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模式建构研究

2022-03-03 05:31胡卓群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美的思政

胡卓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杭州 310053)

新时代以来,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尤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摆在重要位置,在保证思政课思想理论性的同时,将美的理念、美的规律、美的体验、美的境界等审美化的方式勾连成“五为一体”有机整体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以强化思政课的效能。

一、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审美建构的重要意义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模式的建构,其核心的教学理念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情感期待、情感需求、情感判断,积极践行包含“育人为先、内容为王、技术为基、实践为重、评价为标”等操作构想的教学模式,凸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性质,勾连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全过程,其意义表现为:

第一,彰显思政学科的审美特质,增强教学实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和塑造人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意识形态来实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统领,[1]必然投入诸如情感、想象、意志等人本质的感性力量,这些力量是主体的愿望、利益和目的在客体上的实现,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情感的对象化与对象的“情感化”相统一,[2]其本身就蕴藏着审美特质和“美的规律”。通过审美化转变,使教学各环节更加切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体验“美的愉快”,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吸引力,进而增强教学实效。

第二,挖掘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艺术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应用型文化艺术专门人才的基地,担负着为党和国家社会输送德艺双馨文艺人才的重任,其专业设置包括表演艺术类、非表演艺术类、相关文化艺术类、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类,以听觉和视觉艺术为重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特点的实践活动,拥有综合艺术实践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这些独有资源为思政理论课审美建构提供较好的实践操作平台。结合艺术院校和特色和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专业优势,通过美的艺术熏陶和感染,使学校开展极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与实践活动,[3]培育特色品牌。

第三,回应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弘扬美育精神。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呈现的新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在我国教育历史上,美育从来都与道德教化密不可分。《礼记·乐记》曾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又言:“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所谓“礼为分,乐为合。礼乐合统,则亲仁致矣。”中华美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依据“大美育”原则,坚持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借鉴中国传统美学、革命美学的研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第四,助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投身复兴伟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是推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审美用人的自由心灵这一内在尺度内修外塑,让受教育者主动追求美、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洗礼和美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涵养人格自主意识,并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呈现出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受教育者从形象感知而达到理性提高,强化道德情感的主体性体验,逐步摆脱对现实物质功利过分追求的困扰,追求对终极关怀的关照,唤起审美意识的觉醒,在崇高中体悟人生,获得开阔畅快的心胸和自由洒脱的精神,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二、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五为一体”审美建构的内容及功能

“五为一体”审美化建构,是将教学理念、授课内容、实践活动、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为依托,发挥整体效应形成教学合力,其主要内容和功能包括:

1.育人为先,坚持引领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审美构建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有其鲜明的“底色”,育才先育人,成才先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思政课引领学生主体价值,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着眼于民族未来、国家兴亡、文化自信、道路持续的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培养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德艺双馨”接班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思政课教育不应仅是道德要求,而应照顾到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在教学管理上,改变大班授课的常态,实施“探索式—小班化”教学,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及学生的参与度;采用自主选课制,在教学考核上保证公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体现学生的存在感和责任意识等。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满足社会国家的建设要求和满足“人”的发展诉求两个角度出发,适度调和崇高性与普适性的矛盾,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个人的自由,体验人生的乐趣和快乐。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最重要的使命是,在强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契合美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追求,使学生在求美求善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奋斗理想和目标,进入崇高和超越的精神境界,体现教育的真善美追求。

2.内容为王,坚持学理性与亲和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审美构建

教学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思政课最大优势和吸引力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力和解释力,学理性是其核心特质。讲好中国故事,内容上固本守正,选材上配方新颖,让教学行为渗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从而使学生以轻松越快的状态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4]在审美愉悦和审美趋向中实现情感共鸣。

(1)讲明党的历史,感受崇高之美。通过规律推演、材料梳理、逻辑推理、历史证明、数据论证、观点阐释等方法,着重讲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的美好理想与正义事业英勇不屈的斗争做出的重要贡献,讲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创业、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讲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伟大历程,讲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贡献,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深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真实的史料说服学生,以学术的话语表达征服学生,以“浩然之气”的精神力量与气势感召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正义性与道德高尚性。(2)讲好中国之治,感知时代之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的制度安排和治理体系,是特色鲜明、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前景光明的,持续展现出中国治理的巨大效能。时代的美是具有原生态的,具有最大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变化性的,其最具生命的活力。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精选饶有趣味、形象直观的故事,讲好中国制度,讲好治理效能,从中获得理论启迪、勇担责任、砥砺前进,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培养学生在关心时事、关注热点中体验时代的力量美。(3)讲亮艺术之声,感怀文艺之美。艺术院校学生徜徉在艺术与思政融合的海洋中,既有艺术的赏析解读,又有理论的阐释和分析,艺术与思政课碰撞擦出的理论之光,点燃了大学生的激情与热情。[6]翻开每个专业史,都有很多闪光的道德精神,令人可叹可敬,其诠释了艺术创作中正确导向和人文情怀的重要意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艺术院校校园里恰到好处的雕塑、建筑等活生生的实物形象,前师先贤的崇高风范,明星校友的崇高境界,传达了思想之美、人性之美、价值之美,涤荡心灵,陶冶情操。(4)讲活模范之事,感念人生之美。模范人物和“最美”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中挖掘出最本真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现内涵丰富的生活,启发一种普遍性的生命感悟,如生死、善恶、爱恨等,其强调的是一种人文内涵,呈现模范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使广大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如果说引领性占据的是思政课道义的制高点,那么学理性就占据真理的制高点,坚持学理性与亲和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审美化构建,避免脱离、更改或放弃逻辑主线,纠正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和自身的知识贮备而“主观转化”,更不应为迎合学生口味和兴趣而背离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而“随意转化”,同时着力选择可以充分展现美感的教育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迁入历史、时代、地域、行业以及人生等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认同的内容,努力从中华美育和中华美学中挖掘精华,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美育融为一体,以美启真,以美扬善。

3.实践为重,坚持规范性与展演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审美构建

实践是人有自觉意识指导的为达到某一目的的物质性活动。思政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重在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贯彻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养成性、体验性、探究性等。

探索符合艺术学校特色的“我们的思政课”课外实践品牌的构建,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强与专业系部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展演实践中唤起体验感。例如:“舞台上的思政课”,致敬红色经典展演,发挥专业优势,以文艺作品展演的形式,创作、排练和演出更好地领会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表演,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汇到文艺作品中,激发学习红色文化和思政理论课的热情。再如:“展馆里的思政课”,从校园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利用学校策展、采风、写生、文物鉴定等专业展示项目和学校附近红色基地,在愉快中体验和领悟实践中的美感,使学生在观展中了解历史,体悟优秀传统文化,感知深刻的审美品质。又如:“笔尖上的思政课”,为重大历史时刻、重要历史节点开展一系列征文活动,结合艺术专业,把思考和感悟写进征文中,达致守护初心、体验崇高、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启迪智慧、营造氛围,走好艺术之路。还如:“田野中的思政课”,服务农村礼堂、参加重大节日或庆典演出,到农村进行调研,磨练意志品格,培养团队精神,感受大自然和农村生态美,致敬伟大祖国,有效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主动丰富课内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新闻主播台”、青春寄语、课堂法庭辩论等项目,依托“团队合作学习”这种互助共赢的学习模式,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专长,锻炼团队合作、时政阐释、理论分析以及信息处理等能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达至教学对象全覆盖,促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确立,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通过开发“我们的思政课”系列,实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与艺术专业实践融通,促进学生思想境界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推进学生对真理认识和掌握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坚持规范性与展演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审美化构建,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来,完成从记忆性教育到认同性教育的转变,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转化,完善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自觉地将审美应用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追求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由美入善,达至对人的自由的肯定。

4.技术为基,坚持适时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审美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美”表现于形式美,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利用教育形式、教学语言、信息技术等启发学生,用心打造“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精神大餐。

(1)独具匠意之形式美:遵循美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结构有如思维程序,导入新颖,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注重学生情、意、能等方面的培养,在情感熏陶下求美。在课件制作、教具选定、素材选择上,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运用画面、音乐、色彩等,重视“虚实相生”,言简意赅、色彩宜人、悦耳适意,赏心悦目,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与激情,做到“说得上去、讲得下去、谈得出去、听得进去”,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情趣,自觉怡情育德。(2)凝练节制之语言美:通过艺术语言的美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改变传统语言表达方式,合理运用信仰语言、情感语言和身体语言,采用讲课、报告、谈心、表扬、动员、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将系统理论进行高度凝练,使用准确、流畅、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符合逻辑,语速适中,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富有节奏和韵律感,多使用名言警句、诗词曲赋、经典原著,符合学生的听觉审美要求,避免单调刺激,减少疲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学生积极互动,以优美的语言诠释受教育者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和实现。(3)道术结合之科技美:技术是新时代的标签。科技美是一种人工美,一般表现为物化形态,教育信息化综合运用虚拟实训、教育平台和互动软件,把手机变成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展开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和传递理论知识的有效工具,通过现实感受、视听感应、虚拟体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化工具,提高个性化教学和精准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活动。技术的提高是人类智力不断发展的有效体现,它以现实的成就肯定人的本质力量,并使人看到主体已经具备了投入更复杂、更艰巨的创造活动的基本条件,看到了人和社会发展的无比光明的前景,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经验和智慧的显示,是时代文化发展程度的坐标,是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美好而伟大的进程。

坚持适时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审美化构建,通过教学手段的自我优化和与时俱进,用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审美化转化,改变原有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模式,适时融入科技的理性与教育的人文关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渗透思政课的精髓,获取教育更深层次的认同,学会运用理论辨析现实问题,引导人们通过不断的创造性劳动,去开发那潜在的也是永无止境的能力,成为永恒的创造源泉、发展动力。

5.评价为标,坚持明晰性与感受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审美构建

教学评价的目标是诊断或提高教学质量,即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测量与分析,为诊断或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依据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保持评价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化,让评价主体明确自己的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恰如其分地评述、准确客观地总结。

由于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是各种因素和整个过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复杂性、多变性和隐蔽性,有时在短期内只能以某些现象显现出来,有些甚至要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逐渐显现。[7]感受性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之间关系的层面所形成的,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样态,并由此基础上形成的共享感、共通感和获得感等综合感受的系统效果。[8]内容共享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政治思想信息,表达他们共同的思想趋向,满足共同的思想需求,解决共同的思想困惑。情感共通感,教师发自灵魂深处的真情呼唤得到学生发自灵魂深处的真诚应答,情感密切交融在一起,彼此影响,互相呼应,达致和谐共生状态。学生获得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在知识上、思想上、情感上的切实收获而产生的积极的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知识层面的获得,是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层面的获得,也是综合能力的获得。

思政理论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教学评价是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渗入人的意图意志、真情实感等各种感受性要素,坚持明晰性与感受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审美化构建,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品行的形成,不仅要注重考核结果也要关注主观感受,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出发。教学评价是审美化建构的一个难点,当然也可以成为突破口和创新点,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化。

三、结语

新时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众多路径中,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五为一体”审美教学模式建构独树一帜,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超越,展现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的真理力量、道德力量和美的力量,彰显出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理论课美的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