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内容构成与培育路径

2022-03-14 06:50陶成武
关键词:青少年技能素养

陶成武 弓 静 谢 通

(1.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2.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体育素养在国外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具体包括保持和提高全面发展体育能力的动机、信心、技能、知识和理解力等要素。体育素养的发展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教会、勤练、常赛”奠基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我国在新时代修订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明了方向。尽管有关体育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研究成果丰硕,分别从不同的地域文化、理论视角等进行了剖析,但不同的研究者对体育素养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界对于体育素养并没有统一认识,对体育素养理解的争议也较多。重新审视体育素养的内涵与内容构成,从不同的视野中梳理出体育素养客观存在的共性,分析培育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具体路径,能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内涵

体育素养是由“physical literacy”翻译而来,在国内也被翻译成“身体素养”。1938年美国的《健康与体育教育杂志》刊文指出,公立学校应对学生的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和心理素养负责。近年来,推动体育素养发展的英国玛格丽特·怀特黑德(Margaret Whitehead)教授,从身心一元与主客体的哲学理论出发,认为体育素养不仅是身体能力,而且是嵌入感知、经验、记忆、预测和决策的身体能力的整体参与。体育素养的概念经其团队不断深化,至今仍保留了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等元素,彰显了体育素养的具身性与终身性特点。[1]体育素养的提出,使人们对青少年体育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其所呈现的机械式的身体健康促进功能,而重视挖掘体育对个体生命健康成长与成人的整体价值,关注青少年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与体育意识的培养,强调如何将体育贯穿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人,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我国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是从2002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到2016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2000年以前,体育素养被认为包含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三个要素,如赖天德的体育文化水平观,张洪潭的操作性知识观,冯古首的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观。从2000年到2005年,体育素养的内涵被细分为体育素养、体育文化素养、体育素质等方面。从2005年到2015年,体育素养被认为是个人在体育方面的素质、涵养与修养,超出了生理意义上的体育价值。2015年之后,研究者开始将针对体育素养的研究指向身体活动层面,认为体育素养是身体活动与积极生活方式的结合体。由此可见,体育素养表现为个体在体育认知、体育能力、体育意识等方面所积淀的能力与品质。

二、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内容构成

青少年体育素养是促进青少年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身心基础,包括青少年在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意识等方面所积淀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能力,形成了以内在动力为基础的价值结构和以身体实践为依托的能力结构。

(一)体育认知:青少年科学参与体育活动的依据

体育认知是体育素养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个体对于体育的认知主要包括健康知识、体育活动的知识(技能)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判断。体育素养的发展要以对健康知识的认知为基础,需要青少年对身体的知识和健康的知识有基本的认知与了解,将体育健康融入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之中。发展体育活动的知识(技能)是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形成的物质载体,也就是说,青少年需要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以及相关的技能知识,这样才能为其良好运动行为与习惯的培养、体育品德的形成提供实践平台或基础。青少年掌握的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通常是程序性知识。[2]青少年通过对体育活动的价值判断,不但可以强化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而且能够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保障体育活动参与的质量。体育认知主要针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体育活动参与的科学性与主动性。

(二)体育能力:青少年践行体育活动的基础性素质

青少年体育能力素养涵盖了运动能力、健身能力与体育欣赏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育能力最基础性的组成部分,它是青少年体育行为得以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包括自我身体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等。健身能力是青少年将体育素养应用于自主锻炼活动,融入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能力,是青少年能够有能力科学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体育欣赏能力是将体育活动纳入青少年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素质,它不仅表现为对体育的认知,还外显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以及拥有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体育能力彰显的是青少年在体育实践中与他人能够产生交往与互动的基础,是青少年完成体育活动实践的必备素质。

(三)体育意识:青少年体育行为表现的动力源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内蕴了关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念和理想等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认识系统。体育意识涵盖了青少年对体育现象所形成的整体观念与思想,主要包括对体育本质、体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所形成的思维观念。[3]青少年对体育本质的理解是促发其科学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认知基础,是青少年充分认识体育价值与功能的必备知识。青少年对体育功能与价值的认知,决定了其对参与体育活动的认同感,或者说能够引导其科学地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体育意识表现为青少年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主观意愿,也就是引导青少年体育行为发生与发展的指挥系统。因此,培育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不仅是促进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必备要求,还是青少年主动思考体育、促进体育发展所必备的思维基础。

三、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路径

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需要在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性建构。也就是说,体育素养的培育渗透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是在切身体验与情境熏陶下所养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因此,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要不断加强体育活动中的体验性与价值性,使青少年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价值,达成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整体认知与能力提升。

(一)加强体育活动中的文化渗透,提升青少年的体育认知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4]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要通过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实践,使其了解与掌握相应的体育文化知识、运动技能知识、运动技术知识,并具有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体育行为的能力,提升其体育涵养。

在青少年体育实践过程中渗透体育技能知识、运动技术知识与项目文化知识,要将文化知识的教学切实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通过理论课教学将实践中的体育行为进行解析,使青少年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在体育实践课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主动渗透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知识,让青少年了解体育健身与锻炼对于其身心发展的实际价值,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最后,在学校、家庭、社区加强体育知识的宣传,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青少年能够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二)强化体育活动中的技能元素,提升青少年的体育能力

运动技能是青少年践行体育活动及其体育知识与体育意识得以外显的基础性载体。也就是说,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发生与持续发展,是以其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要依托的。因此,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强调知识的渗透,更要重视其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发展,前者表现为科学的思维,后者彰显为践行的能力。青少年的技能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体能,即我们通常所言的体质健康的水平,这是青少年能够践行体育活动的基础性要素。二是运动方面的技术技能,如篮球技能、足球技能等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这些能力是青少年产生运动兴趣,并能够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所必备的技能素质,也是他们能够主动践行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发展青少年的体育能力,不仅指运动技术方面的能力,还需要体能的提升与发展。首先,体能是个体践行运动技术的身体条件,发展体能是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不断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为运动技能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不断提升青少年的运动技术技能,也就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这是青少年体育兴趣被激发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必备条件,也是体育活动得以有序践行的基础。最后,逐步提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体育能力的提升不仅是身体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贯穿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全过程。

(三)培育体育活动中的行为习惯,提升青少年的体育意识

习惯就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践行到青少年体育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的需要更甚于对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学生要坚持锻炼、学会锻炼,进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提升体育活动参与的体验性与情境性,使得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重在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使其更加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青少年在运动健康方面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益处,进而提升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二是合理规划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体育活动的参与方案切实做到可行与高效,保证青少年既能有效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又能有合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三是将体育活动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者说将其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休闲活动融为一体,如饮食、睡眠、旅游等,使之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要渗透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还要融入其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打造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推动体育与生活的真正融合。

体育素养的发展促进人们重新认识体育对于青少年个体成长与成人的功能与价值,使体育从作用于青少年肉身的生理视域转向全面育人的新思想。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不仅获得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其体育行为的生活化。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以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发展为基本载体,以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渗透为认知基础,使其从单纯的体格与技能的训育,转向体能、技能、知识、能力与意识的相互贯通与整合发展。体育素养的发展将体育置于整体性的功能结构之中思考青少年体育的未来,不但推动青少年体育自身价值与功能的升级,而且为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基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青少年技能素养
青少年发明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