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的创新及实践

2022-03-08 11:53李忠友董柏青尤剑鹏吴琪俊何并文张杰李海唐莎冯第林黄燕叶绘晟叶勇玲莫雪妮马金凤覃光球梁宝桐陈世艺温平境
海南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人群肺炎

李忠友,董柏青,尤剑鹏,吴琪俊,何并文,张杰,李海,唐莎,冯第林,黄燕,叶绘晟,叶勇玲,莫雪妮,马金凤,覃光球,梁宝桐,陈世艺,温平境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2.广西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8

始于2019年11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中国新冠肺炎疫情以“村镇、社区、小区、单位”为基本作战单元,闻令而动,随刃而行,在“传染源精准管理、迅速切断传播途径、及时保护易感人群”三大环节听从党中央统一号令,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党政主导,岗位履责,家喻户晓,全民行动,实施了最严格、最果断、最有效的系列有力措施,社会各作战单元已经取得了“新冠肺炎”本土战场的阶段性胜利。鉴于“新冠肺炎”传播的隐匿性、潜伏性、无症状携带特征,跨国、跨界的交通四方八达,国际疫情形势的持续严峻,我国仍然面临着持续巩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严峻考验[2]。高校作为“小社会、大集体”的人群聚集地,具有人员空间密集、生活供需复杂、师生交集频繁等特点,是高校新冠肺炎预防控制的一大难点[3],也成为了“围追堵截”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战场,如何坚守,围追堵截,构筑屏障,保护健康,刻不容缓。本文对我校2020 年春季学期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探讨总结,以期为实现高校传染病防控及健康校园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政令通畅

基于高校“小社会、大集体”的特点,广西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党政联席的新冠肺炎预防控制指挥部体系(图1),全面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号令,全力严抓细落各级政府“指挥部”、教育部教育厅、国家和自治区卫健委系列严防死守管理要求和技术措施,畅通无阻,独具特色,广西中医药大学根据“一校两区三院”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符合本校特色的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控制“两案八制”系列文件[4](图2)。紧紧围绕“一校两区三院”师生员工返校前、返校时、返校后的三个关键时期多个层次制定防护规范、防护指南、应急预案,建立学校新冠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岗位职责,完善校园安全防护,规范校园卫生管理,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等,率先启用自主研发移动自我监测系统(简称“移动监测系统”,下同),基本实现了“全校统辖,前移关口,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防死守,保护健康”的阶段性目标。

图1 广西中医药大学党政联席的新冠肺炎预防控制指挥部体系

图2 广西中医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控制“两案八制”

2 创新移动监测,智能识别风险

2.1 组织信管技术攻关,迅速上线自研移动自我监测平台 新冠肺炎的监测与预防控制重点是动员全社会参与,以基层社区为单位,做好对疑似的筛查与确诊[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7]中明确指出防控疫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实现实时监测、实时评估、快速甄别风险人群,广西中医药大学率先自主研发了基于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建立的新冠肺炎移动自我监测系统于2020年2月28 日正式上线投入使用,移动自我监测系统包含:学生学号(教师工号,校区居民身份证号)登录、每日健康打卡(报告每日活动轨迹、聚餐聚会、人员接触、体温、症状、体征等情况)、免费问诊、同程查询、健康防护知识宣传等,系统授权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学工办监督师生每日进行健康打卡情况,自动生成学校师生每日健康打卡曲线、发热人群曲线、风险人群曲线(图3)。实时加强了学校师生员工健康监测与管理、每日报告教育厅的工作效率,为学校实时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图3 学校职工及学生自我健康监测信息动态图

2.2 针对疫情传播特征,关口前移提高风险人群甄别标准 以“凡14 d 内有疫区(境内境外)往返史或14 d 内有密切接触史(接触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近3 d 有体温≥37.3℃、近3 d 有呼吸道症状、近3 d有相应体征)三项中具备1 项以上者”定义为风险人群。自2020 年2 月28 日起,学校利用“移动监测系统”,对全校师生全面开展健康监测,实时掌握全校师生校外、校内健康状况,移动监测系统实时甄别师生群体中的风险人群,并密切跟踪、关注咨询风险人群的动态变化,3 月底开始至4 月中旬,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发热人群、风险人群和有呼吸道症状者连续三周均处于平稳状态,已具备开学的条件,为学校精准确定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3 严格审核返校前师生健康状况,规避校外疫情输入风险 为实现高校“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目的,自2 月28 日起,我校要求每位师生员工严肃、认真、如实开展移动监测系统每日健康打卡,实时开展数据分析,系统自动甄别高风险人群。对境外入境返校的、湖北滞留返校的、武汉滞留返校的、本地健康携带返校的、出院复阳返校的、检测假阴性返校的、外地无症状携带返校的、瞒报漏报漏检返校的八类返校重点人群实行严格审核和筛查措施。移动监测系统根据打卡情况,自动生成师生当日个人健康监测码,以此学校健康码为基础,结合广西健康码相进行逐一甄别,最大程度地审核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将师生必须持有“双绿码”才能作为返校依据。凡持有黄码、红码的师生须连续14 d进行健康打卡登记,信息正常转为“双绿码”后方可返校。学校统筹全局,对于国内国外的中高风险地区教职员工群体,5 月1 日前暂不返校,学生群体则等学校具体通知后方可返校。通过严格排查,严格审核师生返校前健康状况,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可能携带新冠肺炎病毒的高危人群进入校园而造成的健康风险。

2.4 实行分区错峰返校,有效降低人群聚集风险 学生返校高峰是高校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环节。为避免人群聚集,降低开学过程可能传播疾病的风险,2020年春季学期全校学生实行分校区、分时间、分时段错峰返校。具体措施有:(1)低风险地区高年级学生先返校,低年级延迟一周后返校;(2)中高风险地区师生暂不返校;(3)规范返校入校流程,层层把关,入校过程开展流行病学筛查和体温监测,严格审核学生是否满足返校条件,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潜在风险。错峰返校制度有效避免了人群的过度拥挤,较大程度地降低了人群聚集所造成的传播风险。

3 加强校内健康监护,维护师生健康

3.1 实行闭环管理,严控校门人员出入,降低人员出入校门造成的健康风险 学校主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1)安排专车统一接机接站,按“双绿码”甄别专车闭环返校;(2)教职员工出入校园实行“双绿码”出行、体温监测管理制度;(3)对校区住户、门面商务、快递基建等非师生员工进行严格广西健康码审核,实行发证通行制度管理;(4)外来人员实行预约审批许可出入制度。通过以上四大步骤,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因人员流动带来的感染风险。

3.2 持续加强学生返校后健康服务与监测管理 采用自我健康监测与主动健康监测相结合的形式,强化全校学生健康监测意识,提高新冠肺炎预防控制意识。(1)坚持开展移动监测系统“健康打卡”制度,如实填报体温和新冠肺炎疑似症状监测;(2)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执行“晨、午检制度”,进行体温监测,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漏报”制度;(3)严格落实因病缺勤登记与病因追踪报告制度,严禁迟报、少报、漏报、瞒报和谎报;(4)加强学生错峰用餐安排,建立距离用餐管理制度。

3.3 积极做好可疑病例筛查与应急处置 学校统一设置环境卫生、相对隔离的医学观察场所作为发热临时观察点,完善应急处置的防护设施设备、专业人员、医疗条件、生活条件保障,用于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临时隔离观察。师生员工返校后,一旦在校园范围内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等疑似新冠肺炎的可疑症状,依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4],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可疑患者或聚集性疫情的报告、转运、排查、调查处置、消毒等开展应急处置。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师生累计实施隔离观察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194例,均排除新冠感染的肺炎。

3.4 加强全体师生健康素养,严格遵守“一必”、“三勤”、“八不” 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加强师生员工健康促进。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国传统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校积极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师生员工返校后,利用广西中医药大学提出的《新冠肺炎预防药方》[8]熬制汤剂,于食堂处向全体师生员工免费提供饮用,进行中医汤剂防疫;积极开展健康教,以“膳食平衡,饮食清淡;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心情平和,适当运动;因人而异,特色预防”原则,倡导师生员工合理饮食,促进健康;组织全体学生、辅导员、安保人员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讲座,要求全体师生避免参加一切不必要的人群聚集活动。积极推行“一必、三勤、八不”:“出门必须戴口罩;勤洗手、勤开窗、勤通风;不外出、不串访、不聚会、不聚餐、不办会、不参会、不接触(疫区往返人员)、不随地随意吐痰”。提醒师生员工针对不同场所要养成佩戴口罩的习惯,自觉减少接触公共物体。把“戴口罩”与“勤洗手”作为同等重要的预防措施进行宣传。

3.5 科学规划课堂管理,实行错峰上课,减少聚集传播风险 2020年春季学期,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9]及“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通知[10],学生返校前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快递方式将学生学习所需课本快递至学生手中,确保了线上教学顺利开展。学生返校学习后,我校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安排了3周的理论串讲,对前期线上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线上学习内容。返校后的理论课堂,我校实行错峰上课,按教学楼所在楼层,根据上午、下午、晚上上课时间,要求师生分三个时段(间隔15 min)到达教室,避免人员流动造成的聚集。所有理论课堂要求学生间隔入座,师生上课均必须佩戴口罩,积极做好疫情防控。

3.6 加强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切实搞好学校室内外的环境卫生。(1)对全校范围内开展卫生整治,彻底清除各类病媒生物孳生地,不留死角;(2)积极开展预防性消毒,科学、规范地对全校各类公共场所(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室、实验室、实训室、卫生间、空调系统、电梯、门把手等)的地面、桌椅、空气进行预防性消毒;(3)加强各公共场所日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全力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

3.7 积极做好食堂、饮用水的安全监管 学校食堂具有人员分布密集、流动性大、从业人员复杂等特点,因而成为校园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高等学校学生食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11]对高校校园食堂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我校在以上指南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统一要求,开展食堂卫生和防疫监管。主要措施有:(1)加强对学校食堂卫生的全面检查,全面清洁消毒,针对食堂工作人员加强卫生安全培训;(2)按照师生下课时间和行政人员下班时间,分三个时段错峰用餐,严格控制食堂人流量;(3)加强食堂就餐场所的开窗通风,用餐座位间隔入座,座位与座位之间用隔板隔离,采用封条封存不能使用的座位;(4)实现食堂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晨检工作管理,防止带病上岗;(5)要求所有食堂建立食材索证索票制度,禁止使用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严禁采购野生动物作为食材;(6)加强学校饮用水源的防护,做好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全体师生按照分批错时用餐、分散用餐,切实降低因就餐带来的人群聚集风险。

3.8 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构筑心理健康防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不易预测、发展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公众恐慌或焦虑情绪的传播,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12]。有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期间,高校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产生了恐慌不安、焦虑担心、压抑焦躁、失眠乏力等行为和躯体症状,正确引导和心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焦虑等心理[13]。2020 年3 月初,我校对学校25 286 名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共333名学生出现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3%。对此,我校及时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展心理干预和辅导。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线上活动、心理咨询等多线并行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提高心理咨询受众范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及时追踪学生个体的心理动向,并做出适当的线上心理健康干预,正向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各类社会危机与挫折事件。

当前新冠肺炎仍在肆虐,全国人民举国同心,共同抗击疫情。高校作为小集体,科学防控疫情是避免疫情发生和扩散的重要举措。我校采取主动出击、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实现了对新冠肺炎的有效预防,极大降低了师生感染的风险。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未出现新冠肺炎可疑和确诊病例,保护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实践证明,广西中医药大学应对新冠肺炎的防控举措是科学有效的。依靠信息化技术实现风险人群的科学管控,能极大地为高效疫情防控赢得先机,制定科学、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严格实施各项管控措施,科学施策、精准防控,对高校疫情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人群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关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