大同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梦代表着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相连,是新时代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内涵新表达。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方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意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传统政治哲学的仁爱之道和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对“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传统法治思想的承扬;在党内大力推行反腐倡廉的举措是对传统廉政思想的发展与创新;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是对传统知行合一观的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确立了道德目标和价值追求,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德哲学的内容;共同体思想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彰显了中国传统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意蕴,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承扬上,更体现在对这些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上。这一新思想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视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并赋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价值。

三、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开放性哲学视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质

“中西马”融会贯通中的“西”在当今主要体现在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开放性哲学视野上。任何一种哲学和文化都表征着人类对其自身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反思。在全球化进程中这种反思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与世界文明对话过程中充分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积极批判了西方社会思潮,并对世界性问题做出了回应和解答,体现了开放性的世界哲学视野。

首先,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汲取和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汲取和借鉴集中体现在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学习世界其他文明优秀成果三个方面。能否科学看待世界文明、能否正确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积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前提。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每一国家或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现实国情,由此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选择走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些各不相同、形式各异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显现。习近平同志从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包容性,强调用开放包容的态度科学对待人类文明,彰显了宽广的胸襟和世界眼光。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无限放大不同文明的差异,而是要充分认识到文明的差异不是构成不同国家间分裂、冲突和战争的根源。文明的差异是不同国家或民族互学互鉴、共谋发展的积极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文明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又是相通相知、相亲相容的。相通相知、相亲相容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基础。以平等包容的态度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符合人类历史规律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战略上积极解决中国问题,也积极回应人类共同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范畴。

其次,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哲学批判和超越。在经济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取得的成功是从社会结构、现实层面实现对新自由主义的彻底超越,体现了“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前提性批判和超越。在政治层面,揭露了西方宪政民主的阶级局限性和意识形态伪善性,坚持真正实现人民民主与自由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是对西方宪政民主的批判和超越。在价值观维度,揭露了“普世价值”的虚假性和伪善性,指出西方“普世价值”实质上是冷战价值观和霸权逻辑的延续和再版,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现了对霸权式的西方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超越。在历史观维度,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虚假和错误的本质,揭示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唯心史观的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最后,对世界性问题的回应和解答,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是中国道路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方案”。道路是关系国家存亡兴盛的关键。以英美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走出了一条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模式”,但这一模式并不是世界的唯一选择。事实证明,许多主动或被动效仿西方现代化道路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反而陷入重重困境难以自拔。这些国家的惨痛教训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选择,而且带有鲜明的霸权和侵略的特性。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求的正确选择。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目标,走科学、和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出“六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回应和解决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摒弃偏见和霸权,体现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道路选择上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方案”。二是中国发展为其他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启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处理好问题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中等收入陷阱”造成的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乏力、发展不合理等问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经济新常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际,提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克服经济周期和市场失灵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模式以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些方略和举措是基于中国发展经验的战略判断,为促进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本国发展提供重要启示。三是中国治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资源有限、粮食安全、贫困问题、生态恶化、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加剧与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霸权式的全球治理模式有密切关系。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破西方现有的霸权式的全球治理体制,建立平等开放、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治理模式;提倡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全球治理献计献策,是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良方”;推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国际减贫贡献力量,为其他国家减贫提供了重要借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性公共危机提供了“中国方案”。四是中国制度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越来越显露出难以解决的弊病,如债务危机、贫富分化、阶级固化、政党分裂、失业率高、经济危机等。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道路和制度的选择上长期受西方的影响,纷纷效仿或被迫采用西方的制度模式,然而它们并未取得期望的成果,反而是陷入混乱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与西方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制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科学社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求的社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制度。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显著成就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探寻符合自己国情和民情的科学制度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总体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以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滋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征,开创了“中西马”会通的新境界。这三种文化样态和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不是将三者简单相加,而是以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和世界问题为立足点,在对三者的分析、扬弃、重释和重构中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获得新形态和新意义。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思想,是扬弃、融合和重构“中西马”哲学思想的体现。如:“中国梦”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大同理想”的发展,也是寻求人类解放的世界梦想的体现;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也是对复杂的世界背景和国际格局做出的科学研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最高宗旨,也吸取了“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和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还汲取了“民主”“文明”“平等”的西方文化之优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性、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思想以及人类发展趋势的综合体现;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自然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世界视野的理论创新。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哲学马克思主义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