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设计:文化凝聚与国计民生的内生动力

2022-03-07 12:07潘鲁生
中国文艺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设计文化

■ 潘鲁生 殷 波

引言:2021中国设计的基础与需求

设计源于对现实问题或恒久命题的求解,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统筹相关因素探索“物化”或系统化解决方案从而关切并建构现实的一种途径。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设计有其现实基础、动力因素和作用机制,形成创意性、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由此体现了设计的基本特点和趋势,也包含设计的本质和价值。

设计因此在文化、科技、经济、生态和民生等不同要素作用下形成了鲜明特点,体现为:国家形象中设计彰显的时代精神、国货国潮中文化的赋能作用、数字经济中创意研发机制的全面转变、智能制造中科技的加持助推作用、生态回归趋势下持续探索的环保主题,以及围绕一系列民生热点形成的具体生活优化方案等。其中包含文化传统和当代生活的深度融会,数字化生产力对设计机制的全面改写,科技经由设计对生活的深层次建构,生态环保实践的多维度推进以及对特定人群、特定生活状态的关切关怀等。这些既是当下中国设计的现象,也体现了设计发展的趋向,蕴含着设计的内在规律和恒常意义。

一、国家形象:设计的历史诠释与时代精神

2021年是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全国形成了系列关于党史纪念与宣传的设计作品,涉及建筑、展览、海报、标识等,集中体现了建筑设计、展览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对于党的历史、思想和精神的诠释与传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设计和“七一勋章”设计。作为红色地标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其外部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征,内部展厅以时间轴串联,展陈流线设计,由下而上、层层递进,形成螺旋上升的空间转换。展馆广场雕塑表现党的奋斗历程,序厅巨幅漆画《长城颂》展现民族精神,展馆所用建材也多取自革命圣地,整体上成为历史性、纪念性、精神性内涵的景观式呈现。作为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其设计中融入了党的历史、党的精神,融入了传统工艺,是党的奋斗征程、丰功伟绩和理想追求的象征化表达。具体到形象上,“七一勋章”设计既有党徽、五角星等标志性元素,有丰碑、旗帜等有明确意涵的形象元素,也创意性地融入了葵花、祥云、光芒、山河等富有寓意的元素,叠映环绕,语义互见,是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至高荣誉的凝练表达;在工艺上,运用花丝镶嵌、彩丝织锦等传统工艺,增添了来自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庄重感。“七一勋章”整体上成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标志性形象设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在展陈设计中构建文物史料与奋斗历程、革命实践与思想精神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贯通与诠释,纪念馆前厅壁画《日出东方》《民族脊梁》《中流砥柱》以壮丽河山、历史景观、革命旧址诠释党史历程,以艺术语言营造景深氛围,形成党史展陈设计的艺术化表达。此外,在诸多党史主题的海报及宣传画设计中,突出宏阔的历史视野,主要运用党徽、红船、万里长城、天安门等标志性元素,凝练和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塑造和表现共产党员英雄形象和英雄精神,形成对党史百年的设计语言的史诗性书写。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设计聚焦当代生活,以百姓的生活视野切入,表现生活变迁,展现党领导人民走出的富强路、幸福路。

图1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2 “七一勋章”设计(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国家时事热点,2021年还产生了一系列凝练并彰显国家形象的标志性设计,于意象化的设计语言中体现国家的文明文化、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北京冬奥会设计成为国家形象的一次集中表达,不仅涉及体育精神的诠释,还融入了包括传统工艺、生态思想、汉字文化等在内的中华文明,是文化的设计表达与传播。如冬奥会火种灯设计与汉代长信宫灯的生态理念一脉相承,冬奥会会徽与汉字的结构韵律异曲同工,体育图标与中国印相映成趣,于世界赛事中打造文化的窗口,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融入时代精神,这也是2021年国家形象设计所呈现的鲜明特点。又如,中国国家公园的标识设计,主体为“山”“人”“众”之汉字意象,并选用书法造型,表现祖国山河壮阔、人民团结、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和图景,表达中国国家公园坚持全民公益性的建设理念,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追求,传递了中国国家公园的国家内涵和世界价值。相关设计以简约的语言,表现了古往今来的文明智慧和时代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形象及发展理念的设计表达。

2021年,一系列国家级设计大展和文化艺术活动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设计发展的国家主题和文化风貌。如“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就文化自信、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公共安全、乡村振兴、品质生活、城市更新、生态宜居设立展览板块,体现了相关主题对设计的统领,也反映出设计在相关领域的创造性发展。又如“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在工艺美术的设计与创作中强调作品与栖居地环境、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强调心手合一、绿色发展、工匠精神等传统工艺本质,鼓励传统工艺资源的跨界整合与形态重塑,体现了设计与历史文脉、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设计文化理念的深刻体现。还有“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作品展”,围绕乡村振兴、小康社会等生活图景,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绘画与设计表达,也是民间美术样式的再创作与再设计。“设计北京”“设计上海”“设计深圳”等展览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就有关设计主题、设计理念和案例进行了展示交流,同时也是对中国设计视野和理念的展示与传播。

从视觉传达的意义上看,这一系列设计以标志性的符号和形象诠释了党的历史进程和精神谱系,以代表性的工艺、图式、材质再现民族的文化智慧和思想理念,以时代性的主题、图景表现社会的发展面貌及生机活力,形成了国家形象的设计塑造与表达。相关设计注重汲取民族传统纹样及造型法则,运用象征性设计语言,对接当前的接受与传播特点,形成了富有历史深度和时代气息、文化传统和思想内涵、纪念性的史诗风格和广泛性的群众认知度的设计。应该说,设计在视觉表现上的叙事性不似美术创作那样充分,更主要的是运用凝练的设计语言表现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精神本质。正如党史主题设计所体现的是历史与当下的源流关系,包括相互联系的事物背后关于崇高、使命和追求的精神本质的诠释和表达,相关标识设计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也在于国家发展理念、价值导向、文化智慧的表达和传递。与此同时,在更广泛的层面,国货国潮的兴起成为中国设计全面崛起的一种表征。

二、国货国潮:设计的文化赋能与意义建构

首先,设计在文化形态和内涵上的本土化,主要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取用融会实现,包括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典型符号、纹样图案、造型色彩、工艺技法、物料材质、民俗寓意等,涉及传统文化的形、意、境等不同层面,通过设计与当下的物品功能、视觉形象、空间构造相融会,成为传统文化的设计赋能。2021年,一系列在市场竞争或专业展赛中胜出的设计——宏大如建筑空间,细小如杯盘茶具,时尚如潮牌服饰,传统如纸质图书,均注重本土文化元素的取用与再创意,实现传统之美与当下存在的融会表达。以李宁服饰为代表的国货潮品为例,持续打造“国风系”设计,汲取传统图案及寓意,运用传统手工针法、流苏编织和植物染色等工艺,并在广告秀场中以连绵雪山的远景与百家布、如意结等传统符号的近景相呼应,表现中国美学精神和境界。事实上,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化生产技术的发展,还需有民族、国家之审美意识的凝练和表达。如设计者指出,人类文明进化不仅需要改良发展用以加工和改变世界的工具,还需要不断发展盛放精神智慧的“容器系统”,包括服装和家居、语言和文字。因为人类的想象、思想、智慧等往往并非来源于实用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源于一种能够承载、容纳、甚至是虚无的空间,设计因此不只是工具的设计,还应是意义之容器的设计。在国货国潮中,设计在文化表征上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辨识度,形之于符号纹样、色彩搭配,在深层次上更是设计意义系统的一种建构,对物用之外的精神、生活之内的境界的追求和表达。

2021年度,设计的文化表达还突出体现为强烈的历史感,包含对历史和记忆的尊重与守护。在客观的历史层面,由尊重和守护产生了一系列珍视时间痕迹、呵护历史遗存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如《2021中国室内设计年鉴》评选出的最佳住宅项目“七舍合院”,在设计中保持传统建筑的材料特征及时间迭代的印记,体现了设计修复的历史观。在主观的记忆层面,国货设计与营销策划加强对生活记忆的发掘运用,形成面向特定人群的“回忆杀”策略,设计开发击中记忆痛点的潮品爆品。如突出代际特征、发掘不同代际人群的成长和生活记忆,以跨界、联名的形式进行设计组合,形成了一系列经典国产动画与服饰的联名款和衍生品。在文创设计领域,伴随年度重大考古发现设计的考古盲盒、庆祝建党百年的红色文创设计,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历史主题。设计的迭代创新并非完全迥异于“旧”的“新”,也在于对人的生活、心理的不断认识和发现,新潮中或许绵延着最古老的文化根脉,创意里其实包含对人们内心共鸣的一种发现和表达。设计中呈现的历史景深、记忆厚度甚至是生活往事的碎片能够开拓国货市场的空间,创造一种“物”的载体和寄托,激发一种集体的记忆和情感。本土设计因此具有成长发展的必然。

图4 “七舍合院” 北京 /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图片来源于谷德设计网)

设计对文化的诠释和表达,在更高层面上是精神和境界的表达。即使不形诸具体的文化元素和形象,不体现为时间的刻度和记忆的温度,仍贯通着中国的文化精神、美学风格和气象风范。2021年度,部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视觉设计持续探索禅意美学的表达,“观象”“体悟”等成为设计创意的关键词。又如不少品牌形象设计,注重通过诠释传统哲学精神以设计塑造企业文化形象。还有的设计实践项目,将对日常生活中方言的观察转换为视觉展览,形象化地呈现生活世界中方言的存在,以激发对民族语言文化精神的新的感知。

国货国潮缘于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回应,体现了当前中国设计在文化上的鲜明形象、内在肌理和深层次内涵,包含设计在文化诠释与表达上的基本路径和层次,是我们认识当前中国设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值得指出的是,之所以形诸本土化、历史感、民族精神的文化面貌和内涵,与本土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设计的快速回应表达相关,反映了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坚定和深化。同时,在技术层面上,与数字化生产力对设计机制的重塑密切相关,消费与设计紧密融合,中国设计机制在数字经济中发生变迁。

三、数字经济:设计的机制转变与科技支持

再次,在数字经济中,设计进一步从行业分化走向平台集成。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进行行业划分,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以特定的专业性作为产业链的前端部门,在线性组织机制中发挥着驱动作用。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物质商品和无形服务都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实现交易,平台化共享机制打破行业划分,促进跨界融合。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深度介入,多样化、定制化生产发展,传统的线性生产走向网状生产,专业化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行业内部分工走向社会化大分工,设计成为广泛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共创共赢的协作机制。如果说“去中心化”本身就是互联网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设计思维、设计机制、设计管理等都持续趋于扁平化和平台化,那么2021年这个过程还在持续演进。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在新型虚实相融的“元宇宙”中,人人都有对平行虚拟世界的编辑自由,设计的思维和机制还将持续演化。

整体上看,设计机制的变迁在技术层面与新一代信息通讯系统、材料和产品的发展,及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紧密相关。2021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和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材料、器件进一步自主设计创新,广泛应用于5G基站、新能源汽车等场景。AI与5G叠加,相关智能操作系统的创新成为进一步设计迭代的基础。手机、汽车、智能家电等智能化产品实现技术升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的中国空间站人性化宜居设计也是中国智能制造设计的一个缩影。设计和生活息息相关,设计的发展即在于对事物、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将合理性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智能化发展中,设计经由技术手段构建优化人类的生存生活条件和状态,以技术赋形于场景和应用状态,从而改善生命存在的状态和质量,这也是设计本质意义的体现。

总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产业经济、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从工业经济时代有形之物的设计到数字经济时代复杂的系统设计,从设计师的设计到消费者万众参与的设计,从人造之物的设计到万物互联的赋能,设计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并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说人工智能是自然界生态智能的子集,那么,在设计的种种演变中生态自然的回归、生活的优化创造则更是持续的甚至永恒的主题。

四、民生热点:设计的生态主题与生活方案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成为必然选择,包括在生产领域推进循环利用、消费领域发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及资源生产领域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体系等。关于物的循环利用、可持续的时尚、亲近自然成为一系列设计展览、实践和作品的主题。

2021年,时尚设计领域提出可持续的时尚主题,集中就数字化研发和可持续、可再生面料进行设计交流。如上海时装周“有才·有料,循环·共生——关于可持续时尚发展的探索”专题研讨会,涉及数字化工具和新型环保面料的设计研发,包括作为数字化工具的虚拟织布机系统、AI机器视觉、人体数字化等技术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以及海藻纤维、天丝氨纶、再生涤纶等循环再生面料设计研发。2021年服贸会还展示了基于摩擦纳米发电的人体机械能采集织物发电技术,采集人体与织物摩擦产生的电力,用于自供电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智能纺织品等,实现能源的充分采集利用。

此外,亲近自然的主题则广泛体现在建筑与展览空间设计、家具家居用品设计、视觉图像设计等领域,体现了回归融入自然的精神需求。展览空间设计领域,第四届“设计中国北京”有“四时应物—自然触动”“北京国际花植设计节”板块,上海时装周的展览空间设计为“绿色丛林”场景,表达自然田园主题。建筑设计领域,《2021中国室内设计年鉴》获奖项目“邻舍有机餐厅”设计营造出一种峭壁山谷的场景,体现雄奇的自然氛围。在家具设计领域,原木、棉麻、藤柳、竹材等天然质料,岩石、树木、花朵等自然肌理,编织等传统工艺,以及天然色彩等被融入设计中,表达自然生命的质感和状态。还有一系列点击率高的视频、图像,呈现精修过的田园生活,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田园的向往。

农业时代,人类顺应节气物候生产生活,与自然相依存;工业时代,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生产生活,与自然趋于对立;信息时代,人类依托技术手段赋能于物,实现万物互联并建立虚拟化的人工世界,与自然在万物相联、包容共生、价值共享的意义上建立有机联系。因此,绿色、环保是工业时代以来设计的持续主题,在今天的生态价值观和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更大的实践探索空间,同时也需要通过生态环保的设计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以之求解人自身在生命生活、心理情感方面存在的危机和问题,使之成为生活的解决方案。

2021年,社会呈现一系列民生热点,如疫情防控常态化、人口老龄化与适老化措施、乡村振兴和社区建设、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治愈解压等,设计由此展开了探索实践,形成了创意性、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在防疫设计方面,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发布“DIA全球设计战疫书”,从设计视角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与人类共存的新常态,鼓励跳出传统桎梏、超越自我藩篱的创新设计,号召制造企业、设计公司、设计院校等基于新生态、新安全、新空间、新社交、新办公、新教育、新医疗、新交通、新可能的九大方面,将危机作为思考未来设计价值及颠覆性转型的源动力,创造更多充满想象力与创新力的设计解决方案。展览评出的金奖作品“可移动式火眼实验室系列产品”含核酸检测实验室和隔离病房,负压空间可收纳折叠,能快速响应疫情暴发的需求。同时,消毒净化等防疫产品设计继续更新迭代,寻求构建一种日常、精准且人性化的防疫方式,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社区建设与公共空间设计方面,主要通过空间规划、设计改造实现居民的共同参与和交流。如2021年度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获奖项目“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闲下来合作社”“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均以社区公共空间为载体,通过建筑结构、活动功能等设计,构建社区共同生活、共同利益、共同参与的机制,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和多方参与的社会创新活力。

在适老化设计方面,自2021年1月起全国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将建筑环境领域里的无障碍设计、适老化设计拓展到信息技术领域,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认知水平、所处环境等因素,设计优化信息化内容、设备、工具和服务,使之能平等、便捷地使用智能技术产品,适应数字化生活,避免“数字鸿沟”。此外,当代生活中存在的压力、焦虑等也成为设计求解的问题,通过空间或物品的色彩、形态和质感设计实现感官解压,所谓“治愈系设计”成为热点。将甜味色彩、萌感形象、宠物文化等融入设计,这在建筑装饰设计及场景营造、视觉形象设计、潮玩手办等文创设计以及食品、日用品等造型、包装设计上都有体现。物态折射人心,相关设计特色也是文化心理的反映。

结语:设计的本质与价值

在特定的时空阈限里,设计是具体的,因此能够凭借社会发展的不同因素对设计进行关联性、立体化考察,力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正如2021年的中国设计,在国家形象中体现发展历程和理念;在国货国潮中实现了设计在文化意义上的广泛建构,是社会文化自信的表现;数字经济中设计的机制发生跃迁转型,设计的主体、过程、思维发生深刻变革;作为构成要素的智能技术持续发挥基础性作用,设计经由技术而建构生活仍是显著趋势。从根本上说,设计不在于构建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人造世界,而是达成生活更高质量的合理性,包括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以及细腻地求解人们身心、生活的诸多问题。由这一系列设计热点可见,设计需要深思生活的根本和生产的原理,探索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存在方式,不断以历史、传统、记忆等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并做到以自然生态为背景,全面深入地构建自然生态及社会共同体和谐、个体心灵充实的高质量生活。

猜你喜欢
设计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BUBA台灯设计
谁远谁近?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